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部編語文八年級上冊期中試題

2019-10-03   傳道授業者說

2019年秋部編語文八年級上冊期中試題

時間:120 分鐘 滿分:150分

一、積累與運用 (24分)

1.下列加點字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3分)

A.不遜(xùn) 緋紅(fěi) 繁衍(yǎn) 詰問(jié)

B.喝彩(hè) 鬈髮(juán) 蒙昧(mèi) 愚鈍(dùn)

C.酒肆(sì) 漣漪(lián) 盎然(àng) 熾熱(zhì)

D.吹噓(xū) 猝然(cù) 窒息(zhì) 踱步(duó)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3分)

A.霎時 荒謬 重巒疊幛 怒不可遏

B.汲取 惻隱 粗製爛造 巧妙絕倫

C.頹唐 告罄 駭人聽聞 碌碌終生

D.禁錮 執拗 暝思遐想 通宵達旦

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3分)

在白公館、渣滓洞,在英雄受難的地方,人們仿佛還可以看到許雲峰在老虎凳上的堅貞不屈;可以聽到陳然朗誦《我的自白》時的________;可以感受到江姐怒斥叛徒時的________。捧起《紅岩》,重讀那段滿含悲壯而又令人________的歷史,真是感慨萬千。紅岩烈士們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凝聚起一座________的豐碑,用他們的生命鑄就了不屈的紅岩精神。

A.氣勢磅礴 視死如歸 心潮澎湃 流芳百世

B.大義凜然 義正詞嚴 肅然起敬 永垂不朽

C.抑揚頓挫 鍥而不捨 肅然起敬 流芳百世

D.大義凜然 慷慨激昂 心潮澎湃 永垂不朽

4.下列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什麼地方我曾經看見這樣一棵蒼老的枸杞樹呢?是在某處的山裡嗎?是在另一個地方的花園裡嗎?

B.當一個十七、八歲的健美青年向你走來,他給你的印象是爽直、純潔、豪華、富麗。

C.英國當代詩人西格夫里·薩松寫過一行不朽的詩:「我的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薔薇。」可以說這行詩是象徵詩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譯家楊季康(筆名楊絳)先生,以105歲高齡於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幹校六記》《我們仨》等。

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3分 )

A.這條公路修好才幾個月,就到處坑坑窪窪,嚴重影響行車,實在是差強人意。

B.驕傲的人終會黯然失色,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會永遠鶴立雞群。

C.兩個小機器人跳舞時突然四腳朝天,卻仍在不停扭動,賣萌的模樣逗得圍觀者哈哈大笑。

D.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好的。它煞費苦心,創造了世界。

6.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3分)

A.本著「服務G20,奉獻 G20」作為目的,杭州市政府發出志願者徵集令,希望廣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態踴躍報名。

B.執法人員近日加大了對上市蔬菜抽樣檢測,以防止不合格產品出現在百姓的餐桌上,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C.史鐵生以親身經歷為基礎,描寫了他多年來在地壇公園觀察到的風景、世態以及對人生獨特而深刻的感悟。

D.一篇有關中國人在5000年前就釀製啤酒的論文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第一作者是位90後的杭州姑娘。

7.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我的母親》是作者對自己一段人生歷程的回顧,寫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時代如何在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情深關愛下成長的幾件事。

B.《藤野先生》以寫藤野先生為中心內容,通過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讚揚了藤野先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C.《列夫·托爾斯泰》一文前半部分極力描寫他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實際上是用來反襯他的眼睛,為下文寫他的眼睛張本。

D.居里夫人是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原籍波蘭,先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

8.下列語句與原文書寫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 )(3分)

A.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漂蕩,任意東西。

B.其間一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C.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D.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荇、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二、古詩文積累與閱讀(25分)

(一)古詩文名句默寫。 (10 分)

(1)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龜雖壽》 )

(2)亭亭山上松,_________ 。________ ,松枝一何勁!( 劉楨《贈從弟 ( 其二) 》)

(3)「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對王維詩歌的高度評價,請你默寫《使至塞上》一詩中被譽為「獨絕千古」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點從仰視角度描寫禽鳥的優美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酈道元的《三峽》一文中,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 ,__________。

(二)閱讀詩歌,完成習題(4分)

尋幽居不遇

莊 翱

滿庭花落迷行路,繞院泉聲寫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門深處鳥關關。

(1)這首詩寫出了朋友幽居之處的哪些特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最後兩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閱讀(11分)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月色入戶 戶 ______________(2)欣然起行 欣然______________

(3)念無與為樂者 念______________(4)水中藻、荇交橫 交橫______________

8.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4分)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文章以寥寥數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傳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境,語言凝練而又意味深長。

