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火車進站》開始,電影的拍攝技術便在不斷改進。
從最早的無剪輯紀錄片到後來的蒙太奇手法,從穿著皮套的怪獸到如今CGI逼真特效,每一個電影人都在探索電影的下一個關鍵幀。
如今電影工業在世界範圍內日趨成熟,發展迅速。
李安作為世界上最知名的華人導演,在功成名就之後也開始尋找電影在新時代的出路。
在他的眼中,電影的下一個改革風口無疑就是120幀拍攝技術。
早在2016年,在《比利·林恩的中場賽事》中,李安導演便嘗試採用了3D/4K/120幀的尖端技術。
面對這一大膽的嘗試,曾經將3D電影普遍帶入觀眾生活的卡梅隆導演表示:
該片首創的這種「3D/4K/120fps」格式是「新白金標準」。
「它無懈可擊。超越了人類的視覺系統。你不可能看到比它更好的了,比它更高的水準已經沒有意義了。」
然而,這部被寄予厚望的電影在上映後獲得了極不平衡的口碑。
部分影迷表示這種120幀的3D技術使得電影更清晰,且代入感十分強烈。
但大多數的觀眾還是對這部電影十分失望,儘管電影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但故事實在是太糟糕了,人物刻畫平淡、台詞呆板。
這部電影最終以4千萬美元的投資只收回了3千多萬美元的全球票房。
並且這還是靠著李安的招牌才拿下如此成績的。
一時間,有關李安跌落神壇的新聞報道接踵而至。
120幀到底是否適合在影院大規模放映也成為影迷們討論的焦點。
事實證明,一次失敗是打不到李安的。
今年,
他又固執地帶著自己的新作《雙子殺手》重新回歸。
這一次仍然是採用120幀/3D/4K的技術,而且還邀請了威爾·史密斯坐鎮擔當主角。
該片上映後果然又是口碑兩極分化嚴重。
一部分觀眾認為該片貫徹了李安一貫的風格,在西方的外衣下講述了一個極度東方的故事,大道至簡。
最近有關這部電影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停下來過。
我也是在電影上映的第一時間便觀看了該片。
怎麼說呢?
如果我說我在電影院睡著了,那肯定是裝B。
但我確實在電影院打盹了。
當然,這也有可能跟我被迫包場有關。
這部電影在我這邊的影院排片不多,我進了電影院才發現只有我自己在看,所以越看越無聊。
中間迷迷糊糊打了兩次盹,但好在劇情夠直白,即使是睡半個小時我估計也不影響理解這部電影。
劇情上沒太多可說的,可能是為了讓影迷更關注120幀的特效技術,李安採用了比較簡單的敘事方式。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影迷,那麼看過這部電影的預告片幾乎就能將劇情猜個七七八八了。
這樣的處理方式我倒是能夠理解,卡梅隆當年推廣3D技術的時候,拍攝的也就是一群藍皮膚釘子戶的故事。
這樣的劇情,再怎麼洗都沒用。
如果不是史皇精湛的演技撐腰,這故事甚至還不如國內的某些網絡大電影。
你不能說它是李安拍的就各種解讀。
畢竟這部電影的重點就不是劇情。
而特效上就尷尬了。
全國能播放120幀電影的影院也就50多家,而我所處的小二線城市根本不具備觀看條件。
我只能選擇看60幀的版本。
從普通螢幕上看電影中的特效確實更流暢,但也造成了一個問題:
人物打鬥過於流暢,幾乎已經不是人的正常反應了,有點像遊戲CG。
這樣一來,不少動作戲看下來反而不夠真實。
這就很尷尬了,作為一個普通影迷,反正想看120幀的是不太容易。
並且目前120幀的電影螢幕動輒上百的票價也實在不親民。
而電影的故事又過於無聊和平淡,這部《雙子殺手》確實沒法吸引到我。
在電影發展的探索方面,李安無疑是一位先鋒者。
但電影應當有一個好的故事。
同樣拿卡梅隆來對比,儘管《阿凡達》主要推廣的是3D技術,但這電影在兼顧技術的同時確實也講了一個簡單而又有趣的故事。
我們將其放在2D的螢幕上看也並沒有覺得無聊。
《雙子殺手》的成本是1.38億美元,如今的全球票房只有1.23億美元。
目測收回成本是不太可能了。
這樣的成績,不知道李安下一部的120幀電影是否還能拉到投資。
當然,李安導演接受採訪的時候也承認,即使是120幀技術徹底推廣開,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現在的拍攝技術。
作為一位真正投身於電影的導演,李安希望自己能為熱愛的電影事業做一些貢獻。
這種情緒我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無論如何,對於李安導演我都抱著一顆敬佩的心。
但《雙子殺手》著實令我失望,沒有辦法給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