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星君最近追的盛唐主題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從最近更新的第20集開始,出現了一位可愛的波斯寺執事伊斯。
他自稱是波斯王的後代,有著對於自己信仰的不二虔誠,有著面對張小敬威脅時自戀的賣萌,甚至還有一身在夜色長安中跑酷的酷炫本事,真正是賺足了眼球呀。
那麼朋友們是否了解,這位不遠萬里來到中土生活與傳教的王子,其與背後所倚靠的「波斯寺」是個什麼來頭?讓本星君和正在追劇的你揭曉答案吧。
伊斯跑酷精彩瞬間
1.「波斯寺」的由來——大秦景教
看了這部劇的朋友都知道,長安是8世紀的國際大都市,不只是東亞和西域諸國,遠至阿拉伯帝國,甚至當時的東羅馬帝國都有商隊和使節來此朝見與經營。劇中上元佳節時行走在長安街頭的各國人士就是其真實寫照。
伴隨著這些使節和商旅而來的,還有各種西方宗教的傳教士。他們在得到唐朝政府的許可後,在長安城建起了自己的寺廟或教堂,招攬信眾,劇中徐賓所提到的「波斯寺」就是其中之一。
西安「波斯寺」——大秦寺
就像伊斯所否認的一樣,「波斯寺」並不是來自波斯,而是來自西方大秦國的基督教教派之一「景教」。而這個大秦國是我國史書中對歐洲的羅馬帝國的稱謂,到了唐代時應該指代的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通常認為,景教是指的是拜占庭帝國國教基督教中的聶斯托里教派。公元5世紀時,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托里主張一種全新的基督教學說,反對將瑪利亞視為神之母(即聖母),主張她只是生下了耶穌的肉體,從而與「神體」剝離開,基督應當有神和人的兩面。
沒想到聶斯托里這一全新的「異端學說」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被亞歷山大城的大主教流放至埃及致死。所幸他生前培養了一大批信眾,這批信眾大多逃到了薩珊波斯帝國,宣布與舊的羅馬基督教會決裂,成立自己的聶斯托里教派。
當時的波斯國王雖然信仰祆教(拜火教),但對外來宗教亦十分寬容,因而允許他們在國內傳教。
這個教派雖然來自拜占庭帝國,但是其信眾主體在薩珊波斯,大主教也常駐波斯首都塞琉西亞。到後來薩珊波斯與中國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中國人誤認為此教派是同祆教一樣的本土教派。這些教徒被當做「波斯僧」時,恐怕心裡很不爽吧。
薩珊波斯鼎盛時期疆域比這還大,占有現在的敘利亞、埃及和土耳其部分地區
那麼這個教派為何會在古籍中被稱為「景教」呢?主流說法認為這是來到中國聶斯托里教士的音譯結果,將表達「光明和偉大」之意的「景」字作為自己教派的詮釋,景教即嚮往美好與光明的基督教。
這種譯法可謂神來之筆,很快就讓中國的民眾接受了這個教派的存在。
基督教傳統的標誌「十字架」也是由來已久,而景教的十字架款式也是別具一格,即劇中所展示的「十字蓮花」。
古文物中的景教標誌
其祈禱和禮拜的姿勢也與傳統的基督教派無異,只是唐代時的上帝名叫「天尊」。
劇中波斯景教人士的宗教儀式
2.薩珊波斯的滅亡助推了景教在中國的流行
縱觀古今,凡是名叫「波斯」的中東王朝,只要是和中國有聯繫的,都和中國的關係非常好。其中尤以唐初交往的薩珊波斯王朝為甚。
公元6世紀時,薩珊波斯曾與當時雄霸漠北的突厥汗國聯手,消滅了盤踞在中亞到印度河流域中的地頭蛇嚈噠(白匈奴)人,使得自己的使節和商隊能夠穿越西域大地到達中土。
而最早的一批景教徒,於唐朝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到達長安,受到胸懷寬廣的唐太宗的熱情招待與妥善安置。
這一批景教徒的首領是大秦國主教阿羅本,被宰相房玄齡帶進宮內,譯經傳道,所受待遇就如10年後從天竺歸國的玄奘法師。三年後,唐太宗特許這位阿羅本大師在長安開設「景教大學」,資助其在義寧坊建造一所景教寺,首批「招生名額」有21人。
在太宗年間埋下的這一顆種子,到了高宗年間開始開花結果,這是由於當時的薩珊波斯帝國遭遇了一場滅頂之災。
公元632年,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興起,一如當年在遼東建立後金的努爾哈赤一樣,造起昔日的宗主國薩珊波斯的反來。
阿拉伯帝國興起後的中東局勢
