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羽:以「畫雞」稱雄近代畫壇,成就卓著,大家風範!

2019-05-14     丹青硯遇

陳大羽,原名陳漢卿,1912年生於廣東潮陽綿城平東鄉。21歲插班考入上海美專國畫科學習吳昌碩大寫意畫風,得到吳派弟子諸樂三先生的鼓勵和賞識。1936年之後曾任教於青島、上海、無錫、蘇州、南京等地,並先後結識畫家劉海粟、黃賓虹、潘玉良、王個簃、馬公寓、姚世影、陳半丁、陳師曾、關良、朱屺瞻等一代大師。1944年遊學北京,得到齊白石老人激賞並收為入室弟子,並為他取名翱,字大羽。1947年應劉海粟校長邀請任教於上海美專,1952年由上海遷往無錫華東藝專,又於1958年遷往南京藝術院任教。1956年結伴畫家師兄李可染先生、黃潤華先生等同行去四川峨眉山,浙江雁盪山等地,得「南陳北李」之稱號。

成就卓著 大家風範

——陳大羽先生的繪畫藝術

文︱邵大箴

在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陳大羽先生是一位很有影響的藝術大家。他以自己的創造性成就,豐富了中國現代水墨大寫意畫畫庫;他在處理繼承與革新關係上的辯證態度和表現出來的高度智慧,在同代人中出類拔萃,發揮了示範性作用;對今天和未來的藝術家,也具有啟發意義。

陳大羽先生(1912-2001年),原名陳漢卿,1912年5月出生於廣東潮陽綿城平東鄉。21歲時在本家伯父的資助下插班考入上海美專國畫科,得到吳派傑出弟子諸樂三先生的鼓勵和賞識,學習吳昌碩大寫意畫風。諸樂三(1902-1984)系吳昌碩外甥,得舅氏家傳,擅長書畫、篆刻,也是詩人,其寫意花鳥筆力蒼勁,墨色渾厚,布局嚴謹。

傅抱石與陳大羽、宋文治等合影於南京(約1963年)

1935年,陳大羽在上海美專畢業後,先後在青島、上海、無錫、蘇州、南京等地任教,與當時畫界名流、劉海粟、黃賓虹、王個侈、陳半丁、關良、朱屺瞻等人交往,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

1944年遊學北京,得到齊白石老人激賞並收為入室弟子,並為他取名翱,字大羽。白石老人為大羽作品題跋:「論藝術要能有天分過人,有此畫雞之天分,天下人自有眼目,況天道酬勤,大羽弟應得大名」。

1947年應時任上海美專校長的劉海粟邀請到該校執教。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後,先後在華東藝專(無錫)、南京藝術學院任教,他一面從事美術教育,一面進行繪畫創作,在兩個領域內均表現出不凡天賦。

近現代傳統中國畫的變革,與書法、篆刻有密切的聯繫。書體和篆刻的變化推動了中國畫筆墨、章法和風格的創新。而書體、篆刻的革新源於學界對古代碑石的發掘與研究,進而影響書畫創作。

70年代陳大羽在某地養雞場寫生

在花鳥畫領域,清代的趙之謙先學習北碑,字體一變方峻遒勁,拙樸奇肆;後又摹擬周秦金文石刻和漢代碑板,面貌再一變,方圓合度,得瀟洒沈靜之致,從而增強了他繪畫筆墨的力度和氣勢。在這方面,他也影響了之後的吳昌碩,吳昌碩最擅石鼓文,刻印遠追秦漢,這在他渾厚的用墨和蒼勁的用筆中均有所體現。至於齊白石晚年繪畫的變法,從金石和碑文中得益匪淺。

陳大羽先生在對趙之謙、吳昌碩的研究中,從齊白石藝術創作成就中,深刻體會到學習金石、碑文對領會傳統文化精神和提高書畫創作能力的重要性。經過長期的鑽研與磨練,他積累了書法、篆刻的深厚功底。他學漢魏碑,打下隸書、篆書的紮實基礎,對《石鼓文》、《散氏盤》、《三公山碑》、《張遷碑》等研究有獨特的體會,並融合了前人的經驗,形成獨特的風格。

