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旅遊業是怎麼繁盛起來的?

2019-09-07     讀懂本星球

本星君最近整理了一份中國民航機場2018年吞吐量排名,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全國(內地)年旅客吞吐量超過200萬人次的66個機場中63個都開通了國際航線。

本星君實在想不通,年旅客吞吐量不足300萬人次的機場其實不算大,哪裡來的客源支撐國際航線呢?

仔細查閱年旅客吞吐量200萬至300萬人次之間的中型機場國際航線的目的地,有一個國家頻頻出現眼前,這就是泰國。

看來,泰國旅遊市場的開拓,連中國普通地級市也不放過。

一查數據,中國去泰國旅遊的遊客這些年也是猛漲:2014年,中國就有460萬人次遊客去泰國旅遊,這之後年年激增。兩年後的2016年就翻了一番。2018年更是突破1000萬人次。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中西部普通地級市的機場開通國際航線,往往會考慮飛往泰國;這也是為什麼到了春節、國慶等旅遊旺季前夕,許多城市的銀行存備的泰銖鈔票,往往提前就兌換一空。

對泰國來說,旅遊業確實已經發展成其支柱產業。有人就曾說,從泰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來說,旅遊業就是泰國經濟起飛的翅膀。到底是否真的如此?

泰國旅遊業對該國國民經濟發展到底有多麼重要?好多次關鍵時刻旅遊業幫助泰國經濟走出低谷又是怎麼回事?泰國旅遊業發展的經驗能否複製到中國或者其他地區?


(一)從小農經濟跨越到服務業經濟的泰國

19世紀中葉以前,泰國的經濟其實一直處於極度封閉的小農經濟狀態。和近代其他東南亞國家不同的是,別的東南亞國家都遭遇了完全的殖民統治,但泰國在近代也只是處於半殖民半封建的狀態,沒有完全被殖民化。

不過其原有的封建經濟體系在被西方人打開國門後迅速崩潰。1855年,英國和泰國簽署了不平等條約,泰國這個落後的東南亞農業國,被迫接受西方文明和西方國家的殖民剝削。

雖然沒有被完全殖民化,但作為被剝削的半殖民地來說,經濟發展一直十分緩慢,一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泰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國家,全國85%以上的人是農民。工業比重還不足20%.甚至到20世紀80年代,泰國出口掙外匯最多的產業仍然是稻米。而1982年旅遊業第一次超過了稻米成為泰國第一大創匯產業。

雖然現在泰國總體工業實力在東南亞國家當中還是表現不俗的。但是,泰國的第一大出口產品,從一開始的稻米這個第一產業產品,直接跨越到旅遊這個第三產業。

亞洲四小龍的騰飛,靠的是70年代開始承接已開發國家向外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並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利用本地廉價的勞動力優勢而迅速發展。

這套劇本在中國內地也曾上演,這就是:香港承接了外來產業後,深圳接;深圳接完,東莞接;東莞接完,中西部接。

當然泰國也曾試圖走上相同的道路,1976年泰國政府在曼谷郊區新建的出口加工區,並實施特殊的優惠政策。在亞洲四小龍之後的第二輪產業轉移中,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成為產業轉移新的目的地,也就是俗稱的「亞洲四小虎」。

這一次泰國承接產業轉移,並建立屬於自己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這種成功十分短暫,從1981年開始泰國國民經濟增速就明顯放緩。亞洲四小龍的靈丹妙藥,雖然給了泰國經濟一定的原始積累,但並沒有讓泰國經濟持續騰飛。

泰國這樣傳統的農業國,構建一個成體系的工業基礎,談何容易。泰國雖然短暫的享受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紅利,但是由於配套工業的滯後以及未能及時解決城鄉差距過大、貧富懸殊等問題,最終進入了80年代的工業發展低谷。乃至於現在泰國,工業經濟也存有隱憂。好在,泰國及時找到了旅遊業這個替代的產業,使它的經濟結構更加健康多元。

所以旅遊業不一定是泰國經濟起飛的第一動力,但卻是泰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保障。

曼谷機場,一家遊客正在等待值機


(二)十年間旅遊創匯翻兩番:泰國有哪些獨創操作?

從八十年代初到1996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十多年間,是泰國旅遊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就像前面所講,80年代初,泰國經濟發生了兩個重大改變:一是工業進入低谷,二是旅遊業代替稻米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這兩件事,分別牽扯了第一、二、三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

三個產業的大變局,這才是經濟格局的大變化。

泰國人及時發現了這一變局背後的契機。旅遊業也就成為泰國人心中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為了促進旅遊業發展,泰國人採取了一系列堪稱教科書式的操作。事實上這些做法後來也卻是被頻頻效仿。

首先是於1987年在全球第一次舉辦「旅遊年」活動。現在人們常常聽說哪個地方舉辦旅遊年,如何如何。這些做法也都是對1987年泰國舉辦的「泰國旅遊年」的效仿。

1987年泰國官方印製的「泰國旅遊年」項目和活動手冊

最初制定1987年泰國旅遊年活動方案時候,泰國政府還比較保守,要為「旅遊年」活動找個政治正確的藉口——為泰國國王蒲美蓬慶祝60歲壽辰。

印在泰國紙幣上的蒲美蓬國王

可是國王蒲美蓬六十壽辰在1987年的12月啊,這旅遊年活動可是從1月份就開始了。

那也不管不了了,在1986年底,「泰國旅遊年」的各種預熱活動就已經開始了。

1986年12月30日的《紐約日報》上,泰國旅遊年的預熱文章已經刊登在顯眼位置。文章說:「從益梭通府的火箭節到烏汶府的天燈節,再到素林府的大象節,全年泰國都將載歌載舞歡迎世界各國的遊客。風情萬種又熱情好客的泰王國將是美國人走進亞洲的第一站。」