波斯軍隊在阿拉伯騎兵的衝擊下,可謂是兵敗如山倒。高宗初年,波斯末代國王伊嗣俟三世死於逃亡中亞的途中。其子卑路斯明白只有東方的唐帝國有實力對抗阿拉伯,於是帶著部分波斯貴族逃入長安拜見唐高宗,請求發兵幫助自己復國。
在消滅了西突厥勢力後,高宗可能認為直接派大軍幫卑路斯打仗不划算,於661年在中亞的疾陵城設立了波斯都督府,並任命卑路斯為波斯王兼都督。
這就是向阿拉伯人表明一個態度:這是我小弟了!可是阿拉伯人不管這個,數年後依舊攻陷了波斯都督府。卑路斯再次逃入大唐,被授予右威衛將軍的封號。
歷史地圖冊上標註的唐朝波斯都督府
卑路斯死後,其子泥涅師繼承了復國的遺願。公元680年,名將裴行儉奉旨率大軍護送泥涅師回波斯復國,實則是為了消滅李遮訇等西突厥叛亂勢力。
裴行儉在平叛後,將泥涅師留在了中亞的吐火羅境內。泥涅師在當地招兵買馬,獨自對抗了阿拉伯人二十餘年,最後也不得不和其父一樣逃回大唐,客死長安。波斯雖亡,但唐廷一直承認其國家政權的存在。
逃入大唐境內的這一幫波斯難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景教徒。在「高僧」阿羅本的竭力主持下,景教寺在全國各州遍地開花,形成了「寺滿百城」的壯觀景象,並且都尊奉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景教徒西方不亮東方亮,在這片偉大的異域土地上延續著基督教東傳的使命。
3.玄宗皇帝與景教的不解之緣
武周年間,景教曾受到尊奉佛教的武則天的打壓,差點走上絕路。到了玄宗開元年間,皇帝恢復了宗教寬容政策,解開了套在景教徒身上的枷鎖,使得景教在大唐的發展邁入了一個新階段。
但是景教在波斯人中並不是主流宗教,因此如劇中所說,雖然歷經百年,景教的影響力是遠不如沃教的。
劇中對景教發展情況的介紹
在唐朝的皇帝里,玄宗可能是最喜歡景教的一個。他除了延續太宗和高宗年間對景教的寬容和禮遇政策外,還給予了他們一些特別的待遇。
在《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發生的同一年(公元744年),留在拜占庭國內的景教士佶和來到長安,玄宗讓他和當時的景寺主持羅含和普論等17位景教徒一起到興慶宮修功德,並在第二年正式為景教「正名」,改掉原來大唐人所謂「波斯寺」的稱呼,正式稱其為「大秦寺」,並親自題寫了長安大秦寺的匾額。
這一舉動可能就是因為景教徒厭煩了大唐人稱其為「波斯僧」和「波斯寺」的誤解,而向皇帝上書請求頒發一個正式的官方文件「以正視聽」。
這也就不難理解劇中伊斯一再向檀棋等人否認其寺乃波斯寺的行為了。本星君再此想對伊斯說:你不用糾結了,再過一年聖人就會滿足你的願望的。
伊斯否認大秦景寺為波斯寺
同時,本星君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要告訴朋友們。好消息是這位可愛的伊斯執事,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他確實是當時長安景寺的重量級教士。
而壞消息是,他其實並不是波斯王的後代,單純的是從波斯來的景教徒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有史書記載的卑路斯或泥涅師的後代中沒有伊斯。若伊斯是其後代,以唐朝與波斯的良好關係,不會不將其記載為「波斯大酋長」的族人。
而伊斯的父親是景教徒珉禮,這是史籍中有記錄的。只能說小說或編劇將伊斯的身份嫁接到了波斯王子身上,使其故事更具有傳奇色彩。
當然了,本星君也可以假設,如果伊斯真是波斯王子,那麼按照年齡來算,伊斯在天寶三年頂多30歲,應當是生於開元初年的人。而泥涅師去世於公元707年,不可能是其父親,倒很可能是伊斯所說的那位「波斯王」爺爺。
正如劇中的伊斯說其如何受到聖人(即唐朝皇帝)的禮遇一樣,歷史上的伊斯在唐廷也是位高權重,地位最顯赫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朔方節度副使,皇帝還賜予其專門的紫袈裟以示恩寵。
劇中的他心地善良,幫助主角一干人破案,歷史上他的名聲和人緣也非常好,但會不會跑酷本星君就不清楚了。
正因為玄宗一朝對景教徒近乎溺愛的保護與支持,以伊斯為代表的景教徒也大力回報唐廷之恩。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伊斯等景教徒大多投身入唐廷的平叛戰爭中,為唐肅宗和代宗兩朝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肅宗和代宗在靈武等地設立新的景寺,繼續對景教徒進行保護,代宗更是在自己的生日時賜予景教僧御用食品,真可謂是深情厚誼了。
