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石柱:讓好生態成為撬動群眾幸福的槓桿

2020-04-13   視界網
重慶石柱:讓好生態成為撬動群眾幸福的槓桿

村民在公路邊栽種花草

作為重慶市深度貧困鄉之一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出一條「靠山吃山不損山、靠林吃林要護林」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讓好生態成為撬動群眾幸福的槓桿。

使命之責:厚植綠色本底

站在黃水鎮大風堡看中益鄉,民房散落在山谷里,各色山花爭奇鬥豔;清澈的龍河水靜靜地流淌,滋潤著兩岸的土地;前胡、脆紅李、黃精等正吸收大地的營養,茁壯成長。華溪村金溪溝里,羅洪安將蜂桶安放在山腰,村裡大力栽種蜜源植物後,他的中蜂產業越做越大。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華溪村村民焦大澤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他說,過去因為生產生活需要,毀林開荒嚴重,而自封山育林以來,植被慢慢恢復,空氣越來越好。焦大澤現在還是一名生態護林員,每年有6000元的工資收入。「拿著工資護林,這是過去不敢想的好事。」焦大澤說。

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中益鄉牢固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斷厚植髮展的綠色本底。近年來,在市、縣兩級林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中益鄉列出了一張林業扶貧項目清單,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四大行動:建設中益鄉標準化林業站;在全鄉選聘生態護林員200餘名;落實農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嚴厲打擊亂砍濫伐行為。

截至目前,中益鄉森林植被面積達20萬餘畝,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森林覆蓋率達85.3%,是石柱縣唯一被重慶市林業局命名的「林業特色鄉鎮」。

發展之責:實施生態工程

走進中益鄉,村民們正忙著在公路兩旁栽種花草,既美化了環境又能獲得工資。山上,去年栽植的刺槐、烏桕、女貞等蜜源植物長得鬱鬱蔥蔥。高台橋水庫尾水經過治理後,已形成一個小型的濕地公園,展現在遊客面前……

近年來,圍繞「補齊林業品質短板,精準提升森林質量」這一思路,中益鄉大力實施「山上種樹、路邊種花、河變濕地」生態工程,切實解決森林質量參差不齊、春夏季蜜源植物不足等制約發展的問題。

據了解,市、縣林業局已累計為中益鄉投入1100餘萬元,規劃或實施了多個林業生態項目。其中,退耕還林工程項目1600畝,以栽植刺槐為主;森林撫育項目1.5萬畝,修枝撫育並補植馬褂木和五倍子;退化防護林改造項目1萬畝,栽植馬褂木、五倍子等,提高防護林效益和森林質量;天然林保護工程封山育林項目設計2萬畝,封育山林促其天然更新,同時補植馬褂木、五倍子;國土綠化工程綠化200畝,栽植刺槐、烏桕、女貞等蜜源植物。

目前,全鄉已完成刺槐、五倍子等蜜源植物栽植1萬餘畝,馬褂木等生態樹種栽植0.5萬畝,實施封育山林2萬畝。通過多年育林後,全鄉森林質量將得到精準提升,春秋季蜜源植物增加近1萬畝,為中蜂、旅遊等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富民之責:發展綠色經濟

2019年7月1日,焦大澤靠著縣林業局補貼的5萬元資金,在金溪溝開起了「森林人家」民宿,借力優良的生態環境,當上了老闆。開業不到兩個月,焦大澤凈收入了1萬多元。

在村裡大力栽種蜜源植物後,羅洪安放下斧頭,拿起鋤頭,發展起林下種養殖經濟。2019年,他將養蜂規模從7群擴大到了10多群,因蜜源充足,蜂蜜的品質得到了保障,收割的70多斤蜂蜜,共賣了1萬多元。

按照《中益鄉定點包干脫貧攻堅規劃》中「大力發展經果產業」和「不斷提升旅遊接待服務水平」的要求,中益鄉努力打造地方特色產業,振興林業綠色經濟。2018年,中益鄉發展優質核桃、矮化密植園約400畝,種植的部分核桃當年已掛果,5年投產後,預計每畝收益4000元,年收入達160萬元,每年當地農戶共可獲利112萬元。截至2019年底,全鄉已驗收「森林人家」35家,登記在建70家,華溪村結合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探索推進森林贖買試點工作,創新集體林業保護髮展體制機制,目前已完成2000畝商品林贖買,涉及農戶63戶252人,其中貧困戶15戶55人……

經濟上台階,生態首先要上台階;只有生態建設更上一層樓,經濟建設才能節節攀高。近年來,中益鄉推行的綠色生態發展路徑,把兩條道匯成一條路,把兩道「題」並為一張「卷」,把兩張「圖」繪成一幅畫,正是選對路,才能走得遠。「顏值」折射出發展的質量,體現著吸引力和綜合實力;優美生態成為發展新優勢,綠色經濟成為新引擎。中益鄉沿著這條正確道路堅定前行,走出了一條綠色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