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四岸」鑄造重慶城市氣質

2019-06-11     平安巴南



關於重慶,有這樣一種說法:大山大江造重慶。

長江、嘉陵江、烏江等大江大河,奔涌而至,與大山碰撞,塑造出重慶山水交融的獨特格局。

在重慶主城區,長江、嘉陵江這「兩江」,與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這「四山」,縱橫交錯,形如棋盤。城與人,共處山水中。

事實上,主城區的「兩江四岸」,不僅是城市山水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承載著重慶歷史文化、城市變遷的厚重底蘊,鑄造了重慶的城市氣質。

大山大江造重慶

兩江哺育重慶人堅強果敢的性格

對於「大山大江造重慶」,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張海鵬認為,這個說法在地理學意義上是成立的。

「從地理格局來看,『四山』是主城區的脊樑,而長江、嘉陵江切開『四山』,形成了溫塘峽、觀音峽、銅鑼峽、明月峽等峽谷。主城的大部分區域都坐落在山與江之間相對平緩的地區中。」張海鵬介紹,縱覽重慶主城區,山水在此交匯,城市中山、峽、江、河並存,溫泉、岩溶等景觀極為豐富。重慶獨特的景觀、多樣的地形,的確由大山大江共同造就。

這一格局,全球僅有。

獨特的格局,也造就了獨特的風景。古巴渝十二景中,字水宵燈、龍門浩月、海棠煙雨等,均位於「兩江四岸」範圍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字水宵燈一景。因為長江與嘉陵江交匯在朝天門,水勢曲折,如古篆書的「巴」字,故名「字水」;又因岸上房屋層層疊疊,入夜燈火通明,倒映水中,而稱為「宵燈」。

這處景致,被清代巴縣(今重慶主城)知縣王爾鑒譽為「誰將萬家炬,倒射一江明」。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更是在一幅名為《夜重慶》的畫作中,細緻描繪了重慶山與江之間交相輝映的萬家燈火。

對此,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治理提升「兩江四岸」,能夠展現重慶主城區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的人文之美,更是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具體實踐。

而在地理學之外,兩江也哺育了重慶人堅強果敢的性格。

此話怎講?張海鵬解釋,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大山大水不適合農耕,並阻斷交通,形成相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從而導致「蜀道難」現象。

但這並沒有難倒重慶人。千百年來,重慶人上坡下坎、乘風破浪,山上挑擔,水中拉縴,從山水中開闢一條條通道,勇敢地與自然環境搏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中,就有大量與江水搏鬥的內容。

川江號子,是包括長江、嘉陵江在內的川江流域中,船工拉縴時一起歌唱的民間歌唱形式。它的歌詞,就是船工對抗天險的情景寫照。

「拉起纖藤,喲!吙!嘿!闖風雨喲,嗨嗨!哪怕路險,喲!吙!嘿!浪也陡哦,嗨嗨!」

類似內容,川江號子傳承人曹光裕不假思索就能唱出。他說,川江號子伴隨長江、嘉陵江水運而生,有上千年歷史,是重慶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大江大河讓重慶人更加堅強、勇敢,這種文化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同。」曹光裕介紹,多年來,川江號子歌聲遠傳至德國、義大利等國,並在第八屆勃拉姆斯國際合唱比賽中摘得金獎,讓更多人了解了兩江塑造出的重慶性格。

萬家燈火一江明

城市沿「兩江四岸」發展興旺

如果說,兩江哺育了重慶人的精神氣質,那麼「兩江四岸」則為主城區的城市拓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重慶城市格局中『兩江四岸』的成形,可追溯到清末。」四川美術學院副教授、歷史地理學博士舒鶯介紹,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表明,早在秦漢時期,現在的渝中、江北等地區就被古人開發。到重慶開埠通商時,「兩江四岸」已很有規模。

為啥先開發渝中、江北等地區?舒鶯說,這要從重慶的築城歷史說起。

重慶沿江築城的歷史,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晉代史書《華陽國志·巴志》中,「儀城江州」(即秦代張儀修築了江州城)。學界大多認為,江州城就位於今天的渝中半島上。

「所謂的『金城湯池』,在兩江交匯的渝中半島有自然體現。」舒鶯說,依山築城,難以攀登,易守難攻;城外兩江匯合,形成天然屏障,在沒有大型橋樑的古代,難以跨越。張儀築城,正是看中了重慶的天險優勢。

但是,嘉陵江南岸一帶峭壁聳立,難以開發。在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下,張儀選擇沿地勢相對平緩的長江北岸,在南紀門到朝天門一帶建築最初的城市。

