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以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一帶;廣義上的「中原」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周邊的蘇皖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等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中原地區尤其是河洛一帶處於黃河中游和下游的交接之地,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而被稱作「土中」、「地中」或「天下之中」;《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稱「中原」。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亦是華夏先民的世居之地。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終被人們認可、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區。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作為地理意義上的概念,但是此時只是零星的出現。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中原」一詞開始較多指中原地區。到了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特有的地理名詞,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後世,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在歷史上,除了河南始終穩坐中原位置以外,實際上其周邊各省多多少少都曾加入過。
先秦時期,中原指的大概是黃河中下游,基本是中游地區,也就是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北南部一帶,還包括陝西、安徽的一小部分地區,也就是晉冀魯豫交匯處,不過大部分在河南,因此河南自古稱「中州」。
兩漢時期,中原向黃河以北和山東地區大幅度擴展,基本上現在華北平原、山西中南部、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都可以算是中原,但也不能完全確定,這些地區的邊緣地帶,比如燕地、膠東半島、長安以西、徐州一帶就很模糊,具體拿出來的時候不被認為是中原。
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和兩漢差不多,但範圍有所擴大,比如關中平原全部、徐州附近基本上已經確定是中原了,尤其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朝,作為丟失的故土,中原的範圍更加大了,基本上丟掉的土地都是中原。
隋唐五代時期,中原這個概念被淡化,也同時被泛化,對周圍各個少數民族政權來說,中原指的就是隋唐這些國家,五代時對十國來說中原指的是五代這五國中央政權國家實際控制地區。
宋元之後,中國經濟重心開始逐漸南移,中原地區的範圍多有縮小,主要包括黃河以南的河南、長江以北的湖北及毗鄰地區;清末、民國時期,隨著中原地區的沒落,河北、山西、山東、陝西、湖北以及徐州一帶這些中原的老成員現在紛紛徹底退出,各自組建自己的文化區域去了;如今環繞中原的區域文化有:荊楚文化、江淮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以及代表陝西「關中」的三秦文化等。
中原這個概念最早由豫北晉南形成,然後經歷了先是北擴西進,然後東擴南進的過程,到宋代達到最大範圍,而後急轉直下,迅速收縮,固定於今天的中原概念,經歷了很大變化。
歷史上的中原範圍
「中原」這一地理區域文化概念,在各類詞典中的解釋並不相同。
中華書局影印1936年版的《辭海》釋「中原」一詞云:「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這一解釋,乃是根據「中原」一詞的歷史變遷而來。
辭海上下全二冊,1936年版縮印
現代《漢語辭海》解釋「中原」如下:
1、平原;原野。《詩·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避)君三舍。2、地區名。即中土、中州,以別於邊疆地區而言。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先秦時代已有雒邑(今河南洛陽市)和陶(今山東定陶)是天下之中的說法,其後華夏族活動範圍擴大,古豫州仍被視為九州之中,故稱此地為中原。《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廣義的中原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或指整個黃河流域而言。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在南北分裂時期,常以此和江東等詞相對稱。
商務印書館2009年出版的《辭源(紀念版)》(全兩冊)「中原」詞條解釋:
「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
《漢語大詞典》「中原」詞條:
1. 原野之中。 《詩·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鄭玄箋:「中原,原中也。」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 《三國志•魏志·郭嘉傳》:「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 魯迅《無題》詩:「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2. 地區名。廣義指整個黃河流域,狹義指今河南一帶。 《國語•晉語三》:「恥大國之士於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 《文選•謝靈運<述祖德>》詩:「中原昔喪亂,喪亂豈解已。」李善註:「中原,謂洛陽也。」 宋陸遊《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反正我是南國的女人,不懂中原的禮節的。」 3. 泛稱中國。 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況今中原大局,列國通商,勢難拒絕,則不得不律之以公法。」
《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如下:
「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山東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
由上可知,「中原」這一地理文化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上的「中原」,即指今天的河南省一帶;廣義上的「中原」,指代比較模糊,有的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有的指河南及其附近之地;若「中原」範圍擴大,則指整個黃河流域,甚至泛稱中國。
當然也有《現代漢語詞典》大致確定的描述,即:「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山東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這裡未包括傳統意義上屬於「中原」的蘇皖北部和其他地方。
那麼中原地理區域界定,又該怎樣界定呢?
