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鄰居是一對老年夫婦。
那對老人當時大概都在八十歲左右,老頭兒解放前在郵電局當差,六十年代初就退休了;
老太太沒工作,一輩子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敦和善良。
我印象中,先是老太太「走了」,走得既突然又安詳,就是晚飯後坐那兒打盹,再沒醒來。
過了一年,老頭兒也是這樣既突然又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晚上睡前吃了一塊蛋糕,第二天一早就無聲無息地去了。
他的兒女們說,都以為老父親還在睡覺,後來發覺不對,一看,人已經沒氣息了,但是面容神態卻像在熟睡。這說明老頭兒也是無疾而終。
記得有不少前來圍觀的人感嘆,這一對老人真是前世修來的福分,既沒遭罪,也沒給兒女添遲累。
當時對這句話未以為意,如今想來,實是大有道理。試問人世間,有多少人能這樣「熟睡般逝去」?
以這樣的方式告別人世,才真正算得上一生平安、壽終正寢。
回想起來,那時候老頭兒的小房間裡常年掛著一幅對聯,是他自撰自書:
出門看天看腳下
回家敬佛敬父母
大白話,沒啥文采,書法也比較一般,端正規矩而已。之所以把這句話記得這麼深,也是因為它上口好記;記住了,恐怕一生都不會忘。
想到「天上的餡餅和地上的陷阱」,才明白當年那位老頭兒的對聯是多麼有道理。
看來,對於天上地下的各種無端禍事,我們的先人是早有提防的。孔子說過:「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比較危險的地方,儘量不去或者少去,平安的係數就高一些。
舊時一些殷實人家常在門楣上寫「出入平安」四個字,我看這才是最樸素最紮實的人生道理。
人活著不易。
到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能夠壽終正寢,真應該說是一種很大的福氣。
所以,別看我們整天把「平安」掛在嘴邊,真正能一生平安的人,才是真正的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