這一選擇,在歷史上得到不斷延續。三國時期,蜀國中書令李嚴在張儀築城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城市規模。史稱「李嚴大城」。

學界通常認為,「李嚴大城」北線包括今天的大梁子、人民公園、較場口一線,南線則從南紀門沿江到朝天門一線。

舒鶯介紹,這一舉措造就了重慶「下半城」的繁榮發展。朝天門、東水門、千廝門形成的臨近碼頭的三角區域,成為下半城最繁華的地區。

南宋時期,重慶知府彭大雅繼續修築重慶城,將「李嚴大城」的範圍擴大到臨江門、通遠門一帶。並且在臨江門附近修建了文廟,城市北緣已經抵達嘉陵江南岸附近。

與此同時,江北也因為長江、嘉陵江交匯的良好位置和自然形成的碼頭條件,靠著航運交通而繁華起來。

明洪武年間,重慶衛都指揮使戴鼎繼續擴大城市規模,在現在的渝中半島上修築了「九開八閉」的城門,城區東南端緊臨長江,北部城牆緊臨嘉陵江。

清代,重慶城持續繁榮,外地、外國商人云集於此。江北與渝中之間,古渡碼頭有十多處,一大批商行、洋行等滿布於渝中的下半城。史料記載,當時本就不大的重慶城區,被擠得「城內無空隙之地基」。

到了晚清,隨著開埠通商,現在的南岸等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兩江四岸」的格局基本奠定。

抗戰時期,重慶成為戰時首都,下轄18個區。江北、南岸更寬廣的區域被劃入城區範圍,沙坪壩、歌樂山、石橋鋪、九龍坡的大部分西郊區域成為市轄區組成部分。城區沿「兩江四岸」進一步延伸。

新中國成立後,重慶城市發展從無序狀態向有規劃的合理布局轉變。經過70年變遷,重慶主城走向了「一島、兩江、三谷、四山」山水自然城市的發展格局。

數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

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實施範圍:

394公里

沿長江,上起九龍坡區西彭鎮,下至江北區五寶鎮;沿嘉陵江,上起北碚城區,下至渝中區朝天門。河道中心線長度約180公里,兩側岸線總長約394公里(含江津段30公里)。

109公里

近期治理提升範圍:2018—2022年,重點治理提升主城中心區域的濱江地帶,岸線總長約109公里。包括:嘉陵江北岸(高家花園大橋—大佛寺大橋)17.8公里;嘉陵江南岸(雙碑大橋—朝天門)16.3公里;長江北岸(魚洞長江大橋—朝天門)34.3公里;長江南岸(龍洲灣—寸灘大橋)40.6公里。

285公里

遠期治理提升範圍:除近期治理提升範圍以外的其他岸線,長約285公里,根據城市開發進程抓好規劃建設管控。

二、「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目標:

干5年、看10年、謀劃30年

按照「干5年、看10年、謀劃30年」的總體思路,把主城區「兩江四岸」建設成為與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山清水秀生態帶、便捷共享遊憩帶、人文薈萃風貌帶、立體城市景觀帶,使其成為彰顯山魂之雄、水韻之靈,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濱水空間,實現城市品質1年有變化、2年出亮點、3年見成效、4年出形象、5年大變樣。

1年有變化:

2018年年底,完成109公里岸線亂搭亂建、亂倒亂堆、亂填亂挖、亂耕亂種等「八亂」治理;基本完成餐飲船舶等停泊船舶專項治理工作,開展不符合功能定位的碼頭搬遷置換工作;開展「兩江四岸」治理提升整體方案徵集工作;江北區、南岸區開工第一批岸線治理提升工程。

2年出亮點:

2019年年底,近期治理提升範圍109公里岸線重要節點工程全面開工,其中長濱路朝天門九碼頭至儲奇門段、九龍外灘消落區試驗段,江北嘴江灘公園等重要節點初具形象。

3年見成效:

2020年年底,近期治理提升範圍109公里岸線全面開工,朝天門片區、鵝公岩江灘濕地公園、珊瑚壩濕地公園等重要節點全部完工,「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取得明顯成效。

4年出形象:

2021年年底,近期治理提升範圍109公里岸線基本完工,形成一批標識性的步道系統、公共空間、觀景平台,全面改善親水、觀景體驗,城市主軸線的文化、藝術、景觀、旅遊功能顯著提升。

5年大變樣:

2022年年底,近期治理提升範圍109公里岸線治理提升工程全面完工,濱江地帶實現生態、景觀、功能、人文等方面全面提升,公眾體驗感和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遠期目標:「兩江四岸」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達到「國際一流濱江帶」品質水準,成為展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城市名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vKE2wBmyVoG_1ZpQ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