他的篆書體勢方正寬博,頗有骨力妙趣;行草筆勢流暢,富有風韻和神采,與當時書壇恪守古法、不思變化的風氣形成鮮明對比。應該說,陳大羽的花鳥畫創作之所以如此輝煌,其中有書法和印味融入畫中的因素;反之,他又善於把繪畫的意境和法度滲透到書法和印章的創作之中。他在藝術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充分證明他是20世紀一位「金石流派」的大書畫家。

陳大羽先生多才多藝,花鳥、山水畫均佳。花鳥畫尤其有開拓性的成就。他學習吳昌碩和師從齊白石,是繼承他們的精神,而不是摹仿他們的繪畫面貌。他十分注意保持自己的個性。題材上,陳大羽很早擅長畫雞,他畫各種形態、各種「性格」的雞,且風格獨特,可謂在畫壇「割據一方」,獨領風騷,深受人們欣賞。可是他不以此為滿足,而是不斷探索和拓展自己的表現內容,達到花鳥蟲魚無所不能的境地。

不過在花鳥畫領域,題材內容的變化畢竟有限,而繪畫形式語言的變革卻有很大的空間。他從前輩大師那裡廣泛地吸收營養,為我所用,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表現自己內心的深切感受,從而拓展了作品的人文內容。他心中有古人,又有「我」在。在他的作品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他的真情至性和由此產生的個性風格。他是一位有博愛精神的藝術家,他對自己的表現對象,都充滿著感情和愛,努力揭示其內在的生命和形式美感。

他是一位有廣闊心胸和深邃見解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有大的格局和氣象。每一幅畫的布局、構圖,都有不用於別人的奇思妙想和出神入化的手腕,但又是那麼有天然趣成,絲毫沒有雕琢痕跡。筆線的遒勁有力和墨色的酣暢淋漓,形成陳大羽先生花鳥畫精妙的物體神態和不凡的寫意氣勢。

可以想見,他像寫草書那樣,執筆稍高,懸腕運筆,用全身體力、臂力和腕力作畫,點擦皴染,均在有意無意、有法無法之間;筆跡墨塊的遠遠近近、疏疏密密、正正斜斜,在繽紛離亂和縱橫錯雜之間,有氣相連,形成觸動人們心靈的氣韻和節奏。需要指出陳大羽先生在墨與色的運用上的造詣,他善於用潑墨、破墨和積墨法,經常三墨同時運用,墨色變化多端。

他尤其敢於用濃墨配以濃色,敢於用喜慶熱鬧、醒目的紅色,配以與之相協調的墨和其他色彩,畫面鮮明、醒目,氣勢宏大,意境開闊,格調高雅,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晚年畫風更是老辣稚拙,雄渾純樸,進入極境。人們評價陳大羽先生,說他是繼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之後一位最傑出的寫意花鳥畫大家,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陳大羽先生在2001年離世前為自己的畫集撰寫的後記中說的兩句話,有助於我們全面認識和理解他的藝術成就。他說,「藝術需要積累、頓悟,厚積薄發」;又說在他的筆墨生涯中「雖有苦澀,但更多的是歡樂」。縱觀他的一生,他始終以勤奮的勞動,堅持探索,從不止步,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從而取得卓越成就;他無限熱愛生活,始終發掘生活中、自然中美好的事物。他的藝術是明朗、樂觀和充滿生氣的,給人們提供的是歡樂、喜悅和希望。(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

不朽藝術,一品風格

文︱吳冠南

1982年的秋天,石頭城像浸在時時襲人的桂花香里。那天因為有了朋友的引薦,我得到去拜望名滿天下,仰慕已久的大畫家陳大羽先生的機會。那種期盼、渴望與興奮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那天下午,我帶了些自己大小不等的冊頁、小品,就直奔陳老家去了。沒帶絲毫禮品,那時我很窮,連上一趟南京的費用也得節約幾個月的時間。我只帶上了我虔誠得近乎拜佛一樣的心。當然,像陳老那樣的大藝術家,如果當真帶上些禮品什麼的,說不定反會受到他的鄙視。是他的品格讓我過後這樣想。

