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這隻「白烏龜」又要在蘇州人的餐桌上亮相了

2019-07-12     姑蘇好時光

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夏天一到,胃口就不太好,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躲在空調呼呼的室內吃著重口味的火鍋唱著歌,享受夏日的美食。

但從前人們沒這待遇,炎炎夏日一到想到生火做飯便頭疼,湯湯水水的吃什麼都提不起精神,於是涼菜就成了這個時節的寵兒,而在蘇州人的餐桌上,「糟菜」就是這樣一個備受歡迎的美食大家族。

「糟」是江南一種涼菜的製作方法,主要是用酒糟及其他一些配料製作成的食品,像用糯米與甜酒藥發酵出的蘇州太倉糟油就是一絕,百年前還曾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的金獎,(袁枚《隨園食譜》云:「糟油出太倉,愈陳愈佳。」)鮮美爽口,更是香氣怡人。

像什麼糟雞腳、糟毛豆、糟鴨舌,這些菜光看著就讓人食慾大增,都是江南人民的最愛。

在所有糟貨里,最有特色的要屬糟鵝了。

鵝,蘇州話里的說法很有意思,叫做「白烏龜」,白色大家都好理解,大鵝長得白嘛,但為什麼會叫「烏龜」呢?

有朋友是這樣解釋的,說大鵝漂浮在水面上的時候很像是烏龜,所以人們就這樣稱呼它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一種避諱。在吳語裡「我」與「鵝」發音相似,於是要殺鵝下菜的時候就成了「殺我」,這顯然就很不吉利了。

大鵝有一個親戚鸕鶿,除了毛色外這種動物與大鵝長得有些神似,在古代它正好有個別稱叫做「烏鬼」(杜甫詩云「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於是慢慢地人們就把大鵝稱之為「白烏鬼」了,吳語裡「龜」與「鬼」都讀作「舉」,所以大鵝也就成了「白烏龜」。

還有另一個版本的說法,過去農村有時候也會讓大鵝看家護院,它的領地意識比較強,遇到生人不僅嘎嘎亂叫,啄起人來也是相當的疼,而且成本還比養狗低,所以它也得到了「護居」的美譽,「白護居」就這樣誕生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白烏龜」。

作為家禽界的巨頭,在蘇州人的飯桌上倒不常見,不過蘇州有一種鵝倒是非常出名,叫做太湖鵝,不僅長得神氣,肉質也非常鮮美,於是自然就成了做糟鵝的主力。

新鵝宰殺洗凈後,要經過一道道繁瑣的工序,非常費時間,上午開始動手至少得燜到下午四五點才能出鍋,沒耐心的朋友還是不要自己嘗試了。

此外,不僅要有特別的配方,還必須使用陳糟,三年以上的最佳,也就是說,三年前就得未雨綢繆算準所需的糟,並要放在冷凍密封的冷庫里儲存。做出來的糟鵝肉質細膩,鵝骨較軟,可以直接干嚼鵝骨,口感那叫一個鮮香。

吃的時候一定得浸在湯里,夾一塊肉喝一口酒,真是「風涼篤篤,老酒咪咪」,好不自在。不過糟鵝也嬌氣的很,千萬不能過夜,冰箱都無法挽回它的鮮美。

蘇城傳統的滷菜店裡都會有糟鵝,上市的時間一般從清明後到九月中下旬不等。

相比做糟鵝來說,糟糟毛豆、雞爪、糟魚就簡單多了,所以,能幹的蘇州主婦們都喜歡自己動手,因為她們相信只有自己家裡做的東西才又新鮮又衛生,即便是那些備受推崇的網紅名店裡的東西,放到她們面前,也還是會收穫鄙視:「外頭的麼事我覅吃個!」

所以,哪怕是再有名的百年老店,蘇州人都是用來招待外地朋友的,而真正的高手都隱藏在民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GsQWwB8g2yegNDcW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