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河北的四庭八柱

2019-08-03   丹楓飛雲

四庭柱:

一、顏良

顏良(?-200年),河北名將,堂陽(今邢台市新河縣)閆仙莊人, 顏良 與文丑齊名的袁紹軍雙壁猛將,河北四庭柱排行之首,有威名。顏良與文丑一起作為袁紹軍隊的勇將而聞名,在平定冀州、攻滅公孫瓚的多場戰役中立下功勞。孔融贊曰:顏良、文丑,勇冠三軍。公元200年(建安四年),袁紹、曹操於官渡交戰。」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帥,簡精卒十萬,準備攻許。(《後漢書·袁紹傳》,《三國志·武帝紀》中則記載顏良是與郭圖、淳于瓊一起進攻。) 公元201年(建安五年)兵進黎陽,袁紹遣顏良為先鋒大將,統十萬精兵為前部,進攻白馬,連斬宋憲、魏續,二十合敗徐晃,令曹軍諸將栗然。關羽出戰,兩軍陣前,顏良正詢問對方姓名時,遭到關羽突然發動襲擊,因赤兔馬快,措手不及,被關羽一刀刺於馬下而死。

二、文丑

文丑(?-200年),與顏良齊名的袁紹軍雙璧猛將。 冀州安平國南宮縣(今河北邢台南宮市)人,四庭柱排行第二。建安四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準備攻許。曹、袁兩軍初戰白馬,曹操使計分散了聚集在黎陽渡河攻白馬的袁紹主力,解了白馬之圍,殺了袁紹負責進攻的將領顏良。 五年,袁紹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與劉備挑戰,袁紹的騎兵主將文丑和劉備率五六千騎兵相繼追來。曹操的一些將官為敵軍騎兵眾多而不安,建議返回守營。軍師荀攸卻反對:「這正是我們的誘敵之策!我們怎能離開?」曹操的軍士想上馬,曹操不許,直到袁紹的騎兵越來越多並分散開來劫掠物資。這時曹操讓軍士上馬,曹操手下所有軍士跳上馬衝擊袁軍。袁紹軍戰敗,文丑陣亡。

三、張郃

張郃(?-231年),字儁乂,今河北任丘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洪擊退,隨後投降曹操。 跟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215年進軍巴西,遷徙民眾長達五十餘日,後被蜀將張飛擊敗。接任蕩寇將軍。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後屯陳倉。 曹丕稱帝後,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破蜀軍先鋒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 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諡曰壯侯。

四、高覽

高覽,生卒年不詳,一名高奐,河北名將,本屬袁紹部將,後官渡之戰淳于瓊被曹操擊破,與張郃一同投降曹操,被封為偏將軍,東萊侯。 《三國演義》里,曾與許褚、徐晃大戰不分勝負。201年劉備敗走荊州時,高覽奉命追殺,三合斬劉辟,而後被沖陣而來的趙雲刺死。

八柱:

一、田豐(?-200年),字元皓,鉅鹿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官至冀州別駕。其為人剛直,田豐在界橋之戰中參與保護袁紹。袁紹採用田豐的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田豐建議袁紹謀取許縣、接來天子,假託天子韶令,向全國發號施令,但不被採納。官渡之戰,田豐建議袁紹襲擊曹操後方,但不被採納。後袁紹進攻曹操,因錯過征伐曹操的最佳時機,田豐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袁紹下令監禁。曹操聽聞田豐不在軍中,喜道:「袁紹必敗。」後袁紹敗走,曹操嘆道:「假使袁紹用田豐之計,勝敗尚未可知也。」到袁紹軍隊返回時,一路土崩瓦解,眾軍士都捶胸而哭:「如果田豐在這裡,不至於到這個地步。」袁紹回來後,說:「我沒有採納田豐的意見,果然被他恥笑。」袁紹於是殺了田豐。