B.文章第句,交代了夜遊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敘述自然流暢。

C.文章第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與張懷民相知的喜悅。

D.作者描繪庭中景物極富特色:寫月突出其明,寫影突出其形,寫水突出其清。

三、現代文閱讀 (31分)

( 一)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10分)

人生需要「頂住」

「打一分賺一分,我們一起頂住!」「我們有那種不服輸的勁兒,不管怎麼著也得頂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棄,能頂住!」

中國女排在第三十一屆奧運會上贏得中國代表團「分量最重」的一塊金牌後,女排教練員和運動員在接受採訪時也送給我們一塊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頂住」。

賽場是最高強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較量。「頂住」,既是一種姿勢表象,也是一種內心觀念。「頂住」,不是無可奈何的被動選擇,更不是安於現狀的消極保守。對於人生而言,「頂住」,是一種態度,一種責任,是行穩致遠的「壓艙石」和「發動機」。

「頂住」是執著,堅持不懈。人與人之間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堅持。「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說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這種「不費功夫」的偶然,卻存在於「吾將上下而求索」「眾里尋他千百度」「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萬苦付出後的某種必然。世間事,除了歲月,沒有「不費功夫」就得來的好事。曹雪芹寫《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國學大師錢穆「雖居鄉僻,未嘗敢一日廢學」,一生著書立說達 1700萬言,還探索出一套獨特的治學方法和治學門徑。年復一年的「頂住」,最終才能積跬步以至千里。

_________________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前進路上,艱難困苦是「滅頂石」還是「墊腳石」,關鍵看能不能「頂住」。愛迪生說,失敗了一千次並不可怕,最起碼我知道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於是我就會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產雜交稻,屠呦呦提煉出青蒿素,說到底都是一個屢敗屢試、愈挫愈奮、不斷「頂住」的過程。成功路上,不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勤勉之苦,還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堅忍之苦。無數事實證明,面對困難時選擇「頂住」,一個個失敗、挫折,就會從「絆腳石」變為砌築人生進步的「墊腳石」。

「頂住」是定力,堅定不移。當年長征,儘管起初紅軍不知道戰略轉移何時才能結束,不知道最終去往哪裡,但大家堅信「只要跟黨走,跟著抗日救國的理想走,就會有前 途」,堅信「不論我們自己能否到達勝利的彼岸,我們的旗幟一定能到達」。正是因為對這一目標的堅定不移,才使「紅軍不怕遠征難」,把二萬五千里的艱辛遠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絢麗的紅飄帶。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凡事咬定一個目標,矢志不渝,必會凌絕頂而覽眾山。

「世界上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滿了太陽的光輝!希望是一種堅持,使靈魂深處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釋。」的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我們有轉型的難題,有升級的壓力,但只要我們選擇「頂住」,有鍥而不捨、馳而不息的勁頭,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態度,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執著,就一定能讓「關不住」的鳥兒,「羽毛都沾滿太陽的光輝」,始終飛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選自《人民日報》 2016 年 8 月 25 日,有改動 )

10.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果把下面的事例作為選文的事實論據,你認為放在哪一段合適?請簡述理由。 (2分)

馬克思說,他能創立剩餘價值學說,前後堅持 40 餘年時間進行《資本論》的研究撰寫,關鍵是「目標始終如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段畫線句主要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其作用。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據上下文內容,在文中第段的橫線上補寫一個概括性的句子作為這一段的論點。(2 分)

14.結合你的一次「頂住」的經歷,談談你對「頂住」的認識。(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0分)

天邊有一抹若隱若現的雲

官亦鳴

天邊,有一抹若隱若現的雲。

曾聽一位哲人說,天邊新出的一抹雲,是天堂新進的靈魂。抬頭看那天邊的雲,不,那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親。那若隱若現,飄忽不定的雲層中,清晰地變幻著一個胖胖的身影,依舊是那樣一如既往地來去匆匆,依舊是那樣地搖晃著身軀——那是歲月無情,給你留下的永恆。

母親是那個一年中最冷的清晨離我們而去的。遠處隱隱地響著零星的鞭炮聲,空氣中已是充滿了年的氣味了。而我們最最親愛的母親卻悄然閉上她那永遠是透著暖暖春意的雙眼,胖乎乎的臉上依舊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態可掬的神情。她是睡去了嗎?可四周悲愴的哀樂聲和透骨的慟哭聲卻莊重地提醒著我們,母親是真的離我們而去了。懵懂中,我怎麼也想不明白,母親怎就不等我們回來。她是知道她的子孫們是要回來陪她過年並慶賀她老人家八十七歲華誕的。母親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親手做一鍋紅燒肉燉白菜豆腐粉條,看著裡屋外間團團圍坐在整整三張大圓桌旁的她的兒女們及兒女們的兒女們,她怎麼就忍心去了呢?怎麼說走就走了,僅僅差十一天啊!

