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肥城市----地名源於肥子國

2019-07-23     秦那qina

肥城市地處山東中部、泰山西麓,隸屬於泰安市,全市總面積1277平方公里,總人口99萬。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肥城縣,屬泰山郡。東漢省,三國魏復肥城縣。西晉又省,後復置。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於此置東濟北郡。北齊廢東濟北郡。北周置肥城郡,肥城縣為郡治。

隋朝時期的肥城

2、隋開皇初廢肥城郡,肥城縣屬濟北郡。唐貞觀元年(627年)析肥城縣入博城、平陰縣,屬兗州。宋、金為鄆州平陰縣地。

3、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於平陰縣辛寨鎮東北15里舊城(即漢、隋肥城故址)復置肥城縣,屬濟寧路。明屬濟寧府。清屬泰安府。

4、1914年屬濟南道,1925年屬泰安道,1928年直屬省。1939年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後,屬泰西專區。1946年屬冀魯豫行政區第一專區。1948年屬魯南行政區第七專區(泰西專區)。1950年屬泰安專區。1958年屬聊城專區。1961年屬泰安專區。1967年屬泰安地區。1985年屬泰安市。1992年撤縣設市,由泰安市代管。

二、地名來歷

西周時肥族人散居於此,稱「肥子國」,肥城因此得名。《郡縣釋名》:山東卷上:「漢置縣,仍國名也。」

三、肥族遷徙歷史及和肥族相關的地名

1、肥族淵源:肥系北狄族的一支白狄所建,其族為姬姓,系黃帝後裔。最初聚居於王屋山、中條山附近,國都昔陽(即今山西昔陽)。同屬白狄的鼓國也建都附近,唇齒相依。這裡山深林密,肥人過著半遊牧、半狩獵的生活。其國名「肥」,源於其所獲野獸肉質肥美。「子」則系其所封子爵。肥子國處於周王畿與晉國之間,北為晉,南為周。

2、遷徙歷史:晉立國後,不斷發兵出擊白狄族的東山皋落氏,從屬於皋落氏的肥國被迫東遷,其中一部分到達齊魯邊境。當時齊晉爭雄,而魯國與晉國同出周室,關係較密。同在山東境內的曹國、滕國、陳國等也都是周之宗族,周宗姬姓國在山東多達五六個。而姜姓國只有兩個,除齊外,只有一紀國。在政治版圖上,姬姓國對齊形成半月形包圍。齊國在滅亡遂國後,在遂故地這一齊魯緩衝帶,扶植晉之仇敵肥族(姬姓但非周宗)重建邦國,作為鄰邦,用以備御魯晉同盟。重建的肥子國大約在齊魯長勺之戰後,隨著魯國收復汶陽之田,肥子國遂為魯所並。通過肥子國的歷史變遷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東遷齊魯境內重建的肥子國,故址即是今肥城之境。《漢書注》等稱肥城為「肥子國」,應是基於這一段歷史。

3、與肥族相關的地名:肥子國再次遷移後,其遺民一支南遷,後分居於安徽合肥、湖南肥川附近。一支北遷於河北肥如(今河北盧龍),時屬燕國;一支後來又由燕經朝鮮半島到達日本,今日本少數民族「肥人」,即是肥子國人的遠裔。

四、旅遊景點

1、劉台桃花源景區——「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位於肥城市儀陽街道,是十萬畝桃花的精品觀賞區,國家 AAA級景區、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02年以來,該景區連續成功承辦了 15屆肥城桃花旅遊節。

2、雲蒙山景區——「古代兵家聖地,北方植物王國」,位於肥城市孫伯鎮,山體植被茂密,花艷草鮮,風光秀麗,植被覆蓋率達 95%以上,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素有「古代兵家聖地、北方植物王國」之美譽。

3、翦雲山景區——「肥國仙山勝境,齊魯養心天堂」,位於肥城市潮泉鎮,為國家 AAA級旅遊景區,主峰海拔 607.7米,為肥城最高峰,被譽為「肥國仙山勝境,齊魯養心天堂」。

4、春秋古城景區——「匯聚天下夢,春秋一日還」,是山東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山東省大型文化旅遊集散地,國家 AAA級旅遊景區。

5、牛山穆柯寨旅遊區——「山東第一古山寨」,位於肥城市北部,總面積 19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 93%以上,是一處集旅遊、觀光、度假、休閒為一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 AAA級旅遊景區,省級地質公園。

6、范蠡西施陶山景區——「商祖隱居地」,位於肥城市北部湖屯鎮,屬泰山山脈,是泰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分區,中華商祖范蠡和美女西施曾在此隱居經商,是中國早期商業文化的發祥地,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_IXHWwBmyVoG_1ZXgp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