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億的希望已經落空了,但生活還是得繼續呀,這不,距離2020年春節檔僅有17天,春節檔要上映的電影已經在線上打得越來越火熱,各種預告片、海報等物料層出不窮,接下來,我們將會更頻繁地看到相關影片的信息。
對於中國電影市場而言,春節檔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近兩年的強勢表現,更讓許多製片方心嚮往之。也正是因為大家都擠春節檔,導致12月下旬到1月中旬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內,新片的數量和質量都很慘澹。25號之前,有點關注度的電影只有《美麗人生》這部經典重映片。
與之相反的是,定檔春節檔的影片已經有9部,在這9部電影中,熱度較高的主要有以下幾部電影:
缺席了去年的春節檔,今年陳思誠攜《唐探3》強勢回歸;《姜子牙》作為光線傳媒封神宇宙中的第二部,憑藉《哪吒》的大火享受著超高的關注度;延續了《紅海行動》一貫基調的《緊急救援》渴望續寫主旋律影片的輝煌;橫店影業24億保底徐崢《囧媽》;《中國女排》作為一部體育題材的主旋律電影,群眾基礎似乎非常強大;《熊出沒·狂野大陸》作為國產第一大低齡動畫IP「熊出沒」系列繼續坐鎮春節檔……
乍一看,以上熱門電影各有優勢,基於此,部分人認為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房會相對平均,有口碑有熱度的電影都將會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我們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在記者看來,2020年春節檔票房頭部效應會更加明顯,甚至會出現一部像《哪吒》一樣無限接近50億票房的電影。以下從兩個角度加以作證。
影片角度
1.「中年向」電影過多
近三年來,由單一的喜劇片向多種類型發展是春季檔影片一個明顯的趨勢,但無論是科幻片《流浪地球》,還是主旋律電影《紅海行動》,都算是符合觀影主力軍的口味,然而,今年的體育題材電影《中國女排》,卻是一部「中年向」的電影。它雖然展現的是女排的輝煌故事以及幾代人津津樂道的女排精神,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對於觀影主力軍90後00後而言,他們的感受並不強烈。部分年輕觀眾甚至直言:電影海報上的郎平看起來像個中年阿姨,實在讓人提不起興致……
此外,徐崢的的《囧媽》雖然是喜劇片,但是從片名上看也是一部「中年向」的電影。影片大致的情節是:小老闆伊萬纏身於商業糾紛,卻意外同母親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在旅途中,他和母親發生激烈衝突,同時還要和競爭對手鬥智斗勇。為了最終抵達莫斯科,他不得不和母親共同克服難關,並面對家庭生活中一直所逃避的問題。嗯……這個劇情,對於年輕觀眾來說,確實沒那麼有吸引力。
2.影片同質化
昨天,同事瀏覽了春節檔上映的电影後感慨:「19年已經那麼多主旋律影片了,博納在今年的春節檔還上主旋律,就不怕觀眾審美疲勞嗎?」觀眾會審美疲勞嗎?當然會,套路化的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賣不動了就是明證。在艾維記者看來,主旋律災難片基本上都遵循這麼一個套路:「發生了一件大事—英雄出現英勇拼搏—圓滿解決」,比如《烈火英雄》、《紅海行動》、《中國機長》等,目前看來,《緊急救援》依舊不能例外。不是說主旋律電影不好,但紅燒肉吃多了總會膩。
觀眾角度
1.觀眾的消化能力有限
對於觀眾來說,影片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雖然說上映影片的數量越多觀眾的選擇權越多,但大部分觀眾最終也只會看一到兩部電影。即使很多影片都是佳作,但觀眾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消化所有春節檔上映的電影。再熱情的影迷,基本也沒有時間和精力一天看一部,況且這些電影的題材多為單一的喜劇片。
2.觀眾更容易受到輿論的影響
近年來,觀眾審美水平提高已經成為一個共識,並且,隨著網際網路進一步發展,觀眾獲取影片信息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想要觀眾為爛片買單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觀眾也更容易受到網絡上意見領袖的影響。當一部電影被輿論打上「不好」的標籤,基本上就宣判了它的死刑。
現在,記者最擔心的無疑是《姜子牙》這部電影,得益於《哪吒》的爆紅,《姜子牙》沒怎麼宣傳也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甚至連「《姜子牙》有望超越《哪吒》」的言論都出現在網絡上。但《姜子牙》在借勢《哪吒》的同時,也承載了觀眾對它的高期望。屆時,觀眾免不了要將二者做一番比較,一旦它的表現不符合觀眾的期望,就有可能出現口碑崩塌的現象,進而影響它的票房成績。
誰能成為「50億」?
由於以上因素的影響,極有可能讓觀眾向某部電影集中,進而無限推高這部電影的票房。從電影本身和市場反應看,艾維記者認為《唐探3》是最有潛力的。
從輿情指數上看,目前《唐探3》非常強勢,目前貓眼想看人數過百萬人,遠超其他春節檔電影,2018年《唐探2》在春節期間大放異彩,最終拿下了34億的票房成績,直接促成陳思誠拍攝《唐探3》的打算,與前作相比,《唐探3》卡司陣容全面升級,多位日本知名演員加盟讓這部電影充滿大片的氣質,從預告片和海報中透露出的「密室」、「日本」、「黑幫」等元素讓觀眾充滿遐想,避免了套路化。
此外,作為一部有觀眾基礎的喜劇片,也完美契合春節期間闔家歡樂的氛圍。不出意外的話,該片必然成為今年春節檔的領頭羊。
記者的觀點
其實,在艾維記者看來,影片過度集中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影片資源的浪費。國內電影每年都在檔期里掙得頭破血流已經成為慣例,但在輿論對影片票房影響越來越大的時代,「贏家通吃」的現象將愈加明顯。有時候票房不好,並不是電影本身不優秀,而是「敵人」太強大。
比如在今年的暑期檔,當《哪吒》口碑發酵到頂峰,瘋狂收割票房的時候,此時再上映其他電影,即使質量足夠好,也很難『虎口奪食』。而本來定檔暑期檔的《少年的你》的卻因撤檔得福,改期上映的它在非檔期的十一月賺得盆滿缽滿。試想一下,如果這部口碑佳片在暑期檔如期上映,面對如日中天的《哪吒》,它還能斬獲15.45億的票房嗎?
資源的過度集中必然造成浪費。對製片方、影院都不好(非檔期缺乏好電影)。尤其是那些質量好的電影,沒有取得應有的票房是十分可惜的。與其扎堆春節檔,還不如換個時間,做好宣傳。《少年的你》在原本是好萊塢大片的舞台的十一月大放光芒就表明了國內觀眾不是傻子。是好片子,觀眾總會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