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唐朝羅隱《牡丹花》
詩文漫解:牡丹開在東風裡,應是別有原因。
紫紅色的羅綃層層疊疊的捲起,不勝春寒和春風的樣子。
若是它能夠開口說話,它必是傾國的美人。
就算是它沒有人間的感情,一樣的也是打動著世上人。
芍藥和牡丹比起來,就如同它的陪襯,芙蓉和牡丹比起來,只能躲到清靜的水塘里。
只可惜韓弘功成名就後,卻不喜歡它,而斬除了它們,辜負了這麼穠艷的芳華。
初衣解詩:這首詩是詠牡丹的名詩,其中「任是無情亦動人」,在《紅樓夢》里是特指寶釵的。因為紅樓夢的公案中,許多人都對這個「任是無情亦動人」,有著各種各樣的解讀,仿佛是說像牡丹花一樣的寶釵,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
那麼紅樓夢裡的,任是無情亦動人」的出處,實際就是晚唐詩人羅隱的這首《牡丹花》。
這種牡丹花是用什麼樣的一種角度來寫牡丹呢?簡單扼要的來說兩點。
第一點,詩人羅隱,在他的生平中間,10多次考進士不中,不是因為他沒有才華,而是因為他恃才過勝。好在詩人羅隱,在晚唐亂世,並非執著的非要在仕途上有所追求,他的思想,屬於道家的,這樣,就使他整個人生有著超脫的一面。所以詩里常常有一種非常達觀高岸的氣息。但是這又不同於那些一心一意求道的人,在這種達觀里,有著樸素的濟世的情懷。
所以他的詩中是參雜了很多道家的思想,至少是一種較為超脫的想法。
第二點,因為楊貴妃曾經做過女道姑,賜號太真,作者對於楊貴妃,有著另外一種程度的欣賞。他在另外一首《牡丹》詩里,直接就將牡丹和楊貴妃的太真道號掛鉤。
知道了這兩點之後,我們重新再來看這一首《牡丹花》詩,許多謎團就迎刃而解了。
他說的是牡丹仙子,開放在人間是別有原因的,這個原因應該是道教中夙緣。她本來就像花神一個,是受不了人間太多的風吹雨打的。所以才說她「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寒。」那重重疊疊的花瓣,是因為某些因緣而長在了凡間。
「若教解語能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如果說教會她說話,聽得懂人間的言語,她必定是像楊貴妃一樣的美人。但就算是它不開口,不懂得人間的感情,一樣因為她的風姿綽越,上國仙品,而打動的人們。
在這裡「任是無情亦動人」的意思,是褒獎牡丹花的高潔,她的美艷是出於凡塵的,是被人仰望,被人寄託的。這是描寫花仙最好的詞語,而並非是牡丹花冷漠無情。
在紅樓夢裡,作者曹雪芹對寶釵的描述仍是如此。她雖然長得美艷,卻從來不因此自傲。作者說她如「山中高士晶瑩雪」,指這種美是可以仰望的,不可以輕慢。也並非說薛寶釵冷漠無情。所謂的無情,無非是指並不是本心用自己的美艷取悅於人,或者是用小情小愛的來惹人憐惜。
這是這一種大氣而高潔,美艷而出塵的道家之美,所以作者羅隱許給了牡丹「任是無情亦動人」,而據說羅雲非常得意於這一句。這也和他的道家觀點是相符合的,沒有人生的小情小愛,卻有更多的大懷和慈悲。
和牡丹相比,芍藥就略遜一籌,蓮花則過於清寒。這個和劉禹錫的審美類似,劉禹錫說,芍藥妖無格,蓮花凈少情。劉禹錫的說法,是說牡丹花能夠讓人產生感情,我想羅隱的意思也是也是如此,雖然牡丹本身無人的感情,但它卻激發了人最美好的感情。
那麼就不得不說這個韓弘了,韓弘是中唐時候的一名武將,從他的簡歷里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出任的是節度使,一直是掌有兵權,持兵自重。但這個韓弘晚年住在長安的時候,非常不喜歡牡丹,看見宅第的牡丹就令人將其砍掉,說我豈能效仿兒女輩?牡丹在他的心目中,是一種妖艷輕薄的花朵。這當然是不懂得欣賞,也暗含著諷刺韓弘的輕薄無知。
當然作者會說一句,在韓弘這裡,牡丹真是辜負了她的國色天香。
其中,最引人遐想的情節,就是這個節度使所代表的武力,正是楊貴妃受到催折的強大的外因。所以羅隱的這首詩是讚揚和惋惜牡丹的,其中暗含著楊貴妃死於非命的惋惜。
羅隱是以道家的高度,來欣賞牡丹以及楊貴妃的。說的是牡丹和楊貴妃的思想境界,並非只有外在看到的華美。「任是無情也動人」,說的恰恰是她們的思想品格,並不為人世所理解,人們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牡丹花和楊貴妃,就是不被世人愛惜理解,而被摧殘。每首詩其實是作者思想的投射,其中肯定也暗含了作者天賦我才,卻不被理解,飽受排擠打壓的寂寥。
雖然有些故事上說,羅隱實在長得丑。
但也不妨礙他站在道家的高度,拿自己比作牡丹。況且,他的才氣也的確是過人的。
那麼曹雪芹用「任是無情也動人」,來形容薛寶釵,同樣不是指她冷漠無情,只是說她的境界,不是平常人的小歡小愛可以理解的,雖然賈寶玉鍾情林黛玉,但仍是對這一個寶姐姐敬重有加。他們雖然不可以是夫妻之間的無間感情,但不損於薛寶釵「牡丹」的美譽。
讓我們重溫這首晚唐有牡丹花的詩:」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9_rbXEBiuFnsJQVzDH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