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閒來無事,就把之前沒能看完的節目重新補了起來,其中自然少不了央視的高分綜藝《國家寶藏》。
其中最讓寶姐記憶猶新的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克鼎。
大克鼎,年齡已經有2900多歲了,它是西周時期的一名叫克的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禮器,被譽為海內三大鼎之一,另外兩鼎分別是大盂鼎和毛公鼎。
在近代,有一位奇女子,曾經獨占三大鼎的其中兩鼎,被人稱為:「收藏僅次於故宮」的世界級收藏家。
而她卻無償地把兩鼎超級國寶獻給國家,更曾經為了保護國寶而冒著生命危險,她就是蘇州名門女子——潘達於。
咸豐十年,左宗棠遭人彈劾差點腦袋不保,時任大理寺少卿的潘祖蔭冒死上書營救,左宗棠逃過一劫。
潘祖蔭
左宗棠念念不忘潘祖蔭的救命之恩,將珍藏多年的傳世珍寶大盂鼎送給了潘祖蔭。幾年後,又買了大克鼎送給潘祖蔭,意在感謝潘祖蔭的鼎力相救之恩。
潘家人視此二鼎為驕傲,刻了一枚「天下三寶有其二」的印章作為紀念,它們也被潘家當成了傳家之寶。傳著傳著,就傳到了孫輩潘達於的手裡。
潘達於原本姓丁,嫁給了潘家公子——潘承鏡。
這位潘公子是在家族內兼有兩房香火的獨苗,但可惜在和潘達於結婚後三個月就病逝了,沒有留下一兒半女,那時,潘達於才只有20歲。
但因為潘達於的人品特別好,精明幹練,對人對事都很真誠坦蕩,即便當時有人在背後議論她是「掃把星」,潘家上下依然力挺她甚至將家族的鑰匙和金庫都交給她打理,小小年紀就掌管了潘家大院。
相似的劇情,仿佛讓人想起了經典國劇《大宅門》里,那位臨危受命、保住了百年中藥老字號的女中豪傑——白家二少奶奶。
不過潘達於還是沒有那麼幸運,她沒有能夠在動盪的時局中保住潘家的豐厚祖產,但是她保住了比祖產更珍貴的無價國寶……
潘家大宅
上個世紀20年代,正值軍閥混戰的動盪時局,而外國列強的爪牙也是遍布全國,專門想辦法搜刮中國的頂級文物。
為了騙取當時中國人變賣國寶,外國侵略者僱傭了一大批漢奸,專門連哄帶騙的以低價收購國寶,再轉賣給外國人。
這幫漢奸的嗅覺極其敏銳,而蘇州潘家大院一直藏著的兩尊曠世寶鼎,也引來他們的垂涎。
而由於時局的動盪,潘家的祖業也漸漸凋敝,有漢奸就以老交情的名義,開口上門找潘達於「借」大克鼎帶回家欣賞,並開出高價的「鑑賞費」。
潘達於不為所動,即便當時整個家族上上下下已經開始變得拮据,她也嚴正拒絕了漢奸的威逼利誘。
而這樣的態度讓漢奸背後的美國人看急了,這幫人三番五次登門拜訪潘達於,並直接帶著金條上門利誘,然而潘達於依然絕不出讓國寶。
當時潘家大院裡有一小部分人反對潘達於的做法,認為:「家底都快掏空了,不趁著價格高賣點祖產,就只能賣宅子了。」
這種言論遭到了潘達於和潘家上下的駁斥——即便面臨家底兜空的風險,也絕不把國寶賣給外國人。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由於緊挨著上海,日軍的飛機對蘇州進行了大規模轟炸,潘達於帶領潘家上下外出避難,情急之下她打算帶走家裡的國寶。
但轉念一想,外面兵荒馬亂,國寶很容易丟失,眼下最危險的地方恰恰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於是潘達於策劃出了一項驚天藏寶計劃:把國寶藏在潘家大院。
於是,潘達於連夜帶領族人趕工,打造了兩個結實的藏寶箱,把大盂鼎、大克鼎成對角慢慢放進箱子,空隙部分用貴金屬和其它細軟、小件青銅器填實,藏寶箱底板用厚厚的金屬板固定。
在某一個深夜,大盂鼎和大克鼎,被藏在潘家大院的一處不起眼的牆角下,旁邊是宅院的垃圾堆。
當天的情形非常驚險,潘達於不敢讓太多人知道國寶的下落,只帶著族中的心腹和工匠,靜悄悄的把兩個大藏寶箱掩藏,她後來回憶說:「我始終在場監督,再沒有多餘的旁人參加。」
而為了防止消息走漏,資產拮据的潘達於拿出了一大筆錢打賞工匠師傅,並承諾:「只要你們不說出去,我保證我們潘家養你們一輩子。」
後來,早已知悉國寶消息的日本人闖進了的潘家大院,拿著刀槍威逼潘達於交出國寶,但潘家上下滿門忠烈,沒有出一個漢奸,矢口咬定大鼎國寶已經不在蘇州。
據說當時侵華日軍的總司令還特意跑到潘家去質問,但依然一無所獲。
氣急敗壞的日本人把潘家里里外外砸了個稀巴爛,搶走了很多金銀財寶,但就是找不到大盂鼎和大克鼎,完全想不到這兩尊超級國寶就在他們眼皮底下。
這一出驚險的空城計,盡顯了潘達於女中豪傑的本色,其中的策略和嚴絲合縫的籌劃堪稱世間罕有的精妙,而當時的她,只有31歲而已。
到了1944年,日本戰敗前夕,埋在地下的藏寶箱開始出現了輕微的地陷。潘達於趕緊帶領族人把大鼎轉移到了雜貨間裡,把舊衣服、破家具全部堆在門口,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大盂鼎和大克鼎才重見天日。
時值全國人民解放後的歡天喜地,潘達於做了一個震驚海內外的決定:將潘家世代收藏的大盂鼎和大克鼎,獻給國家。
她不僅捐了兩件大鼎,還把潘家珍藏的好幾百件古董也無償捐給了上海博物館。
其實在建國之初,文物買賣依然合法,而那時潘家早已衰敗,潘達於完全可以捐一部分賣一部分,這樣哪怕幾代人也可以坐享餘蔭。
但是高風亮節的潘達於一分錢不肯收,甚至把國家分派的捐獻獎金也捐出去了。
潘女士在2007年於蘇州的家中安詳離世。據悉她在晚年時曾被詢問為什麼要捐獻國寶,潘達於說:「國寶放在博物館裡很安全,大家都可以來看,因為本來就屬於人民。」
如今這對寶鼎價值早已超過百億,成為了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博物館還將她的名字刻在大理石牆上,以紀念她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