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對遊戲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各種遊戲廣告也開始成為了國內遊戲廠商的主攻陣地。
尤其是近幾年新崛起的頁游。
包括知名港星在內的不少國內明星都一一淪陷了。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頁游廣告業上,以至於沒有一兩個知名港星的頭像都不好意思讓玩家充錢。
港台當紅或者過氣明星幾乎占據了頁游廣告的半壁江山。
而唯一可以與之抗衡的形象卻不是個人,而是存在於《莊子·逍遙遊》中的傳說級生物——鯤。
就是上圖的這個形象。
鯤這個詞近幾年由於頁游的炒作,幾乎快被國內網友玩壞了。
然而,許多人卻不知道,上圖中的這個形象其實也並非是國內頁游廠商的原創。
這個鯤的的樣子原本是來源於一部愛爾蘭導演茹瑞·羅賓森(Ruairi Robinson)的一部短片——《利維坦》。
仔細看上圖中所謂的骨鯤,跟該短片的海報一模一樣。
這部短片時長三分半鐘,原發表於2015年。
故事背景被設定在二十二世紀,人類通過超光速星際旅行對外擴張殖民地。
而實現這種旅行需要從一種巨大的外星物種的卵子中提取特殊物質作為能量。
該物種也是人類見過最龐大的生物,因此提取過程異常危險,從事這份工作的人員都必須進入無意識狀態來克服恐懼。
通過短片我們可以看到幾架飛船從一個太空基地出發,其中一艘引誘巨獸,而另外一艘船則從遠方狙擊。
炮手一發就打中了巨獸,巨獸應聲倒下,沉沒在了厚厚的雲層之中。
此時,正當所有人以為一切都結束的時候,另外一隻巨獸從雲層中突襲了捕獸船,一口將其咬碎,短片結束。
「利維坦」,也是聖經中一種邪惡海怪的名字,基督教將其化為惡魔的代名詞,並被冠以七大罪之一的「嫉妒」。
「利維坦(Leviathan)」與「泰坦(Titan)」一直都是好萊塢電影中指代巨型物種的關鍵名詞。
《利維坦》這部短片一經發表便引發了廣泛的關注,短時間內在YouTube和Vimeo上甚至有將近200萬人次觀看過該作品。
如此龐大的瀏覽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大IP啊!
20世紀福克斯趕緊將這部電影的版權收入囊中,並趁熱對外宣布將拍攝成電影長片,將於2016年與影迷見面。
結果,如今都2019年了,我估計是徹底歇菜了。
其實,在好萊塢,通過短片獲得大電影公司賞識並一舉成名的並不在少數。
比如目前最炙手可熱的華裔導演溫子仁就是其中之一。
他當年畢業之後與好友雷·沃納爾拍攝了一部驚悚短片,結果被獅門影業相中,然後得到了第一筆投資。
這部短片之後被拍成了電影《電鋸驚魂》,溫子仁也一舉成名。
同樣通過短片博取關注又一舉成名的還有《死侍》
前段時間網飛曾出品了一部爆款的短片集作品——《愛,死亡和機器人》。
劇集中主創人員們的奇思妙想讓許多觀眾大開眼界。
其實,這也是大電影廠商選取題材和優秀電影人的一種主要方式。
那麼,為什麼這一次,《利維坦》的電影長片之路卻杳無音信了呢?
根本原因還在於投資。
要知道,即使是《死侍》這樣有漫畫作為基礎,並且還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的電影福克斯給的投資也就是5800萬美元。
而《電鋸驚魂》的投資更是低到只有120萬美元。
拍攝短片利用某個噱頭吸引觀眾容易。
畢竟最長也就十幾分鐘,觀眾們不用花錢,即使浪費點時間也無所謂,觀看的人數多是很自然的。
一旦加入投資拍攝長片,許多導演的能力往往就捉襟見肘,無法把一個故事講得圓滿,影迷不容易買帳。
而根據短片《利維坦》中呈現的效果來看,這部電影如果想要拍攝成為一部完整的電影投資肯定少不了。
可是電影本身的劇情很明顯又改編自《白鯨》,主要的看點還是在特效上。
投資巨大,風險奇高,收益幾乎看不到,任何一個投資商都不會做這種買賣,畢竟靠一部電影拖垮一個電影公司的事情又不是沒有過。
所以,奉勸螢幕前的你,如果想要獲得電影投資人的賞識,拍攝短片記得一定要拍投資小,接地氣的作品,千萬不要搞科幻,除非是《我來自地球》那種。
最好是電影公司給你的投資可能也就是其它劇組的盒飯錢,否則幾乎沒有出頭之日。
不過,想必《利維坦》的導演也不會想到,在幾年之後神秘的東方國度,有一群遊戲廠商已經用另一種方式將這部作品發揚光大了。
而且這個形象貌似還能再持續發光發熱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