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在頭條寫文章,沒想到受到這麼多的關注。最近的閱讀量和大家的點贊讓我很驚訝,也感到壓力很大。在公共平台發表觀點,要承擔很大的責任,也要弘揚社會的正能量。我當了十六年教師,其中八年在大學裡教課,八年給銀行講課。接觸了很多經濟、金融方面的信息,發現了一些問題,也發現了普通老百姓對經濟和金融產品方面的需求。所以在這裡,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和大家分享風險的識別,特別是金融產品的風險識別,家庭的風險防範,也歡迎大家給我多提建議。
很多朋友問,閒錢如何理財,選擇什麼產品的問題,既想收益高又要風險低。我在這裡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三個觀點。
首先,老百姓做理財,不同職業有很大差別。公務員、工薪上班族、個體工商戶、退休老人的理財出發點是不一樣的,但目標又是相同的。我們的共同目標都是通過金融產品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在需要用錢的時候馬上有錢用,在不需要用錢的時候閒錢儘可能多一些收益,在家庭生命周期中的每個階段發生的風險都能通過金融產品的組合進行防範。
其次,老百姓可選擇的金融產品非常多。放活期存款還是存定期存款?買銀行的開放式理財還是固定期限理財?買消費型保險還是封閉型保險?選債券基金還是股票基金?辦信用卡好還是選擇消費貸款好?買貴金屬選金鈔還是紀念幣?這些問題很多人並不了解。據統計,全國居民存款大概70萬億,而理財、保險、基金等其他金融產品規模有130多萬億。這說明,每個產品都有他存在的價值。學會將這些產品如何組合搭配,才能價值最大化。
第三,如果想要收益高、股票型基金潛在收益是最高的,如果想要安全、定期存款是最好的。可是我們又怕股票虧本的風險,我們又嫌定期存款利率太低,那怎麼辦。如何風險可控,還能儘可能多一些收益?生活中,我發現一個現象:有的人買了10元錢彩票,虧光了也不怕,但買了10000元基金,虧到9000就難受。為什麼買彩票虧損100%能接受,而買基金虧損10%卻不能接受呢?因為這個人不是怕虧錢,而是怕虧的錢多。所以風險相對高的產品,不是不能嘗試,而是要用很小的一部分錢去配置,這個理念很重要。
接下來,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買理財,控制風險又增加收益的三條:
第一條:選擇正規銀行發行的二級風險以下的理財,而且一定要購買在手機銀行、網銀上能查到的產品。大家不要認為在銀行網點裡買的就一定是安全的,銀行正式員工講的就是安全的。這個風險很大,因為有的銀行存在著一些代銷的產品,個別銀行員工會因為業績考核而沒有提示清楚,最近國內某個非常有名的大型股份制銀行,因為網點銷售的「錢端」這個平台的產品出了問題,導致了很多客戶受損。在選理財的時候,至於大銀行還是小銀行,收益是4%還是4.5%,這個影響不大。
第二條:把理財產品賺的收益拿出來,再分到每個月去投基金,在「天天基金網」上選擇排名前20名的,一般都可以。比如買了10萬元理財,1年的收益大概在4000元左右。把這個賺的錢拿出來,每個月投333元錢的基金,因為這個錢,是理財賺的,就算4000元錢虧了20%,只剩3200,也就相當於理財的收益從4%變成了3.2%,原來的本金也沒影響,這樣大家心態都會好很多,都願意嘗試著一點點風險高的產品。投的這個基金,達到20%的收益就贖回,沒有達到就一直投,虧著也堅持投,為什麼虧了也能堅持呢?比如我買蘋果,蘋果的價格一直在波動。先10元買一個,然後9元買一個,8元一個,7元一個,6元一個,5元一個,6元一個,7元一個,8元一個,9元一個。現在我有了10個蘋果,9元一個的市場價,值90元錢,而買這10個蘋果我花了75元錢,這時候我就把所有蘋果賣掉,賺了20%,然後再開始從頭買。這種方法,如果我是在蘋果最便宜的時候開始買,那賺的更多。如果是在蘋果最貴的時候開始買,只要堅持的時間比較長,賺20%也是沒問題的,因為股票市場三年左右也能走完一個周期,這比自己買股票,碰到一個垃圾股套在裡面的風險要小得多。比如三年投了12000元,賺了20%,2400,也就相當於原來的10萬的理財累計多了2.4%,平均一年多了0.8%,你看4.8%的收益,就超過市場絕大多數中低風險的理財了。
第三條:剛才還只是最保守的算法,因為如果是在低位開始投,可能一年就有20%。既然這麼好,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投更多的錢呢?對普通老百姓,我不建議您投的多,因為一旦買多了,急用錢的時候就要提前贖回,這個時候就可能發生虧損。只有小錢,您的心態才能放寬,才能堅持。這種方法不是買基金,買股票。如果沒有能力去買低賣高,就用傻瓜式的方法堅持,這樣不僅財富增加了,生活中還多了一個樂趣哦~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還有很多內容今後會慢慢來大家分享,歡迎大家關注我,歡迎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