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孟津這位「國醫楷模」,懸壺濟世,造福人民

2019-08-28   孟津發布

他是我國中醫藥界第一位「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是「國醫楷模」稱號的獲得者和實踐者,是與新中國一起趕路的堅定跋涉者。作為平樂郭氏正骨的第六代傳人,郭維淮從醫70餘年,懸壺濟世,大惠蒼生。

郭維淮出生於1929年,自幼經父母口傳心授,16歲便開始獨立應診。一個藥碗、一把竹刀、一張板床、一把木椅,構成了「家庭門診」。晴天在門口大槐樹下,雨天在臨街北門樓內,郭家人施展家傳絕技懸壺療骨,為數不清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和不少民間秘方、絕技一樣,郭家也有「家術不外傳」的家規。

1948年,洛陽解放,解放軍在郭家大院門前貼一布告,內容大概是:平樂郭氏正骨相傳數代,頗負盛譽,是祖國民間醫學的寶貴遺產,我全軍將士都應該加以保護,不得影響他們行醫。

這張布告喚起了郭維淮對新中國中醫事業的滿腔熱忱。新中國成立後,郭維淮和母親高雲峰商量,決定將祖傳秘方無私獻出。1952年,高雲峰、郭維淮母子將祖傳平樂郭氏正骨醫術「展筋丹」「接骨丹」等秘方公布於眾,張貼在洛陽老城的十字街頭。從此,郭家有著上百年歷史的祖傳秘方,從「一家之術」變成了「天下共有」。

黨和國家為了讓平樂正骨醫術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揚,1956年,在孟津縣平樂村成立了洛陽專區正骨醫院(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的前身);1958年,在白馬寺西側投資創辦了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和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所五年制的中醫骨傷科高等學府——平樂正骨學院;1959年又建立了洛陽正骨研究所。郭維淮擔任學院講師和教研室主任,教授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

此前,平樂正骨代代相傳,主要靠口傳心授,從未進行過文字總結。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郭維淮悉心探究古書要義,並融以家傳絕技,歷時一年半,編寫出40多萬字的《正骨講義》。也正是那時,郭維淮罹患嚴重的肝病,但他仍拖著浮腫的雙腿給學生上課。

「有句俗話叫『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但郭院長對徒弟是知無不教,盡心竭力。」郭維淮的嫡傳弟子、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主任醫師鮑鐵周說,在郭維淮的教導下,新一代平樂郭氏正骨的傳人層出不窮;在郭維淮的支持下,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不斷創造出新的成果。

在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門診樓三樓名醫堂里,有人曾和郭維淮共事幾十年。雖然大師已逝,但是他對醫學的不斷追求和創新精神,大家從未忘記。

接骨丹、筋骨痛消丸、展筋丹、活血接骨止痛膏……這些都是平樂郭氏正骨的百年祖傳藥。為了增強藥物療效,從20世紀60年代初起,郭維淮就運用生化、病理、藥理等現代科學理論,對祖傳藥秘方進行研究,使其不斷完善。通過不斷創新和發展,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平樂郭氏正骨發揚光大,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遇到病人早出早診,晚到晚治,吃飯停筷,睡覺罷眠。」郭維淮對醫學十分嚴謹,對每一名患者也十分負責。在醫院工作的數十年里,他很少按時下班 ,因為慕名而來的患者絡繹不絕。每逢節假日,他幾乎沒有時間與家人待在一起。不論是大年初一,還是半夜時分,只要有患者找來,他就把自己的事情放到一邊,急患者之所急。退休後,他仍堅持在名老中醫工作室坐診。

2016年4月29日5時29分,一代正骨國手郭維淮因病逝世,享年87歲。遺體告別儀式上,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發來唁電、敬送花圈輓聯,近千名群眾自發到現場告別。

他用87年的生命,完美詮釋了「大醫精誠」的含義。

來源:洛陽晚報

記者:智 慧 通訊員:鄧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