4.伊斯的傑作——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到了唐德宗時期,盛唐繁華已經落幕,藩鎮割據積重難返。但是景教徒在德宗的支持下,做了一件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事:修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圖案
這座碑的出資人正是伊斯,此時的他應已是六七十歲的景教老者了。在他的主持下,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另一景教高僧景靜撰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文,由呂秀岩(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刻在碑上,立在長安的大秦寺中。
這座碑是明朝時候出土的,高279厘米,碑身上寬92.5厘米,下寬102厘米,正面刻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楷書和行書並刻,以漢字為主,敘利亞文為輔,記載了當時的景教僧眾名字及教派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具有極高的宗教史學價值。
出土後,此碑文被明末來華的耶穌會士翻譯成西方文字帶回歐洲,震動了整個基督教世界。歐洲的基督教徒們驚奇的發現,萬里之外的東方中國原來早就有西方的基督教派生根發芽。此碑也被譽為世界四大石刻之一。
毫無疑問,以伊斯為代表的來華景教徒,為當時中國和西方世界的經貿和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碑文中的「病者療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清節達娑。未聞斯美」便是對這群僧侶們博愛的理念與精神的概括。
後話:景教在中國為何一直是小眾宗教
既然景教與中國有這麼深的歷史淵源,那麼為何他沒有像西來的佛教一樣,成為深刻影響中國人民思想和習俗的大眾宗教呢?本星君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是景教與其他來華的基督教派一樣,沒有實現足夠的中國本土化。雖然唐代來華的景教徒們刻苦研讀儒家經典和佛道學說,以充實和表述景教思想。
但是基督教文化本身與中華傳統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存在著先天性的難以耦合的矛盾,如基督教不拜祖宗的觀點,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是大逆不道的。這個矛盾在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中亦有所體現。
二是景教的發展太依賴於朝廷中央的政策。唐朝廷接納和保護了景教,但要是遇上討厭特定宗教的皇帝或政權(如武則天和唐武宗),就會吃癟了。
這也難怪,中國從來都是政權高於宗教的社會,即便強如佛教的影響力,在古代也曾遭遇多次「滅佛」的境地,更別提勢力較小的景教了。
三是景教自身發展的不足。景教和其他小眾宗教一樣,面臨著神學經典和人才的匱乏問題。在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的情況下,教派想要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長安十二時辰》是高度還原唐代社會生活細節的「非歷史正劇」,且廣泛應用了眾多化名,因此本星君認為我們不必過於糾結那些與真實歷史衝突的地方,而是盡興得觀劇猜謎就好,順便學一學有關的盛唐歷史知識。
歡迎看了最新劇集的朋友們在留言評論區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新的補充劇情。
(文/鐵騎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