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心理健康網,國家級心理助推平台。
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公眾號,獲取更多心理資訊。
很多人都喜歡乖孩子,因為他聽話、省心、不惹麻煩。可實際上,很多小時候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反而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而且更脆弱。
所謂「乖孩子」,常常能夠滿足家長或老師的需求,事事順應大人的安排,讓大家覺得自己很懂事。而且,就算是大人安排的事情有問題也不會提出來。因而,這種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的孩子,將會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真實需求,個性順從,討好和懦弱,抗挫折能力不強,內心壓抑而導致痛苦。
也許你會更鐘情於乖孩子,因為他們小時候總讓人特別舒心,更沒有想法子懲罰孩子的煩惱。殊不知,孩子往往自我懲罰了。一般來說,小時候,大腦發育水平低,感受外界壓力的能力低,所以大人眼裡孩子很乖,也很健康;長大後,大腦發育水平提高,變得更加「敏銳」,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一旦無法承受,就可能出現各種心理疾病。
有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乖孩子就像是蘋果,與之相對的熊孩子則像草莓,草莓出問題了,大都在表面很容易及時發現,而蘋果出了問題,很多都藏在裡面,外表卻依然光鮮。所以,乖孩子一旦受傷,則是內傷,而且傷情更嚴重。所以,父母更應該關注乖孩子的成長,而不是一味的因舒心而陶醉、因放心而忽視了乖孩子。
那麼,如何讓孩子成為「好孩子」,而不是「乖孩子」呢?心理專家建議抓住兩個關鍵期。
0~6歲是孩子個性形成的第一個關鍵時期,他們活潑好動,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父母如果鼓勵孩子去嘗試,並且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那麼孩子就會形成良好的性格。如果父母過於包辦,經常使用「不要」、「不行」、「你必須」等禁止性的語言,孩子的天性則會受到壓抑,變得順從、膽小、懦弱。
第二個時期就是青春期,在12~18歲。在這個時期,很多小時候很順從的孩子開始反抗父母和老師。所以,家長要轉變心態,把孩子的逆反看做是孩子成長的機會。從小事入手,有意識地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事情。學會示弱,讓孩子有機會超越家長,慢慢地讓他承擔起責任。溝通時使用商量的語氣,要讓孩子體會到你的尊重,滿足他自我成長的需要。
另外,家長們不妨讓乖孩子沾點「熊氣」,可能會更好。
來源:網絡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心理行業助推平台。以「為國民提供優質心理服務,促進人類健康與幸福」為使命,以「政產研學用」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數據」為基礎,依託國家級專家智庫,通過國民心理產業聯盟、產業基金、慈善基金、產業園等,集聚學術、資金、技術、項目等各方面的優質資源,支持心理機構、產品與項目落地,推動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心理行業發展。
國民心理健康網
國家級心理服務平台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轉發內容僅作信息分享及參考,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與小編聯繫(微信號:gmxljkw),我們將迅速採取適當的措施。本訂閱號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作者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