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曹爽沒有絕對優勢,曹魏四大軍事集團或只有他支持曹爽

2019-08-19     歷史塵封

三國時期曹魏的政權是斷在了曹爽手裡的,在司馬懿占據洛陽,自己尚有一戰之力時,直接投降了,說他是弱智也好,說他是抱著僥倖心理也好,個人在史料中,了解到的曹爽是一個想保曹氏江上,卻無輔國之才,加上膽小怕死,讓曹魏白白浪費了可以穩定曹魏政權的10年時間。

曹操打天下時是依靠宗室和士族兩大支柱,不得不說曹操時代諸夏侯曹那是真的給力,能夠為曹操衝鋒陷陣,到了曹丕時期,為了稱帝其不得不拉攏士族,給士族好處,也就有了九品中正制,而每個朝代立國之初,都會杜絕前朝的弊端,曹丕還是蠻果斷的,詔令禁外戚宦官干政,杜絕了宦官外戚之禍,加之打壓宗室,避免重蹈漢景帝時的七王之亂,但問題是打壓過甚,也是讓曹魏成了一個短命王朝。

到了明帝時期,雖然大體上還是保持了打壓宗室的政策,不過魏明帝作為一位明君,還是對宗室實行了相對寬和的政策的,當時曹植是上書直言曹魏宗室政策過於嚴苛,所以曹叡在位時期,兩次下詔都能看出他多少是在給宗室解套,太和五年曹叡下詔,朕惟不見諸王十有二載,悠悠之懷,能不興思!其令諸王及宗室公侯各將適子一人朝。要知道曹丕時期對宗室極其嚴苛,宗室只能在封地帶著,不能進京,在封地也沒有治權和兵權,還要受到監視,曹叡多少是開啟緩和帝王和宗室冰凍般的關係。

太和六年再次下詔,古之帝王,封建諸侯,所以籓屏王室也。詩不云乎,'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秦、漢繼周,或強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創業,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定製,非所以永為後法也。其改封諸侯王,皆以郡為國

這也能看出曹叡在位時期是想要建立一個宗室既不強有不弱的宗室體系的,就是老天沒有給他時間,他在位12年,前期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集中皇權這件事上,畢竟要對付四位輔政大臣,導致後面沒有足夠的時間處理好宗室和士族之間的平衡,更不巧的又給後世留了一個幼主繼位,天下生變的局面。

本來曹叡在病重期間,原本留給齊王曹芳的輔政大臣是,大將軍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因為劉放、孫資的勸諫才改了詔命,從這原定的輔政班底也可以看出來,曹叡多少是想改正曹丕過於打壓宗室這個問題的,而且個人感覺曹叡最終也是向劉放、孫資妥協了的,《漢晉春秋》記載,當時劉放、孫資為了防止曹叡改變主意,是讓曹叡寫詔書的,放曰:「宜為手詔。」帝曰:「我困篤,不能。」放即上床,執帝手強作之,遂齎出,大言曰:「有詔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於是宇、肇、獻、朗相與泣而歸第。劉放、孫資強行讓曹叡寫了詔書,絕非忠臣應該乾的事情。

相比之下,曹爽還算是曹叡比較放心的託付之臣,兩人從關係就比較好,《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少以宗室謹重,明帝在東宮,甚親愛之。在曹叡還是太子的時候,曹爽就得到其器重,在三國志和晉書的記載中,都相同的塑造了,一個禍國殃民,惹得人神共憤的曹爽,一個憂國憂民,處處忍讓為國家著想的司馬懿,這是多麼的嘲諷啊!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有兩個原則,那就是以曹魏為正統,也好說司馬家的好話,綜合之下,司馬氏篡權,就必須有一個奸臣,那就只能是曹爽了。

我是對歷史上刻畫得那麼忠君愛國的司馬懿是很反感的,你可以做權臣,可以學霍光,江山還是劉家的,可是司馬懿呢?在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控權柄的第二年,南下平定了王凌的叛亂,收其餘黨,皆夷三族,並殺彪。悉錄魏諸王公置於鄴,命有司監察,不得交關。你殺曹彪可以理解,雖說他不是主動參加反叛的,但是其他曹氏宗親發啥錯了?你這變相的囚禁曹氏宗親,這不就是赤裸裸的奪人家江山嗎?這和之前刻畫的憂國憂民那個忠臣人設差了好多啊。

而曹爽呢?雖然志大才疏,也可能的確是有些荒淫享樂,肆意而為了,但是他在掌權的10年間,可以看到他一直在扶持宗室以及支持宗室的力量,來對抗日益強大的士族,所以我才說曹魏白白浪費了10年的時間,那是曹魏最後能夠保住政權的機會,但是老天不幫忙啊,曹爽沒有大才,最終只能落敗。

