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湖南衛視敢於做探路者,陸續推出的幾檔慢綜藝成為國內綜藝市場中的一股清流。人們在衣食住行問題解決後,自然會想要重新審視生活,而在2017年「誕生」的《親愛的客棧》第一季所倡導的「慢下來去生活」,正符合當時人們的精神訴求,劉濤、王珂等人一同前往遠離喧囂的瀘沽湖,用20天時間經營一家客棧,同時尋找生活初心,突顯了節目的人文關懷。而在今秋10月,《親愛的客棧》第三季節目開播以後,所呈現出的「畫風」卻有些出人意料。這一季完全捨棄以往的「慢綜藝」模式,選擇大膽創新,轉型為勵志燃情的職場綜藝,引發了廣大觀眾和眾多媒體的熱議;眾多議論的聲音中,既有認同轉型的,也有一些表示不太理解的。在近日的一次微訪談中,節目監製夏青對觀眾和媒體所提出的種種疑問,都一一做出了回應。
客棧變了是因為觀眾需求在變,轉型戳中的是當下社會痛點
《親愛的客棧》為什麼會做出轉型的選擇?節目組又是否預想到節目播出後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出現?實際上,任何新的嘗試在最初都會遇到各種困難,面臨來自各方的壓力,但還是要堅持才會看到意義。節目監製夏青坦誠地講述了轉型的原因:「我們做任何節目,每一季都會根據節目屬性和當下社會主流思潮及主流觀眾的情緒痛點做適當的策劃調整。第三季「親愛的客棧」映射的是當下年輕人實際生存法則的剛性需求。」《親愛的客棧》系列節目原本就是經營體驗類的真人秀,只是在第一季中,節目直接給藝人們準備好了一間客棧,基於當時社會環境,主線主要向情感話題發酵;在第二季,隨著社會環境變化,人們要更好實現自我價值,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生活,所以讓藝人全程參與客棧的搭建,並且在客棧能夠正常運營後把它交給當地政府助力扶貧建設。
而到了第三季,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社會上許多不同年齡段的人面對職場是困惑的,或許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或許是進入瓶頸期,不管是對於工作還是生活都充滿了焦慮心理,渴望找到一個情緒出口以及指路明燈。如果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節目繼續強調對於大多數人難以實現的慢生活,則是脫離實際和迴避現實痛點的表現。客棧想要做的事情是「通過藝人們的體驗和示範為當下年輕人的職場生存提供一個可以探討和思考的職場選擇和人生方向,有現實價值和意義。不迴避,不逃避,直面人生」。也正因如此,第三季《親愛的客棧》所採用的slogan是「滾燙的人生」。
我們可以在內心深處藏著一個烏托邦,但是在看過詩和遠方,感受過慢下來的生活之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日常,回歸到職場。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節目形式看起來會不輕鬆,而對此夏青認為,輕鬆也是有不同的種類和層級的,比如喜劇節目通過逗趣搞笑帶來最直接的輕鬆,旅行節目因其寫意舒緩讓人感覺輕鬆,而像這一季的《親愛的客棧》,能夠讓人感受到的是更高一階、更加極致的「輕鬆」:「看完之後,可以與感同身受的人一起宣洩情緒,反思暢談……這是沉浸之後真正的釋壓和放鬆。」的確,觀眾在收看電視節目時,不僅僅需要娛樂性更強、能直接戳中笑點的「放鬆」,更需要的是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本身的智慧與幽默。
「海選」組建客棧員工「天團」,演繹的是真實職場圖鑑
很多人覺得這一季客棧變化很大,但其實它變了,也沒變。如果說《親愛的客棧》作為一檔經營體驗類節目,之前兩季更多在「體驗」這方面發力,那麼這一季則把重點更多地放在了「經營」這件事情上,它以客棧為載體,展現的是貼近現實的真實職場,所有加入其中的明星需要面對的是真實的營業額考驗,真實的競爭與合作。而對於觀眾來說,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樣子,沉浸其中,關注人物命運,探討人物的關係和行為。
說到這個話題,就不得不聊聊本季客棧在選人上所下的工夫。為什麼會邀請這幾位嘉賓呢?為了更加全面地映射職場關係,節目組在選人時考慮的是需要性格、年齡各異,在職場中具有代表性的人選。比如有初入職場的95後新人吳磊、李蘭迪,他們缺乏經驗但善於學習、敢拼敢闖;有產後回歸職場的70後新晉媽咪林心如,她面臨著「中年危機」,需要重新適應職場節奏;有經驗豐富的80後「商業奇才」張翰,他做事能力強,卻會因為思維差異容易和老闆產生分歧……當然,還有一位之前已經有過開客棧經驗的老闆劉濤帶領大家共同前進。只有像這樣選擇出能代表職場不同人群的嘉賓,共同加入這個團隊,讓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能夠對應的類型,才能做出這樣一檔「對大家的生活和人生都有用的節目」。
另外,根據監製夏青的回應,以下對嘉賓的要求則是充分體現了節目的真實性:「第一,能夠坦然接受大家對你的評判;第二,對自己的職業有獨特認知,且有非常鮮明的個性要求;第三,有想要改變自我現狀的真實訴求;第四,能夠全身心的真實投入;第五,我們允許中途辭職離開。」據了解,他們見了很多藝人才最終定下這個組合。有意思的是,在節目錄製過程中,藝人的經紀團隊不能跟隨,他們也不能帶造型師,一切自理。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張翰自己打理髮型以及幫馬天宇吹頭髮這樣的場景,張翰還因此解鎖了「Tony 張」的新身份。我們能在節目中看到的藝人的另一面,正是他們最生活、最接地氣的一面,這也更能讓觀眾產生共鳴——其實明星也是和我們一樣的人。
奮鬥本就是人生的中心和主題,而把它作為節目的主題,是一種不逃避現實、直面滾燙人生的選擇。對於《親愛的客棧》來說,在奮鬥的不僅僅是幾位嘉賓,而是整個客棧、整個節目。藝人在努力拚搏完成創新性的營收,考驗自我、實現夢想,而整個節目為了講好黃河故事、貫徹環保公益理念,也在不懈奮鬥。夏青直指電視綜藝既然占用了公共資源,就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需要為社會做貢獻,而切入點一定是「人」:「讓構成我們這個社會的生力軍的「人」們通過我們節目所映射出來的精神,為他們的現實生活帶來更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行動,那麼綜藝節目的功用就得到了最大化。」
通過《親愛的客棧》這樣一檔職場綜藝,觀眾不僅能收穫一份閒暇時的娛樂,更能看到現實生活本來的樣子。在觀看過程中,我們可以和客棧的夥伴們一起笑、一起哭,並由其中蘊藏的一系列職場話題引出自己的思考,從中汲取勵志正能量。究竟客棧中的每一個人之後的命運走向都會是什麼樣子呢?真是讓人越來越好奇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RWdsm4BMH2_cNUgYC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