據省社科院院長喻新安分析,作為特定地域的中原,歷史所指範圍並不一致,以古豫州為起點,以河洛地區為重心,其地理範圍不斷地擴大,遍及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當然也包括黃河故道的皖北和蘇北地區,同時依據中原地區歷代政區的變遷和文化的影響,大致可以將中原的四至界定為:西臨華山,北至太行山——漳河一線,南至沔水——淮河一線,東至泰山——泗水一線,主要包括河南省的全部,河北邯鄲以南,湖北棗陽、襄樊、鄖縣以北,陝西華山以東(包括陝西洛南),山西臨汾以南(運城地區),山東菏澤、聊城以西,安徽亳州、宿州市,江蘇徐州市、宿遷市所轄地區。這種界定,當然是廣義上的「中原」界定。
然而,湖北棗陽、襄樊、鄖縣文化上更近於南方荊楚文化,陝西洛南也屬於三秦文化的範疇,因此在劃分「中原」地理概念時,還要考慮其內在的聯繫和文化因素。我們今日所說的「中原」,主要是由三大區域組成的,一是河洛地區,這是中原文明的肇始地;二是黃淮平原,是中原的主幹;三是南陽盆地,為重要糧倉。此外,中原向西不超過華山以西,是因為那裡屬於秦文化;向東不越過泰山,因為那裡屬於齊魯文化和吳越文化;而南沿秦淮一線,是歷史上通常意義上的南北分界線;東南到皖北、蘇北,是因為北宋末年黃河改道以後,這些地區和豫東南、魯西南成為黃河下游,其經濟發展程度和民風民俗都有很高的相似度。
顯然,作為一個經濟區域,中原經濟區範圍的界定應該是廣義上的對「中原」的界定。
在對中原經濟區範圍的界定上,還有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單位所做的《中原經濟區範圍界定研究》,根據文化一致性原則、歷史傳承性原則、區域經濟聯繫緊密原則、專業化分工合理性原則、行政區劃的完整性原則,最終確定中原經濟區的範圍包括河南省全省、河北省的邯鄲,山西的長治、晉城、運城,山東省的菏澤、聊城,安徽省的淮北、阜陽、宿州、亳州等地28.65萬平方公里的區域。但最終,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中原經濟區範圍界定超越了河南專家們的界定,根據後來的發布情況,中原經濟區的範圍以河南省為主體,共涵蓋5省30個地級市和2個縣。
「這個規劃,超過了河南省相關專家的預期,包括河北的邢台,山東泰安市的東平縣,安徽的蚌埠市、淮南市的鳳台縣等地。」一位長期報道中原經濟區的記者評價說。
因此,現代意義上的「中原」概念準確表述應該是:
狹義上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一帶;廣義上的「中原」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周邊的蘇皖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等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以上即為近代國人認知中的「中原」概念,其範圍與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中原經濟區範圍大致相合。
現代意義上的「中原」地理區域範圍:
參考近年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中原經濟區範圍和當時的《中原經濟區範圍界定研究》。根據文化一致性原則、歷史傳承性原則、區域經濟聯繫緊密原則、專業化分工合理性原則、行政區劃的完整性原則,最終確定中原經濟區(當代中原的範圍)範圍包括河南省全省、河北省的邯鄲,山西的長治、晉城、運城,山東省的菏澤、聊城,安徽省的淮北、阜陽、宿州、亳州等地28.65萬平方公里的區域。
參考資料
《新版中原之溯源:細數歷史變遷,看「中原」如何長成》
《中原經濟區範圍界定研究》
《現代漢語詞典》
《漢語大詞典》
《漢語辭海》
《辭海》
《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