文、圖、視頻:歐陽婷 視頻剪輯:周純梓
「可以容納一千多人的大禮堂,座位全是滿的。」回想起11月24日在邵陽市新邵縣舉行的晚會,79歲的劉少先依舊十分興奮,「我們甚至把扮演過毛主席的國家一級特型演員李克儉請到了現場,他出場的時候,全場的觀眾都沸騰了!」
劉少先是新邵縣中老年歌舞協會藝術團團長,深受大家喜愛,而在退休前,她還是一名受病人喜愛、尊敬的婦產科醫生,並在1993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11月29日,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前往新邵縣採訪了劉少先,聽她講起物資匱乏的年代,如何為婦產科病人送去健康和溫暖的故事。
劉少先
她做了近百例羊水栓塞搶救手術,僅失敗一例
「當時縣人民醫院只有30幾位醫生和80張病床。」回想起1960年到新邵縣人民醫院參加工作的情景,劉少先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整個醫院就只有一台200毫安的X光機,「這也是醫院最值錢的器械」,醫生們沒有分科,「什麼病都要看」,不僅工作時間長,工作地點也經常從人民醫院擴大到整個新邵縣。
出生於1940年的劉少先是新邵縣人,大專畢業後就被分配到縣人民醫院內科工作。12年後,因為醫院僅有的兩名婦產科醫生中有一人離職,她被領導安排到了婦產科。
到了婦產科以後,劉少先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做手術」,「婦產科的理論知識我都已經掌握,但是很少進手術室」。因此,對於劉少先而言,進行一場婦科手術只能請專門做手術的外科醫生來主刀,她在旁邊,一邊當助手,一邊學習,「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4年」。
除了認真學習,提高實施手術的能力,劉少先還得面對十分簡陋的手術環境。「上世紀70年代,醫院的無影燈是6孔的,到上世紀80年代末,醫院才有自己的B超。」此外,手術前必做的消毒同樣十分簡陋。劉少先記得,手術前,醫生將手泡在冰冷的消毒酒精中五分鐘後,由護士長拿根棉簽在手上擦一擦,隨後再將棉簽放到顯微鏡下查看是否還有細菌,「如果還有的話,就要再泡十分鐘」,手術完,身上的隔離衣如果還算乾淨就要丟到特定的籃子裡,經過清洗消毒後再次使用。
即使這樣,劉少先和同事們也沒有任何怨言,而是不斷克服困難,確保器械安全,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婦產科手術。
「只有產婦情況特別危險的時候才會實施剖腹產手術。」劉少先說,上世紀70年代,農村產婦更習慣於請當地的接生婆到家裡來接生,而不是到醫院生產,「連『產檢』這種說法都沒有」,她當時做的剖腹產手術最多的一年才150多台,而整個醫院也不超過300台,但是,每一台手術都十分驚險。
劉少先記得,有一年,一名農村婦女在家裡生產三天後被丈夫送到醫院,當時,橫在子宮裡的胎兒一隻手到了體外,早已死亡,而產婦高燒到快要休克,「再不治療就要去世了」。為了能儘快治療產婦,劉少先把手伸進產婦腹中,摸索調整了胎兒的體位後將胎兒引出體外。
而為了應對生產過程中死亡率極高的羊水栓塞,劉少先專門準備了一個小桌子,提前擺好搶救的用品和藥品,在每一次生產手術時,放在手術台不遠的地方。在那段醫療條件簡陋的時期,劉少先做了近百例羊水栓塞搶救手術,僅失敗一例。
劉少先細心地向病人介紹如何吃藥。
沒有B超的那些年,她靠手觸摸成功確定婦產科患者病症
1978年,劉少先前往邵陽市中心醫院進修了一年,以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理論水平。回來後,她開始獨當一面,在新邵縣人民醫院開展了更加正規的子宮切除手術、橫切剖腹產和雷夫奴爾引產手術。1979年,劉少先成為新邵縣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