那時陳老住在一幢樓房的二層,是在南京的什麼路上,我已經記不清了。一路上我本來欽佩、仰慕、激動的心情,在越接近陳老家時,心情變得越緊張與不安起來。陳老是聲名卓著的花鳥畫大師,而我只是一個從小地方來的業餘繪畫愛好者,沒有師承,更沒有受過美術學院的訓練,也不知道自己所走的路子對不對,方法正確不正確。陳老他會接待嗎?會看我的拙作嗎?一切均是在未知之中。

待到了陳老門前,友人敲門,應聲來開門的是師母。因友人與陳老夫婦很熟,所以進門很順利。進門後友人徑直把我領進陳老畫室,對陳老指著我說:「這是從宜興來的吳冠南,喜愛畫花鳥畫,是來向陳老您求教的。」陳老對我稍作打量即爽快地講:「好,看看。」於是我捧上我的「作品」,捧畫的手是顫抖得很厲害的,心都仿佛跳到了胸外。當時那種緊張、不安的狀態,我想一定是很難看的。

令我又驚又喜的是,陳老一邊看我的「作品」,一邊點頭,誇我「有才氣,畫得不錯。」看完後陳老對我說:「你濕筆用得多了些,畫中國畫講究『寧枯勿濕』,可在以後作畫中略加註意。」其中還講了許多技法上的要求,最後還對我講:「學畫不宜求脫過早,你學吳昌碩,路子很對,學紮實了再慢慢脫出來。」陳老這一席不長的教導,真使我終身受益!得到陳老如此器重與指點,我當時的心情絕不亞於「范進中舉」。

待陳老看完我的「作品」,我友人對陳老說:「能否請陳老作為勉勵為我題幾個字。」陳老痛快答應,立即在我的一件荷花小立軸的詩堂上題了「清新可喜」四字,且在跋文中還有「因書志佩」的文字。得到陳老如此天賜般的嘉許,我激動得手足無措,連一個謝字也講不出來了。看畢,題畢。陳老好客地叫我們小坐,趁友人與陳老說話的間隙,我環顧了一下陳老的畫室,書滿屋、畫滿堂,好一番書香氣息,仿佛置身於陳老的花鳥世界之中, 令人陶醉。

因不便打擾陳老太久,我們起身告辭,此時陳老對我講:「你在宜興小縣城能畫到這個程度,很不錯的了,我看適當時候你可以來南京搞個人展覽。」我答:「我真沒奢望過。」陳老又講:「你畫得很好,應該讓大家看看。」(就因為有了陳老的建議,才有了翌年在南京舉辦的我這輩子的第一個作品展覽。)陳老送我們到樓梯口,忽然又想起了什麼,問我「你的畫為什麼畫得那么小?」我如實回答陳老「我買不起太多宣紙,這些畫大都是從畫壞了的大畫上把空白處剪下來畫成的。」陳老聽後喃喃道:「你們年輕人也的確不容易。」陳老旋即叫師母拿出一刀四尺凈皮宣紙塞在我手中,並說:「你先用著,以後沒有時再跟我講。」這一刻我已被陳老這種憐惜後學,平和慈愛的一品大師風範感動得眼含熱淚、哽咽無語。

如今近三十年過去了,在「物慾大橫流、無才卻擺譜」的今天,陳老為我的題字仍掛在我畫室的座右,日日相對陳老手跡,時時思念陳老偉大的藝術,偉大的品格。這種真誠的感動和懷念將會伴隨我的一生。

聲明︱作品來自網絡,真偽請自辯,不作投資依據。僅供學習交流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TUCmwBmyVoG_1Zhy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