二、沮授(?-200年),廣平人,東漢末年袁紹帳下謀士。史載他「少有大志,擅於謀略」。 曾為冀州別駕,舉茂才,並當過兩次縣令。後來又當韓馥別駕,被韓馥表為騎都尉。曾對韓馥提出良策,但不被採納。 在袁紹入主冀州後,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幫助袁紹奪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統一河北。沮授曾對袁紹提出奉迎天子,反對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戰略,但袁紹並不聽從。 在官渡之戰中,沮授提出緩進戰術,但不採納。在袁紹大敗後,沮授被俘獲,拒絕投降。後來,沮授欲回河北,事敗被殺。曹操曾嘆息:「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

三、許攸(?-204年),字子遠,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並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後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四、逢紀

逢紀(?-202年,逢音páng,古同「逄」),字元圖,南陽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 袁紹逃離董卓勢力範圍時,與逢紀、許攸同到冀州。袁紹甚為賞識逢紀的智謀而重用。初平二年(191年),逢紀提議利用公孫瓚攻擊韓馥,實則提議韓馥和袁紹共同防禦冀州,結果袁紹成功反客為主。官渡之戰中令逢紀統軍事。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在官渡之戰敗回,後悔當初不聽田豐之計,逢紀即時向袁紹進妄言說田豐知道袁紹兵敗後取笑袁紹不聽其言,袁紹怒殺田豐。建安七年,袁紹去世,逢紀、審配私下篡改袁紹遺命,立袁尚繼位。袁譚不能繼位,自稱車騎將軍,屯黎陽。袁尚不給袁譚多兵,使逢紀隨之。袁譚要求配兵為審配拒絕,一怒之下殺了逢紀。

五、郭圖

郭圖(?-205年),字公則,潁川人。東漢末年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力主趁機偷襲曹營,在此計失敗後為免於責罰而歸罪於率軍偷襲曹營的張郃、高覽,致使二人背袁投曹。袁紹死後為其長子袁譚效力,於205年和袁譚一同被曹操所殺。

六、審配

審配(?-204年),字正南,魏郡陰安(今河北清豐北)人。為人正直, 袁紹領冀州,審配被委以腹心之任,並總幕府。河北平定,袁紹以審配、逢紀統軍事,審配恃其強盛,力主與曹操決戰。曾率領弓弩手大破曹軍於官渡。官渡戰敗,審配二子被俘,反因此受譖見疑,幸得逢紀力保。袁紹病死,審配等矯詔立袁尚為嗣,導致兄弟相爭,被曹操各個擊破。曹操圍鄴,審配死守數月,終城破被擒,拒不投降,慷慨受死。

七、荀諶

荀諶,字友若,荀彧之兄(一說荀彧之弟),荀緄之子,潁川人。曾任軍閥袁紹的幕僚。公元200年,袁紹以荀諶為謀主參加官渡之戰。公元191年,袁紹派遣荀諶遊說韓馥,韓馥性情怯懦,同意了他們的計策。

八、辛評

辛評(?-204年),字仲治,潁川陽翟人,東漢末年人物。曹魏衛尉辛毗之兄。原是韓馥部下,韓馥逃亡後轉而輔佐袁紹。袁紹死後,辛評、郭圖欲立袁譚為主,與審配等不和。後來曹操破鄴,其弟辛毗在城下勸降。審配怒遣手下將辛評全家殺害。

河北袁紹集團

袁紹(?-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陽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其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稱,但袁紹是庶出之子。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袁紹

顏良 文丑 張郃 高覽 淳于瓊 許攸 郭圖 田豐 袁譚 袁尚 逄紀 陳琳 高覽 高幹 陳震 臧洪 蔣奇 蔣義渠 沮授

河北四庭柱

河北四庭柱,是張國良的評話三國中的概念。為東漢末年時期割據河北的大軍閥冀州牧袁紹帳下的四員大將,河北最勇猛的四位將軍。分別為顏良,文丑,張郃,高覽。 近代民國時期以此為歷史背景基礎,發展出四梁八柱的內部組織體系。在三國時期就可以看成是袁紹手下的四位猛將顏良,文丑,張郃,高覽。以及八位有名的謀士田豐、沮授、許攸、逢紀、郭圖、審配、荀諶、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