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遊景點簡介

2019-06-19     泰州小叟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台縣東北隅,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為國內外人所嚮往。五台山座落於「華北屋脊」上,最高海拔達3058米。這裡,峰巒連綿,山嶽交錯,形如虎踞,勢如龍蟠,總面積為2837平方公里。五台山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聳峙,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五台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台頂,即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山巒層疊、溝壑縱橫、谷河漫流、林木聳翠,盆地與山巒交錯,形成一處色彩鮮明、氣候涼爽、適宜人們遊覽和避暑的風光寶地。

五台山,中國佛教第一聖地。漢唐以來,五台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無存,僅剩下台內寺廟39座,台外寺廟8座。

現在五台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

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睺寺。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

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1000餘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開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於太和十八年(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雲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

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

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應縣木塔:位於山西大同南約70公里。

它建在應縣城佛宮寺的山門內,原名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顧名思義,木塔確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層直徑為30米,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檐。外觀是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

塔內各層,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斜撐、梁枋和短柱等建築方法,使整個塔連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壯觀。

據測,建築該塔實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達3000噸左右。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長期經受風雨侵蝕,並曾遭受軍閥炮擊以及多次強烈地震,雖有輕微傾斜,仍巍然屹立。實踐證明,它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以及造型藝術的典範之作,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平遙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恆山:位於山西渾源縣境內。

相傳4000年前舜帝北巡至此,見山勢雄偉,遂封為「北嶽」。恆山崛起於桑乾盆地南端,連綿數百里,橫亘寨上,主峰海拔2017米,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蒼松翠柏之間散布著殿亭樓台,給雄偉的北嶽增添了不少秀色。

古有恆山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懸空寺等十餘處,最為著名的就是懸空寺。懸空寺坐落在金龍口的絕壁上,一組紅綠相映的建築群,玲瓏剔透,像是一幅彩畫貼大石壁上,又像無形的線把幾座小房子系在半空,正如當地民謠說的「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該寺始建於北魏王朝後期,經金、明、清三代重修,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

晉祠原為紀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武王次子、晉國開國侯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成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式的遊覽勝地。

這裡殿宇、亭台、樓閣、小橋、古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馳名中外。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梁、難老泉等。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

這裡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

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

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解州關帝廟:位於運城市解州鎮。

因是關羽故里,建築面積近兩萬平方米,是國內最大的紀念關羽的建築群。

三國時扶漢名將關羽,原籍河東解梁常平村人,曾封「忠武侯」之職,以「忠義」著稱並留傳後世。

歷代帝王崇信追封,宋封「忠惠公」、「義勇武安王」、「崇寧真君」等,元明清時期分別追封為「伏魔大帝」、「協天大帝」、「忠義神武大帝」、「關聖帝君」等職銜,民間呼之為「武聖」。隨著關羽的追封進爵,聲傳海內外,全國興建關帝廟者大振,故有「天下祠宇,關廟為多」之說。關羽故鄉解州除在祖籍長平村建家廟外,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在州西關大興土木,營建關廟一所,總面積約14平方米,規模之巨,冠於全國。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擴建,布局更為宏敞;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地震毀壞後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遭火焚毀,經十餘年修復始成現狀。其間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以來,局部屢有修葺增補,故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遺物。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2003年被命名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遊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處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後建成。建築規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鱗」、「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群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築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

峙峪遺址

時代:舊石器

地址:朔城區峙峪村附近

遺址描述:峙峪村位於大同盆地西南朔州黑駝山東麓,桑乾河上游的支流峙峪河繞村而過,西、北、南三面由群山環抱,東面是廣闊的桑乾河平原。遺址就在峙峪河與小泉溝匯流處的一個孤立的島狀沙丘中。

遺址面積南北長100米,東西寬15米。1963年調查發現並進行局部發掘。

發現的遺物有:人類枕骨一塊,石製品15000多件,燒石和燒骨等多塊,裝飾品1件、各類動物牙齒5000餘枚。該遺址以細小石製品為主要特徵。時代屬晚更新世,經C14測定,距今為28945±1370年和28135±1330年。

五台山

應縣木塔

晉祠

小叟申明:內容和配圖源自網絡,經編排整理。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AfAWwBmyVoG_1ZBS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