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 張邈與曹操為何從生死之交變生死之敵

2019-10-14     大錘說史

最近,大錘的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一直在講述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出場或沒出場的東漢末年各地諸侯。這段時間,大錘已經講到了曹操作為兗州第二代霸主,在第二次征討徐州陶謙時,本來這次局面是曹操軍摧枯拉朽,把陶謙劉備聯軍打得到處逃竄。

然而,就是在這樣飛龍騎臉的絕對優勢局面下,曹操軍前線意氣風發,後方突然禍起蕭牆,老家基地被曹操的老鐵張邈以及曹操的老幹部陳宮等人聯合反叛,招引著名的獨狼呂布入住兗州,一下子就把曹操的兗州老家全都占了,就給曹操剩下三座孤城。

我們上一篇內容已經簡要介紹了,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引用了正史資料中對這次突如其來的反叛的一些描述。《三國演義》正是採納了正史中尋常的敘述,把張邈、陳宮等人的這次聯合叛曹,描述成東漢末年各地諸侯爭霸中十分常見的,權力之爭。張邈等人就是覺得自己也勢力很大,沒有必要在曹操麾下打工,這才終於趁著曹操出兵在外的機會來了一招黑虎掏心。

不過在宋代司馬光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鑑》中,則對張邈、陳宮等人的叛變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的分析:司馬光提出了幾件這個時期張邈、陳宮遭遇的事情,一個是呂布離開袁紹去投奔張揚,因為呂布這次換主是在袁紹幾乎要火併呂布的情況下緊急發生的,因此呂布的投奔實際是逃命,而袁紹幹掉呂布的計劃沒有實現,自然非常生氣。

而呂布在逃命過程中拜訪張邈,並且還跟張邈達成了某種默契,這事傳到了袁紹那邊之後,袁紹極其生氣。張邈聽說袁紹的反應之後,就開始日夜惶恐,他不僅怕袁紹打上門來,而且也害怕與袁紹有同盟關係的曹操直接跟自己動手。

而這時候另外發生的一件事,則徹底激怒了陳宮,這就是名士邊讓被殺事件。邊讓是兗州陳留人,屬於兗州本土名士,曾經擔任過九江太守。邊讓少年成名,屬於跟孔融一樣的東漢黨錮之禍之後崛起的最後一撥名臣士大夫,而且當時的名人比如大將軍何進、議郎蔡邕[yōng]等人都非常器重他,所以名氣非常大,曾經受到朝廷委任,成為九江太守。

結果邊讓認為這個崗位不適合他,在董卓進京朝廷大亂的時候,就主動辭官回家了。因為邊讓名氣大,回到陳留老家之後依舊是當地有極大影響力的人物。就是這麼一個人,估計是士大夫靈魂附體,總之,邊讓死活就是看不上曹操。因為邊讓是大名士,在陳留當地影響力非常大,所以讓剛剛履職控制兗州的曹操非常頭疼。

就在公元194年,也就是曹操第一次征討陶謙、因為糧草耗盡被迫撤軍回到兗州之後,曹操跟邊讓的衝突再度激烈,這次曹操忍無可忍,終於誅殺了邊讓,而且這次老曹下手比較狠,不僅殺了邊讓,還把邊讓全家都給殺了。

按照《資治通鑑》的說法,這一次老曹痛下殺手,立即得罪了邊讓所代表的兗州士大夫階層。尤其是與邊讓關係很好的陳宮,陳宮性格剛烈,決心要替邊讓報仇,同時也看出來了老曹既然連邊讓都敢殺,同樣身為兗州名士的陳宮他自己恐怕也遲早會排到被殺頭的名額。於是陳宮又利用自己的才能和名望,私下裡串聯,說服了張邈等兗州豪強,最後以自保的名義說服了大家,集體叛曹。

除了《資治通鑑》的說法之外,《三國志》也借陳留人高柔的故事,講述了張邈的另外一個叛曹理由。據說當時,少年高柔在鄉里曾經勸說同鄉友人說,現在是英雄並起群雄割據的時代,陳留這個地方是四戰之地,兵家必爭,曹操雖然控制了兗州,他也有四面擴張的志向,但是我看他這個兗州之主的位子,未見得能夠馬上坐穩。因為咱們陳留的長官張邈,比他來的早,而且早就積蓄勢力占據陳留,如今曹操以兗州之主的身份控制陳留,我恐怕張邈不肯輕易就範,我怕這雙方遲早要爆發大戰。我勸各位跟我一起先躲起來,躲兵災、避風頭吧。

高柔這番話幾乎是預言了後來張邈叛曹的歷史走向,不過當時高柔的同鄉們因為覺得高柔年紀小都是瞎說,誰也不聽高柔的勸告。由此來看,當時曹操與張邈的關係還是看起來非常融洽的,畢竟就在高柔說這話的前一年,曹操東征徐州陶謙的時候,因為心裡沒譜,還曾經把家人都委託給了張邈。這樣的老鐵關係,一年之後就翻做生死之敵,確實讓旁人大跌眼鏡。而高柔雖然當時年少,卻敏銳地看到了曹操與張邈雙方勢力的衝突以及對陳留的爭奪,其政治敏感非常之高。

通過以上這些前人的分析,乍一看去,張邈的這次反叛,是老曹跟其他各州郡地方諸侯,遇到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諸侯割據與地方豪強勢力之間的矛盾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咱們三國演義細節解密系列反覆提及的老問題了。曹操為了占穩腳跟,必然與張邈、陳宮所代表的實力強勁的兗州地方豪強發生正面衝突。

但是,事情真是如此嗎?其他地方的諸侯與地方豪強之間的矛盾雖然也存在並且也激烈爆發過,但是沒有像曹操爆發速度這麼快的,還不到一年功夫,兗州幾乎全境反叛,到底還有什麼因素,讓曹操與張邈等人必須翻臉,到了決死一戰的地步呢

下一期三國演義細節解密,大錘繼續為您講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4xtzG0BMH2_cNUgMY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