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高山上有一條修建於道光年間的古道

2020-01-30   黃北平

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川東地區,特別是重慶的很多山區,都修有很多的穿梭于山間,密林間的小路,而這些小路按當地人得說法叫大路,而這些穿山大路修建的時間,要追溯到清代,甚至是明代,或者還要久遠,所以這些大路也是名副其實的古道,走玉皇古道的時候,就有網友留言,重慶市北碚區靜觀鎮的素心村有一條靜觀鎮到天府鎮的古道,對著這條古道的好奇,自己是慕名而前來,親自走一趟。

這條古道的起點,位於重慶市北碚區靜觀鎮素心村一個叫譚家溝的地方,由於這個地方藏得很隱秘,外人很少知道,不過素心村是臘梅之鄉,而譚家溝附近有開發花樣棲谷度假村,相信往後這裡將會成為一個熱門景點。

山頂上拍攝的譚家溝,山坳下的一個小村莊,看似一處世外桃源,而此時正是玫瑰花盛開的季節,沿路還能看到漂亮的玫瑰花,更能看到山間不一樣的美景。

走過很多的古道,幾乎都能看到沿途修建寺廟的身影,不知道這些廟宇是當地民間的信仰,還是一種民間習俗,當然對於一個無神論者來說,並沒有在意這些廟宇存在的意義,但是對於這條古道來說,或許存在即是道理。

譚家溝到此處,還有村民居住,一路都是水泥路面,而走完這一段路後,往上就是青石板路面。

高山上的蓄水池,這個蓄水池就是山腳下,譚家溝所有居民的飲用水,高山上的泉水,甘甜清涼,喝起來超級爽,當然此時是深冬季節,害怕喝了著涼,不敢嘗試。

沿路上的一處山泉,這是預留給走山路的人解渴用的,當然現在隨著居民經濟收入的提高,過往的人都自帶純凈水,加上現在已經開通盤山公路,這條古道過往的居民也逐漸減少,這口山泉存在只是象徵上的價值,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

深冬落葉黃,青石板路面鋪上一層落葉,仿佛給這條深藏山間古道,點綴一些顏色,走起來更有感覺,或許自己不是古人,但是走過這段古道,還真有幾分穿越的幻覺。

山體自然形成的狹縫,往裡看的時候,一陣陰冷風迎面撲來,而此時的深冬,冷得直打哆嗦。

這條古道雖然失去當年的繁忙,或許是經常有人走過的原因,經常有人經過,不算很荒涼,比起走張飛古道,這條相對要好些,而唯一不同的是,這條古道都是上山路,很考驗自身的體力。

路上還能看到稀稀落落的行人,也只有這些稀稀落落的行人,能夠帶給這條隱藏在高山上的古道一點點人氣。

經過將近兩百年的行走,這條古道的青石板,不知道被多少個腳印踩踏而磨平,幾乎磨成了光滑的路面,好在現在不下雨,要是下雨的話,這條古道一定很濕滑,當然自己經常走山間古道,出門穿的都是防滑鞋,如果喜歡行走山間古道的朋友,儘量穿防滑鞋,以免發生意外。

古道半途中看到一塊路碑,這塊路碑上記載有道光二十五年修通的奇蹟,可能是時間長遠,字跡有些模糊,再加上有些事繁體字,可能是自己書念得少,看不懂繁體字。

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正如李白所著蜀道難那樣,不過也正是因為蜀道行走有些艱難,才感到好奇和刺激,才有探險的感覺。

越往上走,山路就越陡,很難想像當年修建這條古道的人們,基建設備不發達的古代,全憑一身力氣,揮灑汗水,甚至會流血修通的這條古道,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氣,也很敬佩當年修建這條古道的人們,為了方便附近居民出行而所做的努力。

此段路已經接近70度的斜坡,能堅持走到這裡而不喘氣的人,他的肺活量一定很好,體力很充足,而自己可能是很久沒有爬山的緣故,走到這裡時已經氣喘吁吁,可能是體力的問題,而最大的原因是自己的歲數問題,真是歲數越大,體力越差,歲月真是不饒人。

走到山頂上的隘口看見一座簡易的古橋,或許這樣的簡易橋樑,隨處可見,但是在這條古道的高山上,這塊巨大的石頭,需要多大的人力來搬遷和移動,需要耗盡多大的力氣才能把這座橋搭好,或許只有當年修建這條古道的人們才知道。

這一段是山上居民剛修復的路段,可能是靠近新年,為了跟山下的村莊互相往來方便而修復的,這也能說明這條古道,現在依然還在發揮它的作用,還是山上村莊往山下行走的主要幹道。

走完這段剛修復的古道後,就到山頂上的村莊,這個地方是天府鎮大同村,儘管是高山上的村莊,現在還有很多人居住,比起很多高山上的村莊,這裡明顯人氣高漲許多。

大同村一所廢棄的學校,或許是適齡兒童逐漸減少的原因,這所曾經是大同村,文星村,和平村三村共用的學校,現在已經停辦,而所有適齡兒童都要到天府小學就讀,當然這是目前全國農村的普片現象,而高山上的大同村,文星村還有和平村,這三個村莊,能夠維持多久,或許也只有時間能夠給我們答案。

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