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有多愛吃魚?就這麼說吧,作為一個不吃魚的蘇州人,我時常感覺與這座城市格格不入,甚至每次聚餐大家集體吃魚時都會被開除一次蘇州籍。
朋友的理由也非常名正言順:在魚米之鄉,你居然不吃魚?這不是暴殄天物嘛!
蘇州人愛吃,喜歡肉的呢一年裡就弄了四塊肉(醬汁肉、荷葉粉蒸肉、扣肉、醬方),愛吃魚的呢一年就有十二條魚,甚至還專門編了順口溜,每個月吃哪條魚都安排好了。
蘇州人屬貓的吧,不僅吃魚多,還能吃出這麼多花頭經。掰掰手指頭,江南地區吃魚歷史可謂極其悠久。
「正月塘鯉肉頭細;二月桃花鱖魚肥;三月甲魚補身體;四月鰣魚加蔥須;五月白魚吃肚皮;六月鯿魚鮮如雞;七月鰻魚醬油燜;八月䰾魚要吃肺;九月鯽魚紅塞肉;十月草魚打牙祭;十一月鰱魚湯吃頭;十二月青魚只吃尾。」
比如說平江路上有個飯店門口寫著「魚食飯稻」四個字,那裡常常圍攏著拍照打卡的遊客。
那四個字就是蘇州人吃魚功夫的見證,最早出自《史記》,司馬遷形容當時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飯稻羹魚」,可見至少2000多年前這片土地上的先民最喜歡的下飯菜就是魚了。
蘇州歷史最久遠的一條魚非專諸炙魚莫屬。「專諸刺僚」、「魚腸劍」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有人因此評價先有這條魚,才有的蘇州城。
據說如今蘇幫菜名頭第一響的松鼠鱖魚就是從這道專諸炙魚演變來的。大大小小的蘇幫菜館就沒有不會做這道外酥里嫩、吃口酸甜的菜的,至於誰家更正宗可口那就難說了。
升級版松鼠鱖魚「藏劍魚」
最有名的魚沒啥爭議,但要說最愛吃魚的蘇州人是誰可就難了。想來想去也許是那個留下蓴鱸之思典故的張翰吧。
蘇州人似乎格外的戀家,很少有聽到跑到老老遠在外打拚的,這大概是深深刻在骨子裡的。
銀魚蓴菜羹
西晉時吳地世家大族子弟張翰就是這樣的老蘇州,秋風乍起時突然就特別想吃家鄉的蓴菜羹和鱸魚,於是說走就走,辭職回家。
鱸魚味美,清蒸最宜,但要說蓴菜的最佳搭檔還得是太湖裡的銀魚。
銀魚是「太湖三白」之一,體形嬌小,全身無鱗無骨,吃起來略帶彈性。蓴菜裹著銀魚穿越喉嚨時那微妙的口感,直把人撩得人心痒痒。
太湖三白里還有另外一條白魚,體型纖瘦,肉雖不多,但就妙在那細膩的肉質。和鱸魚一樣白魚最適合的歸宿就是清蒸,講究點的人還會配上蝦籽、火腿,這樣的白魚蒸出來那叫一個鮮咸可口。
清代才子、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不僅點名表揚了白魚,還認為白魚除了清蒸還有更妙的吃法,那就是和糟鰣魚一起蒸。
鰣魚也是不得了的鮮美,張愛玲曾借用古人的話說出了三大恨事,其中有一件就是恨鰣魚多刺,可見這條魚有多好吃。
只可惜這味「江上鮮」差不多和同伴刀魚一起絕跡江湖,想要再吃上一口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了。
蘇州人不光吃魚,還喜歡邊吃邊玩。常見的砂鍋魚頭是多少人喜歡的美味,而用的最多的便是鰱魚頭。但蘇州人吃起來經常會做一個擲「魚仙人」的小遊戲。
所謂「魚仙人」是一塊位於鰓處的魚頭骨,呈三角狀,可以立在桌上。於是就有人想出一個玩法,在飯桌上用筷子夾著「魚仙人」往空中一丟,只要落下後豎起來了也就意味著好運來了。
扔魚骨頭的時候還可以默默許願,說不定就會美夢成真了。你要說這有什麼道理恐怕是沒有的,不過是在平凡的日子裡尋點開心而已。
除了這些,蘇州還有菜花塘鱧魚、䰾肺湯、蘇式熏魚等等也傳統時令名菜,這些大多數朋友都多少聽說過。
䰾肺湯
蘇式熏魚
但接下來這條魚我敢打賭,知道的人會少很多,至於吃過的,那就更沒幾個了。
喜歡吃魚的理由千奇百怪,而不喜歡吃魚的答案卻很簡單:一不小心就被那些陰險的魚刺卡住了!
但是有條魚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它的魚刺都可以直接吃,再也不用擔心被卡了。
這就是酥鯽魚。與其說它是一條魚,不如說是一種烹調方法,出自蘇州人韓奕的《易牙遺意》。
韓奕生活在元末明初,被稱為「吳中三高士」,在他的書里明確記載了一道「酥骨魚」。
一般選用巴掌大的鯽魚或草魚,加上大量的蔥和麻油一起小火慢燉,熬過至少七八個小時的功夫才能出鍋,吃起來真是連骨頭都酥了!
酥鯽魚
還有條鯉魚,說起來蘇州人其實不大吃鯉魚。
但也有別出心裁的,像太湖光福就有家非常有名的「十八澆麵館」,招牌之一就是漁民用新鮮捕撈的鯉魚做的「老燒魚」。
這盤太湖的仙氣每天都是限量供應,不預定想要嘗到可有些困難。從前蘇州腌臘店還有在夏季有專門賣「醉鯉片」的,鯉魚腌制、風乾後抹上白酒,大半條街都飄滿醉香。
老燒魚
當然蘇州的鯉魚大多還是用來觀賞的,像園林池水裡的紅鯉魚、錦鯉永遠都是一副悠哉適意的模樣,誰還不想做這樣一條錦鯉呢?
要是嫌拙政園遊人太吵,那就搬到藝圃的池子裡。
藝圃乳魚亭
那裡有座乳魚亭,是蘇州園林中唯一從明代保留至今的亭子,造型獨到少見,在斗拱、月梁、天花板上還有彩繪的草龍圖案,不正好是鯉魚躍龍門了麼?
安坐在亭子裡即使什麼都不做也別有一番滋味:腳下有翩翩起舞的魚群,對面是水榭延光閣,三三兩兩的茶客在裡面一孵就是大半天。
時光在這裡變得很慢,水乳交融,如魚得水——這是蘇州園林,這是蘇州人的生活,這就是蘇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auCqXEBnkjnB-0zWmJ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