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邢台籍的科舉狀元——阿察赤

2019-12-03   丹楓飛雲

元代科舉狀元、御史大夫—阿察赤

邢台在元代有一位少數民族科舉狀元,名叫阿察赤。

阿察赤,元代清河縣興賢鄉(今邢台市清河縣油坊鎮一帶)人,少數民族人。原為定海縣達魯花赤。泰定四年(1327年),登右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官至御史大夫。

狀元御史

元泰定二年(1325年),曾任定海縣達魯花赤。元泰定四年(1327年)參加科考,一舉奪魁,中得右榜狀元。《元史·第三十卷·泰定帝紀之二》中記載:「三月……丙午,廷試進士阿察赤、李黼等八十五人,賜進士及第、出身有差。」阿察赤為該科右榜第一名,即蒙古、色目人榜狀元。

當時學識淵博,文績卓著,人稱「一代宗師」,六入翰林,兩任祭酒、兩任主考、編修遼金宋三史的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歐陽玄作《喜門生中狀元》詩四首,記載了他的門生阿察赤、李黼同科高中左右榜狀元的盛況,其序云:

「泰定丁卯八月十二日,崇天門傳臚賜進士右榜第一人阿恰齊(阿察赤)、左榜第一人李黼,皆肄業國學日新齋,余西廳授業生也。是日,京尹備鼓樂旗旘,麾蓋甚都,導二狀元入學謝師,拜餘明倫堂。榜眼鎦思誠、探花郎徐容,嘗因同年黃晉卿、彭幼元從予游,亦拜其側。其餘進士以門生禮來拜謝雜遝,不記姓名。圜橋門而觀者萬計,都人以為斯文盛事,昔未有也。同寅舉酒相屬,偶成四絕,以紀其事。」

《喜門生中狀元》之一:

昔被仁皇雨露恩,三朝五度策臨軒。

小臣報國無他伎,館下新添兩狀元。

《喜門生中狀元》之二:

禁院層層桃李開,天街繡轂轉晴雷。

銀袍飛蓋人爭看,兩兩龍頭入學來 。

《喜門生中狀元》之三:

淡墨題名二十年,一官獨自擁寒氈。

居然國子先生館,三五魁躔拜座前。

《喜門生中狀元》之四:

都人舉手賀昇平,不羨黃金遺子籝。

進士從今成典故,唱名才罷拜先生。

至元元年(1335年)秋,七月辛巳,朔,以馬札兒台、阿察赤並為御史大夫。(《元史》)

籍貫清河

阿察赤籍貫何方,很久以來世人一直未作確切考證。《元史》、《狀元史話》等古今史學著作,對阿察赤籍貫也語焉不詳。

邢台市清河縣方誌辦根據近年最新的出土文物考證,阿察赤是地地道道的清河縣人,其籍貫為邢台清河縣東南部鄉村,即今油坊鎮一帶。元至順年間,因這一帶出了位狀元阿察赤,這裡的行政區劃因而改名稱為「興賢鄉」。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世祖忽必烈派進士帖木兒溥化(蒙古人)入駐清河為達魯花赤(亦謂「達魯噶齊」,乃監管地方漢人軍政官員之長官,甚權威),提出將全縣九個里社和砦子重新區劃為四個鄉。為甚更改?他說,過去由於戰事或爭奪土地財物,各劃地建砦以自衛,兩軍對壘,爭戰不絕。現在元朝一統天下,應以文治教化興業,再沿用舊砦名稱,已不合時宜,故更名之。

新四鄉之名稱為:息津、服義、興賢、昭德(相當於今之鄉鎮)。

東曰息津鄉:「清河之壤,東接漳水,國家貢賦之所由經、估旅費貨之所由萃地,其名以『息津」。

西日服義鄉:「西則廉(頗)將軍之廟跡在焉(在城西南五里處。其墓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鯀堤附近),其肉祖負荊之為,經生學士所不能,而頗以武人乃能之,是之模世范俗,其名以『服義』。

東南曰興賢鄉:「東南鉅人長德(名臣賢士)之所家,聞人也。速九成、甫殿元、阿察赤君照映,後烜赫閶里,又足為士子儀法,其名以『興賢』。

南曰昭德鄉:「南有陵曰英,漢章帝側室子慶王是邦,終葬於斯,故曰『英陵』。王小心恭甚,克昌厥後,其名以『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