事實上美國人對泰國旅遊並不陌生。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美國人就非常熟悉中南半島,中南半島的戰局曾是美國一代年輕人最熱門的話題。1954年開始,「第二次越南戰爭」爆發,美國向越南南部派遣軍事顧問,1960年這些駐越美軍顧問達到900人。1963年底,美國在南越的軍事人員激增到1.6萬人。

正是這些美國人,一度被認為是泰國旅遊業最初的消費群體。

戰爭的間隙,美國大兵離開戰火紛飛的越南叢林,來到平和又熱情的泰國休閒度假。這一場景成為當時美國大兵留給世人的形象。

不過依靠美軍那點風月消費,是托不起泰國旅遊業的。1960年,來泰國的外國遊客就有8萬人,但多是些去熱帶叢林的探險愛好者,旅遊消費額很低。

因此,80年代泰國旅遊的重點就是如何讓旅遊這種活動產業化。

1987「泰國旅遊年」的成功後,泰國首先自我複製經驗。1988年定為「泰國手工藝年」。在以國王壽辰舉辦旅遊年後,1992年又以為王后慶祝60壽辰為由舉辦「泰國婦女觀光年」活動。

全國的旅遊活動是一方面,泰國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隊伍培育也抓緊跟進了。泰國人對旅遊目的地的開發也達到空前高潮。

現在紅遍全球的旅遊目的地普吉島,在70年代還只是落魄的漁村小島。正是這一波旅遊開發熱潮中,這個無人問津的小島才投資開發建設成國際化的海濱度假勝地。

這樣,1987年到1996年,泰國旅遊收入從500多億泰銖增長到2000多億,十年間翻了兩番。


(三)支撐泰國經濟躲過難關:背後是天選鄰居在助力

泰國旅遊業發展的奇蹟背後,是中國、印度兩個人口超級大國的市場支撐。

泰國很湊巧的,成為這兩個人口超級大國共同的鄰居;又很湊巧的在80年代開始偶遇這兩個國家(主要是中國)的經濟迅速成長。

或許這才是泰國旅遊業迅猛發展的地緣優勢。

不過一開始,泰國人沒看好中國旅遊客源,而把目光投向歐美及日本的客源,他們想當然覺得這些地方消費能力強就一定會成為泰國旅遊業的金主。

這樣的策略只會讓泰國旅遊冷熱度全繫於歐美政經局勢。例如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當年泰國旅遊收入立即減少9%以上。日本經濟的「平成蕭條」也讓泰國人對日本客源失去信心。

平成是日本年號(1988-2019),1991年後日本就進入「平成蕭條」時代

這時候,一個新興經濟體攜其龐大的人口出現在泰國旅遊客源地的版圖上。泰國成了許多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最早出國旅遊目的地。

有迷戀泰國旅遊的中國人說,人對首次的體驗有一種美好的情節,就跟初戀一樣,泰國旅遊就是自己的初戀。

有了崛起中的中國經濟支撐,泰國旅遊再也不怕西方政經局勢動盪的影響了。2001年的911事件也未能對泰國旅遊造成什麼衝擊,雖然那一次及其之後的反恐戰爭幾乎改變了美國的戰略方向,改變了美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

1997年首先爆發於泰國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泰國經濟遭到嚴峻挑戰,泰銖嚴重貶值,泰國各行業生產及出口也遭到重創。但是泰國旅遊業仍能傲立寒霜,成了危機中泰國經濟的定海神針。

旅遊業是一項比較神奇的產業,人們常說的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進出口,都可以由旅遊來推動。

泰國的旅遊業發展反作用於泰國的基礎建設投資。大量的鐵路,公路和民航交通體系建設工程,是在泰國旅遊業發展了之後,進一步吸引到國內外的投資的。

不光如此,泰國旅遊業還極大地提高了泰國的就業率。2009年,全球還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苦苦度日的時候,泰國當年的失業率已經降到了1%的低水平,讓世界驚嘆。這背後是大量勞動力在旅遊行業及其相關服務業就業。

2009年,在總人口約為6000多萬的泰國,有1/3的人口在直接或間接從事旅遊服務業。要知道就業率是比剛才提到的三駕馬車更直接、更現實的經濟指標。例如,就業率高低一直是美國在任總統爭取連任的「硬指標」,一旦失業率達到7%,無論是總統是戰鬥英雄還是全民老公,都不可能連任(歐巴馬是例外,將來有機會單說)。

而在泰國,旅遊業就是就業率的壓艙石。


(四)泰國旅遊經濟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嗎?

泰國在推介自己旅遊的時候常用的一句廣告詞,泰國是「微笑國度」,泰國人是愛笑的民族。

愛笑的人民運氣都不會太差,泰國旅遊業就享有天賜的紅利。

當泰國旅遊業騰飛之後,一些東南亞國家也紛紛效仿,然而有的也成了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除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旅遊能給人舒心感受的,還有誠信的消費環境、友善且無欺詐的待客之道、純真而非造作的人文體驗。

那些不具備上述條件的地方和國家,沒有「微笑」(各行業服務意識很弱),只有「搞笑」(強行上馬文旅項目,牽強附會歷史典故),最終只會成為笑談,而非旅遊勝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9UsS20BJleJMoPMYf_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