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有錢人的快樂你想像不到。
而有錢人在教育上有多狠,你也難以想像。
1
最近看了一個視頻,豪門教育觀刷新了我對有錢人的刻板印象。
《生活在別處》里,有一個富二代小可,就讀於美國最為頂尖的私立女子學校 Hockaday。
每年超過五萬美元學費,這裡的學生,父母要麼是企業家,要麼是有著「特殊身份」的人。
小可不但是富二代,還屬於超級富二代,家裡是妥妥的豪門。
你以為超級富二代的生活,是開著超跑兜風,互相比賽買奢侈品,怎麼快樂怎麼來,實際上,小可形容自己的生活,卻是:「很痛苦,每天就像是打仗一樣。」
她為什麼會這樣呢?
答案出人意料。
——為了學習。
為了學習,小可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要承受巨大的學習壓力,每晚睡眠時間都不超過4小時。
有時困到不行,就跑去醫務室,讓護士安排一張病床,睡一節課。
因為長期保持一個坐姿學習,她的腰傷十分嚴重。
有整整半年時間,她需要跪在地上上課。
更讓人驚訝的是,小可母親對此的態度。
她說:
「我一點也不擔心孩子辛苦啊,吃苦啊,如果你要成為這個社會的精英,一定是要付出這樣的一個努力和強度的。」
面對孩子學到腰傷的事實,小可母親的態度也很耐人尋味:
她說:身體上的損傷,只要給予及時治療就可以了。
換句話說,富豪父母並不會因為以學習太辛苦放鬆對孩子的要求。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優秀?
提前被紐約大學錄取,是校園最有價值的擊劍手,熱心慈善,善良正直,短短十幾年的人生,豐富多彩……
本以為,豪門的孩子,揮霍炫富、飆車惹事,被父母縱容溺愛。
實際上,真正的豪門,都捨得在孩子的教育上下狠功夫。
因為他們深知,教育是通向精英的必要之路,吸收知識的過程,雖辛苦卻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2
韓寒曾寫過這樣一篇文章:
和普通家庭一樣,豪門的父母也加大了對孩子教育的投資。
從小雙語三語上課,學畫畫、學鋼琴、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
這裡面,不僅有有錢父母對教育的巨額投資,還有為學習忙碌辛苦的富豪後代們。
因為一樣的時間,幾倍於普通家庭孩子的課程安排,想要做好,必然伴隨著更辛苦的付出。
就像是賭王的兒子何猷君,經常通宵達旦地學習。
偶爾想要鬆懈,父親就講述自己當年一邊打工一邊考香港大學的經歷激勵他,逼迫他在學習上用心。
也正是因為這樣瘋狂的學習經歷,讓何猷君在《最強大腦》舞台上大放異彩,成了高智商人生贏家的代名詞。
就在頂尖富豪們驅動孩子瘋狂吸收知識的時候,普通家庭的父母都在幹什麼呢?
快樂教育,讓孩子以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我有個朋友,特別信奉快樂教育這一套。
為了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她從不讓孩子參加補習班、興趣班;
練字難,孩子不想寫了,那就不寫吧;喜歡鋼琴,彈了一個月覺得想放棄,那就放棄吧;上了學,不想寫作業,那就不寫……
結果呢?
長期放鬆狀態下,孩子是玩的很開心了,但這快樂並沒有持續很久。
因為上學接觸其他小朋友後,朋友孩子發現:
他的同齡人,不僅在學習、智力各方面碾壓他,各種才藝也讓他自慚形穢。好像做什麼,自己都不如其他人。
朋友孩子臉上的笑容消失了,被打擊得沒有信心不說,甚至產生了自己懷疑,問媽媽:「自己是不是天生比別人笨?」
不是他笨,只是其他孩子在努力的時候,他在享受快樂童年,等時間流逝,那些年偷過懶、沒培養好的習慣,會逐漸反噬他成年。
3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劉星因為身無一技之長,曾埋怨媽媽劉梅不給自己報興趣班:
劉梅: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就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教育我。
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釋放孩子的天性,放任孩子的行為,無異於在斷孩子將來的後路。
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這時,釋放天性,自由成長的孩子,在面臨人生窘境的時候,都會回過頭來抱怨人生,埋怨父母當時對自己的放養,不管不顧。
清華的一位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
中國教育最大的騙局就是快樂教育、學歷無用以及釋放孩子的天性,這三個騙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國孩子的成長。
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將來的有害,只知道遵從本能尋找舒適的路徑。
如果父母跟著「起鬨」,那等待孩子的,必然是一生的風霜與辛勞。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孩子未來可以走的更加順暢,就要逼迫孩子一把,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任。
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學習並不快樂,甚至還有點苦,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才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這些早早實現財富自由,看清社會運轉規則的頂尖富豪們,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才一邊加大教育投資,一邊逼孩子瘋狂學習。
因為成為精英的路,從來不靠財富,而是憑知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