曹爽輔政之初還是有些手段的,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弱司馬懿的權利,丁謐畫策,使爽白天子,發詔轉宣王為太傅,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也就會是把司馬懿養起來,只給高官削弱實權,之後,曹爽開始了讓宗室逐漸掌控軍隊的計劃,也就是夏侯玄出任中護軍,之後沒過多久便赴任雍、涼,頃之,為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這裡向多少一點,曹魏有四大軍事集團,西線主將一般就是,征西將軍或鎮西將軍,所以說別把曹爽看那麼傻,只是他用的人有問題,夏侯玄說到底就是個文人,他到是開創了魏晉玄學先河,但是統軍絕非其強項,在高平陵之變後也會幫不了曹爽。

司馬懿在明帝、少帝兩朝很有意思的是,魏明帝時期,他主要在西線和蜀漢死磕,少帝時期主要在東線和孫吳死磕,這使得司馬懿在東西兩線兩大曹魏軍事集團得以擁有很大的影響,能夠得到軍中中高層武將的擁戴,在少帝時期,司馬懿兩次次抵擋了孫吳的大舉北上。

《晉書.宣帝紀》二年夏五月,吳將全琮寇芍陂,朱然、孫倫圍樊城,諸葛瑾、步騭掠柤中,帝請自討之……吳軍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斬獲萬餘人,收其舟船軍資而還。

四年秋九月,帝督諸軍擊諸葛恪,車駕送出津陽門。軍次於舒,恪焚燒積聚,棄城而遁

眼見司馬懿軍功日盛,曹爽想要曹氏宗親能夠染指軍政只能有一個辦法了,那就是建立軍功,所以在司馬懿擊敗諸葛恪的第二年,曹爽就開始了他掌權時期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也就是在西線發動了對蜀漢的戰爭,簡單來說就是建立軍功來增加曹氏宗器在軍中的影響力,此戰由曹爽和夏侯玄主導,可以說如果打贏了,的確有利於曹爽夏侯玄掌控雍涼之軍,可惜,還是我說的,志大才疏,曹爽和夏侯玄都非領兵之人,蜀漢以3萬精銳大破魏軍,也就是駱谷之役。

《三國志.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平曰:「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惟護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諸軍及大將軍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退還,如平本策

駱谷之役讓曹爽想要掌控雍涼軍團的計劃破產,夏侯玄在軍中的影響力更是蕩然無存,除了曹爽指揮不力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爽的命沒有司馬懿好,司馬懿在西線主要的戰功都是抵擋諸葛亮北伐時獲得的,那個時候是蜀漢主攻,曹魏守著就可以,沒有太大難度,主要死守,蜀軍基本上都會因為糧草不濟退軍,問題是曹爽主政時,蜀漢是費禕主政之時,費禕堅持的是休養生息,不主動招惹曹魏,而曹爽為了獲取戰功,只能主動出擊漢中,這樣蜀漢就獲得地利了,敗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駱谷之役後,曹爽能夠折騰的就只能京師重地了,爽弟羲為中領軍,訓武衛將軍,彥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皆以列侯侍從,出入禁闥,貴寵莫盛焉。曹爽讓兩個弟弟,曹曦,曹訓掌控了洛陽禁軍,如果按照歷史上記載的話,這個時候的曹爽貌似就開始有些破罐子破摔了,想著掌控京師號令天下,就這個樣子吧,不折騰了,所以有了過分的舉動。

爽飲食車服,擬於乘輿;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後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為伎樂。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台,使先帝婕妤教習為伎。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作窟室,綺疏四周,數與晏等會其中,飲酒作樂

那個時候也就是司馬懿裝病的時候,進粥,帝不持杯飲,粥皆流出霑胸。之後也就有了高平陵之變,我們在換一個角度來看此次事變,也能看出曹爽想要和士族抗衡的意思,那就是用人上,何晏、鄧揚、丁謐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南陽何晏、鄧颺、李勝、沛國丁謐、東平畢軌咸有聲名,進趣於時,明帝以其浮華,皆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復進敘,任為腹心。也就是他們都是曹叡看不上的,但他們有了另外一個身份,不是曹氏宗親,又不是士族那一派的,曹爽自然就想用了。

《資治通鑑》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授兵出屯洛水浮橋,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據爽營,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據羲營。司馬懿在趁曹爽以及親信前往高平陵之際,發動了政變,要注意的是,當時司馬懿占據洛陽,可不是一座空城,他是派人占領了曹爽曹曦所部的軍營,在兵力上可能還要多於曹爽,所以曹爽在得知洛陽生變後,迫窘不知所為,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木為鹿角,發屯田兵數千人以為衛

這個時候就朝中重臣都是什麼態度呢?只有大司農桓范,大將軍司馬魯芝跑出來支持曹爽,桓范和曹爽還是老鄉,爽輔政,以范鄉里老宿,於九卿中特敬之,然不甚親也。曹爽對他也是很優待,但是不是很親近,魯芝則是少有的被曹爽拉攏的士族之人,高平陵之變時也是極力的保護曹爽,可惜曹爽聽不進去兩位智者之言,值得一說的是,魯芝可是沒有被殺,司馬懿還是很看重其才能的,更多的可能還是以為其出身,都是士族,自己人嘛。

