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幼兒園,小朋友在進行籃球操表演。(人民視覺)
家裡鋪一張地墊,草坪尋一塊空地,700多個身穿道服的孩子在各自的「賽場」上,對著鏡頭一板一眼操練起來——這是中國空手道協會日前舉辦的首屆「型」線上公開賽的一幕場景。「讓孩子練空手道,為的是強健體魄、磨練意志。」看著兒子何嘉栩勇奪幼兒組冠軍,父親何文勇滿臉自豪。
今年全國兩會,體教融合、青少年健康的話題得到許多代表委員的關注。「要真正認識到體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體育對孩子的正向影響是長久的、持續性的,需要不斷積累加深。」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籃協主席姚明看來,關心孩子就是從根本上關心國家的未來。
體育帶來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強健
5月18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恆昌店巷小學學生在體育課上練習帶球。(人民視覺)
2017年,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體育教師任海江曾前往國外中小學「取經」,感受到理念上的差異,「國外對學生體質的硬性要求並不強,比如不會要求50米達到什麼成績,而是更看重通過體育運動培養團隊意識、堅韌精神、克服困難的勇氣等品質。」
目光投向我們的校園,多年來已不鮮見的「小眼鏡」「小胖墩」則提醒人們,青少年體質的一些「硬指標」的確是成長中的短板。由此,兒童體育教育更多側重提升運動素質指標,體育課主打「跑跳投」,缺少「一技之長」的培養,但這種方式較難激發主動鍛鍊的興趣,體育測試反而令有些孩子產生畏難情緒。
能否從「快樂運動」入手,由「田徑思維」向「球類思維」轉化,吸引學生更廣泛、更主動參與運動,在此基礎上收穫身心的雙重強健,這樣一種思路值得重視。
百餘年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理念,如今得到學校和家長越來越多的共鳴。「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體育能教會他們如何面對勝利和失敗,培養拼搏到底、永不言棄的精神素養。」中國奧委會副主席李玲蔚舉例說,一些青少年成長中出現心理波動,運動是緩解壓力、調節情緒的良方。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羅冬梅指出,當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科學性尚顯不足,比如過多採用競技訓練的方式,或單一注重某一運動能力的迅速提升,並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發育規律。「要給孩子運動一個寬鬆的環境。低年齡段主要靠玩來打基礎,在體育遊戲中逐漸培養各種能力。」
要充分發揮體育的教育功能,不能靠「說服」,必須在實踐中體驗和歷練,最終化為成長的內生動力。首都體育學院教授李相如提到,現在有些體育老師講得太多、糾錯太多,應該多鼓勵多引導,激發孩子們的運動樂趣,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健康第一」理念匯聚多方合力
5月31日,家住貴陽市花果園的小朋友結伴運動。(新華社)
今年四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會議指出「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闡釋了體育對於孩子成長的多元價值和重要意義。
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兒童體育教育正受到更多重視,發展的空間也更為廣闊。
任海江所在的清華附小,近幾年對開展體育活動和賽事給予經費等多方面支持,每天體育教學都包含一節自主選修課,有9個項目供學生選擇,課外還有各類體育社團,每年舉辦10項賽事。「從興趣到樂趣再到志趣,讓孩子們掌握一技之長,培養終身鍛鍊的意識和習慣。」任海江說。
當下,專業師資、場地等問題是學校體育教學的瓶頸,不少學校嘗試藉助「外力」來豐富校園體育內容。「我們和周邊多所學校合作,在體育社團或興趣班教孩子們打棒球。」北京烈光少兒棒球教育創始人張寧介紹,他們每年都要向學校提交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社會培訓機構「進校園」可以有效緩解專業教練不足的問題,也為項目推廣助力不少。
以往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參與校外鍛鍊的比例不到10%。如今,這一狀況已有所改變,各種青少年體育培訓班、社會體育俱樂部、體育冬夏令營等如雨後春筍,項目也從傳統的游泳、球類拓展到花滑、帆船等較為小眾的項目。
在萬國體育執行長張濤看來,學校體育主要以普及為目標,如果要進一步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和技能,社會體育培訓機構可以發揮更多作用。萬國體育成立10餘年來,培養的擊劍愛好者已有十五六萬人,北京市舉辦一個小學生擊劍比賽,就有上千人參加。「我們的課程設置做了本土化調整,沒有機械照搬國外。更注意結合中國兒童的身心特點,兼顧興趣和專業性。」 張濤也坦言,近幾年,社會兒童體育培訓機構增長很快,反映出旺盛的需求,不過機構質量良莠不齊,規範化、標準化發展尤為重要。
讓體育元素滲入成長的更多空間
6月1日,黑龍江哈爾濱的小朋友和家長在親子運動會上參加比賽。(新華社)
每天傍晚,6歲的天津女孩安妮總會纏著爸爸在小區里跳繩、玩輪滑。其他「遛娃」的家長們也逐漸參與其中,不知不覺,社區親子體育時間大受歡迎,大人孩子都玩得不亦樂乎。
「社區是青少年除了校園以外的主要活動場所。但現有的社區健身設施更多是為了滿足中老年健身需求。這些器材對於兒童存在一定風險隱患,很多地方做社區健身設施改造時,也忽略了小孩子的需求。」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認為,社區青少年體育活動場地設施不足,社區體育文化缺失,使得有組織、成規模的青少年社區體育在我國開展仍比較薄弱。
青少年尤其是學齡前兒童,運動啟蒙和興趣培養更多起始於家庭和社區。社區體育在發展中理應關照孩子們的成長。楊揚建議,按照青少年不同年齡段的體育能力發展需求,分類科學制定標準,提供按年齡分層的社區青少年專屬設施,並完善相關標準。比如為低齡兒童設立攀爬架、滑梯、鞦韆等,為青少年提供籃球、足球、桌球、輪滑等運動場地和設施。
讓體育元素滲入成長的更多空間,一方面需要補齊硬體短板,另一方面,兒童體育社團、社區體育指導員和志願者等「軟體」建設也不可忽視。「家長和孩子們在社區運動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僅營造體育氛圍,也能拉近親子關係、鄰里關係。」楊揚說。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埋在多少爸媽的心裡。在成長的道路中,健康應當成為第一條起跑線。在人生的跑道上,強健的體魄和豐盈的人格,最終決定一個孩子的未來能跑多穩、跑多遠。
讓運動從童年的「調劑品」變為「必需品」|關注兒童體育(上)
記者:劉碩陽、季芳、范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