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一件巨大的青銅器出土了,這就是國之重寶——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由商代後期的王室所鑄。
司母戊鼎鼎身呈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下面還有四根圓柱形的鼎足。整個鼎重約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9.2厘米,鼎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為此鼎的形狀有點像馬槽,所以又俗稱「馬槽鼎」。
司母戊鼎紋飾美觀,工藝精湛。除鼎身四面的中央部分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鼎身各處都有紋飾。長方形素麵周圍的鼎身部分以饕餮紋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有扉棱,扉棱上飾有牛首,下面飾有饕餮。鼎耳上也有紋飾。鼎耳外廓有兩隻面對面的猛虎,虎口中含有人頭,鼎耳側則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上各飾有三道弦紋,弦紋之上各飾以獸面。其造型、紋飾和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堪稱商代青銅文化的傑出代表作。
司母戊鼎無疑又是個千古之謎,從它的發現到保存,以及它的鑄造過程,再到其鼎身內的銘文,無不充滿神奇色彩。也正因如此,人們對它才更為關注,更加充滿好奇。現藏於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司母戊鼎並非完美之作,因為這座鼎的一隻鼎耳是後來補上去的。那麼,司母戊鼎的那隻鼎耳為什麼會丟失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司母戊鼎的發現和出土說起。
1939年3月的一天,河南安陽五官村的村民吳希增在吳培文的田地里用探杆探尋文物。突然,他的探杆觸到了一個硬物,並且硬物還使得堅硬的探頭卷了刃。吳希增心想,這個硬物很可能就是寶物。他和吳培文商量了之後,便召集了幾個村民於當天深夜開始了秘密的挖寶行動。到了半夜時分,他們終於看到了寶物——司母戊鼎。可是這隻鼎只有一隻鼎耳,他們在泥土中尋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另一隻鼎耳。他們估計此鼎在埋入地下時,鼎耳也許就是斷的。
司母戊鼎出土後,它又遭遇了許多劫難,還差點落入日本人手中。
雖然方鼎的挖掘是秘密進行的,但消息還是泄露了出去。當時正駐守安陽的日軍得知此事後,曾經前來「參觀」。後來北平的一個古董商還說願意以高價收買此鼎,但條件便是要求村民將鼎肢解成小塊,以便於他攜帶。但是村民們意識到這個方鼎是國寶,便沒有將其肢解,而是將其秘密藏了起來。也不知是誰泄了密,此事被當地的日本憲兵隊知道了,他們曾多次前來搜尋。村民們為了防止國寶落入日本人之手,便將方鼎又移到了別處,而在原來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其他不太貴重的文物。後來日本憲兵隊真的找到了原來藏鼎之處,不過他們得到的卻是別的文物,而非司母戊鼎。這樣,司母戊鼎才得以保存了下來。1946年,司母戊鼎才再次出土。
近年來,專家們在對司母戊鼎進行考究後,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司母戊鼎是如何鑄造的?雖然在商朝時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第一個高峰。但是根據當時的生產力,要鑄造這麼大的一個方鼎也是極為困難的事情。後來有人推測,當時鑄造此鼎的過程大致應該是這樣的:
商代時期,冶煉青銅用的是陶制坩堝,其形狀如同後來倒置的頭盔,因此也有人稱其為「將軍盔」。據估算,每個「將軍盔」可以熔煉約12.7千克銅,只能鑄造中小型的銅器。如果想要鑄造司母戊鼎這樣的龐然大物,至少需要同時熔煉70多個「將軍盔」的銅水,這也意味著要求幾百人同時操作。這時,有人便提出了質疑:如此浩大的工程該怎樣施工呢?還有人認為當時的奴隸們先分別鑄好鼎耳、鼎足和鼎身,然後再把這些部分合鑄在一起,最後終於鑄成了司母戊鼎。
不過上面所述也只是猜測,還都沒有得到論證。司母戊鼎的鑄造過程的確是一大謎團,因為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都沒有人能再現鑄鼎的盛況。
司母戊鼎除了給後世留下鑄造之謎外,還讓人們對它鼎身腹內的「司母戊」銘文產生了種種猜測。
2011年3月6日中午12點,央視新聞頻道《新聞30分》播報的一條簡單的文物新聞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原來,主持人都將「司母戊鼎」播成了「后母戊鼎」。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早在上世紀70年代,學術界就建議將「司母戊鼎」更名為「后母戊鼎」。司母戊鼎的銘文原本就是「司母戊」三個字,但是因為商代的字體較為自由,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所以「司」和「後」的字形是差不多一樣的。專家們經過深入研究後認為,此鼎很有可能與商王王后有關,因此將其讀為「后母戊鼎」更為恰當。不過,在剛剛發現此鼎的時候,並未對其仔細推究,便按照現代人的讀法將其命名為「司母戊鼎」了,後來的教科書中也沿襲了「司母戊鼎」。不過在2011年的3月底,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
既然稱其為「后母戊鼎」,那麼這隻鼎究竟是為哪位王后所鑄造的呢?
在甲骨文中提到過,商朝時,一共有4位商王的王后為「戊」,他們是大丁、武丁、祖甲和武乙王。而大丁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列,所以被排除了。武乙王屬於殷墟三期,而考古專家確定后母戊鼎屬於殷墟二期的器物,根本不屬於同一時期,所以武乙王的王后也被排除。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的王后了。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人員在后母戊鼎出土地的下方發現了一座殷墟王陵墓群,這裡共有11座大墓。這些大墓的規模幾乎都差不多,考古學家們推測,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群。不過,這裡還有一座僅次於「商王墓」的墓葬,這就是武丁王的王后「戊」的墓冢。可是在此之前發現的武丁王的另一個王后婦好的墓葬卻根本不在王陵區。另外,在王陵區也沒有發現別的商王的王后之墓,為什麼僅有王后「戊」享有此特殊待遇呢?那后母戊鼎會不會就是武丁王為這位特殊的王后「戊」所鑄造的呢?這也成為歷史留給我們的另一個謎題。
司母戊鼎的種種迷霧增添了它在世人心目中的分量,相信隨著考古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司母戊鼎的謎團一定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