上任不久,劉少先就遇到了一個患有卵巢囊腫的病人。患者當時已無法自己行走,被她的幾個孩子用門板抬進了醫院。原來,患者有一個巨大的肚子,「像一張小桌子那樣大,茶碗在上面可以放得很平穩」。
「剛開始,我們不敢接收,害怕發生意外。」劉少先坦言。原來,因為囊腫過大,緊貼著輸尿管,一旦手術中不慎將輸尿管弄傷,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後來在家屬的極力要求並同意一旦發生意外不追責的情況下,劉少先將患者安排入院。在住院觀察調理20天後,劉少先主刀為她進行手術。
「我們先用一根導管插入囊腫內部,用一個水桶接著膿水」,隨後,劉少先在助手的配合下,再開腹將囊腫剩餘的部分小心切除。「切除的東西和膿水有40斤重」!半年後,這名患者又成了干農活的好手。
十多年後,一名妊娠17周的孕婦找到了劉少先,她的腹部比同孕期的人要大得多。因為沒有B超,劉少先和另外一位醫生只能靠觸摸來判斷患者的病症。會診後,劉少先認為是卵巢囊腫,「因為敲打肚皮後會有水波一樣的回應」,而另外一位醫生則認為是子宮肌瘤,「敲下去的時候是硬的」。兩人雖然僵持不下,但都以為需要手術。經過手術發現,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卵巢囊腫,重達26斤。四個月後,這名產婦又來到了醫院,剖腹產下一個女嬰。現在,這個女孩已經20多歲,參加工作了。
在沒有B超的10餘年裡,劉少先常常靠手觸摸成功判斷患者病情。
對劉少先而言,這些有巨大囊腫或腫瘤的婦科手術是罕見的,更多的是子宮脫垂手術,「從醫生涯,我做了2000多例子宮脫垂手術」。劉少先告訴記者,子宮脫垂有醫療技術缺乏致使產婦生產時用力不當的原因,但更多是因為產婦生產後,沒有時間調理就急著干一些重體力活造成的。
劉少先印象最深的一個病人,是她在鄉鎮醫院診治的一名50多歲的婦女。「她的子宮已經通過陰道掉出體外了,膀胱也移位了,但因為不好意思,她一直沒和家裡人說。」劉少先告訴記者,當時,患者體外的子宮已開始感染髮炎,甚至水腫。經過治療後,患者恢復正常,「後面幾十年,她每年都會送糍粑到醫院給我表示感謝」。
在劉少先和同事的努力下,新邵縣人民醫院從原來只有8張床的婦產科發展成40張床。1993年,劉少先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2000年,劉少先從新邵縣人民醫院副院長職位上退休。 從醫40餘年,她先後完成3萬多例手術,其中4000多例難產手術。
年輕的劉少先曾被老師建議去考音樂學院,最終她還是選擇了醫學方面的專業。
退休後打造中老年人藝術團
在劉少先和同事的努力下,新邵縣人民醫院從原來只有8張床的婦產科發展成40張床。1993年,劉少先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5年後,從新邵縣人民醫院副院長職位上提前退休的劉少先又開辦了一家診所,依然有許多患者慕名而來。
2003年,為了豐富退休老人的業餘生活,同時也為了豐富大眾的娛樂生活,在縣委宣傳部和縣文化局的建議下,原本就喜歡在舞台上唱歌跳舞的劉少先成立了新邵縣中老年歌舞協會藝術團,並帶團多次走出國門。「2014年,我們在新加坡華人藝術交流大賽憑藉京歌伴舞《花好月圓》獲得了大金獎。」
而在藝術團成立初期,由於沒有場地,劉少先將自己家裡空餘的房子讓出來,給大家排練節目,放置物品;沒有錢,劉少先就自掏腰包,「藝術團成立16年來,我們所有的款項都是自己籌集的」。
面對未來,劉少先最迫切的是希望為藝術團有更多優秀的人才加進來,「現在醫療條件越來越好,我們老年人就該好好享受生活,用歌舞來稱讚這個偉大的時代」。
小檔案:
劉少先,79歲,邵陽市新邵人,曾任新邵縣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副院長,現擔任新邵縣中老年歌舞協會藝術團團長。1993年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EaU0m4BMH2_cNUgZH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