但是看看司馬懿,他可是得到朝中士族支持的,別提什麼曹爽亂政,司馬懿是為了國家清除奸佞,是個明白人就知道,高平陵之變,如果曹爽投降,曹家天下的第一權臣就是司馬懿,司馬懿占據洛陽後,就等著他們表態了,看看結果呢?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太尉蔣濟都幫司馬懿勸降曹爽,估計當時曹爽的心裡涼了半截吧,其實司馬懿發動政變,基本上及時士族在和曹氏宗親攤牌了,曹魏只能留下一方。而曹爽還是一個不果斷,膽小之人,如果說他剛剛成為輔政大臣時,還有些熱血,想要憑一己之力扶植起宗室的話,在高平陵事變中,他只是想著自保了,至於曹氏宗親,曹氏江山,他管不了了,加上司馬懿撒謊般勸降,唯免官而已,以洛水為誓。

曹爽也是太抱著僥倖心理了,他也不想想,權謀之斗,那有那麼善良的,司馬懿什麼人品自己也沒點數,司馬懿都和曹氏宗親撕破臉皮了,還會放過他,說到底還是因為曹爽當時面對的處境決不是他坐擁絕對優勢,對面只是一個有3000死士的司馬懿。

至於范說爽使車駕幸許昌,招外兵。桓范的計劃有一定可行性,但是也未必能成,之前我說過曹魏有四大軍事集團,其中一個算是虛的,也就是北線,當時應該是鎮北將軍陳本都督河北,因為不在前線,實力可以忽略不計,其他三線才是曹魏的重兵集團,西線也就是夏侯玄的雍涼集團,之前也說了,曹爽和夏侯玄在軍中已失人心,讓雍涼集團留著駐守防禦蜀軍還可以,曹爽想要讓夏侯玄領兵平叛幾乎不可能,夏侯玄調不動,別忘了夏侯玄被招回京後,郭淮升征西將軍,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當時的情勢,司馬懿有一個輔政大臣的身份,雖然當時是司馬懿發動了政變,但是對於曹魏各方來說,司馬懿曹爽究竟誰占理,就看你怎麼說了。

曹魏另兩個軍事集團,中線的是王昶,征南將軍,都督荊豫二州軍事,他可是出自世家大族,太原王氏,太原晉陽人也,少與同郡王凌俱知名,高平陵之變時,他是支持司馬懿還是支持曹爽?太傅司馬宣王既誅曹爽,乃奏博問大臣得失。詔書褒讚。因使撰百官考課事,昶以為唐虞雖有黜陟之文,而考課之法不垂。周制冢宰之職,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又無校比之制。由此言之,聖主明於任賢,略舉黜陟之體,以委達官之長,而總其統紀,故能否可得而知也。在司馬懿掌權之時,王昶可是受到重用的,而西線和中線是曹魏軍力集中的兩處。

還有一個東線,王凌,征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王凌可能是但是唯一會支持曹爽的,王凌字彥雲,太原祁人也。叔父允,為漢司徒,誅董卓。他叔父是王允,一下子是不是對他就要另眼看待了,王凌還有一個特殊身份,就是他是曹爽掌權是極力拉攏的,但是他和司馬懿哥哥關係很好,凌與司馬朗、賈逵友善,估計當時曹爽也是盤算了一下,如果他詔天下之兵勤王,可能只有王凌能夠支持他了,那麼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曹爽有把握打得過司馬懿嗎?所以但是的曹爽最終還是沒有了拚命一搏的勇氣,選擇了做太傅打贏的富家翁,曹爽投降的時候,可能也只是寄希望於,司馬懿那極其微弱的憐憫之心了吧。

王凌在曹爽被誅殺後,看司馬懿就不順眼了,畢竟當初曹爽對自己是以籠絡為主的,司馬懿掌權後自然對王凌不那麼熱忱,而且不排除王凌想學自己的叔父王允,可以說司馬懿之於曹魏,不亞於董卓之於漢朝,不過王凌做的有點過了,你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可以,但是你不能另立皇帝啊,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為兗州刺史,屯平阿。舅甥並典兵,專淮南之重。凌就遷為司空。司馬宣王既誅曹爽,進凌為太尉,假節鉞。凌、愚密協計,謂齊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長而才,欲迎立彪都許昌。再怎麼說曹芳是曹叡立的,你直接要廢帝是幾個意思,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謀劃之時,凌陰謀滋甚,遣將軍楊弘以廢立事告兗州刺史黃華,華、弘連名以白太傅司馬宣王。自己的心腹還把自己出賣了,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手下的人和他並不是一條心,最終也是身死族滅,司馬懿還不解恨,陳屍斫棺,載在方策

只能說是士族集團不願和曹氏宗親保持什麼平衡了,司馬懿成為了士族的代言人,也最能代表士族的利益,曹家的天下也就名存實亡了,曹爽是有時間也有機會去改變士族集體過於強大的局面的,不過才能不夠,只能做那個斷頭的富家翁了。

參考資料《晉書.宣帝紀》《三國志.明帝紀》《三國志.魏書少帝紀》《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三國志.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漢晉春秋》《資治通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8PNw2wBJleJMoPMqcJ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