一位外國科學家曾做過實驗,人在離世的瞬間,體重減少 21克,這就是說,人的靈魂重 21 克。守著母親的靈柩,我覺得母親的靈魂絕不止21 克,應該是 21 千克,210 千克,不,是更多,更重。因為在我們的心中,分明感到無形的沉重。從裡到外的重,重得喘不過氣來。是啊,母親的雙肩所承受的重,是我們幾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著似睡非睡的母親的臉,忽然又覺得母親的靈魂是那樣的輕 ,她終於可以放下一切,扶搖直上九天,飄忽在天邊雲端……

母親是農家女,十六歲離娘親,為人妻,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半個多世紀的辛勞操作,如今她是功德圓滿,倉滿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會見她相生相伴了七十餘年的愛人——我們的父親。去把她一生的喜憂恨愛之情,十七年的別夫相思之意,美美地相傾相訴。看那雲層後面的影子,竟是大步連天,急不可待的了。是的,那雲層深處,有著另一個靈魂在等她,那是離我們而去十七年的父親。母親是輕鬆的,快樂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轎上路般的輕鬆,快樂。

英國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說:「靈魂可呈現為實體的,栩栩如生的,有時可投下一片陰影或是遮住一盞燈。」我相信,母親的靈魂是栩栩如生的。看那天邊的一抹若隱若現的雲,分明是半透明的,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陰影。

此時,我想,那天邊雲層里的母親的心裡,是喜悅的。那輕輕舞動著的身影,便是證明。因為她看見了子孫們個個鮮活如出水芙蓉,樓房前停放著私家小車,她可以告訴父親, 那輛老掉牙的自行車,再也不用了;看著我們個個衣著時尚,皮鞋鋥亮,天天像過大年一樣,她可以告訴父親,再也不用在臘月里的晚上,一個納底,一個做幫,縫洗漿補,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個個穿上新衣新鞋。此時的母親,肯定笑得比那時更暖,更輕鬆。

這樣想著,看著,突然發現天邊那一抹若隱若現的雲變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紅,並向大地投下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親是知道靈魂有時能遮住一盞燈的。此時的她,唯恐遮住了那一片暖暖的陽光。她知道她的子孫們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麼需要陽光,於是她匆匆地走了。

天邊,那一抹若隱若現的雲,幻化成一片玫瑰紅,暖暖地……

15.結合第段文字,解釋畫線句子中加點字的含義。 (4 分)

(1)我覺得母親的靈魂絕不止 21 克,應該是 21 千克, 210 千克,不,是更多,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然又覺得母親的靈魂是那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母親的平凡和偉大,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結合全文談談「天邊,有一抹若隱若現的雲」這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母親是天底下最偉大的人,結合全文內容,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續寫兩句話。 (2分)

母親是幸福家庭的支柱,操勞一生,最後化為一抹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1分)

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

季羨林

老舍先生是我畢生最喜愛的作家之一,我對他懷有崇高的敬意。

但是,我認識老舍先生卻完全出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三十年代初,我離開了高中,到清華大學來念書。當時老舍先生正在濟南齊魯大學教書。濟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長之是濟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個小學、中學、大學「三連貫」的同學。有一年暑假,他告訴我,他要在家裡請老舍先生吃飯,要我作陪。在舊社會,大學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們與大學生之間宛然是兩個階級。要我陪大學教授吃飯,我真有點受寵若驚。及至見到老舍先生,他卻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種大學教授。他談吐自然,藹然可親,一點架子也沒有,特別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鏗鏘有致,聽他說話,簡直就像是聽音樂,是一種享受。從那以後,我們就算是認識了。

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楚我們重逢時的情景。但是我卻清晰地記得五十年代初期召開的一次漢語規範化會議時的情景。當時語言學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藝界的名人,都被邀請參加,其中有侯寶林、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葉聖陶先生、羅常培先生、呂叔湘先生、黎錦熙先生等等都參加了。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語言學界的第一次盛會。當時還沒有達到會議成災的程度,因此大家的興致都很高,會上的氣氛也十分親切融洽。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議,要請大家吃一頓地道的北京飯。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講的地道的北京飯一定會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應。老舍先生對北京人民之熟悉,是眾所周知的。有人戲稱他為「北京土地」。結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個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車夫、舊警察等舊社會的「下等人」,開懷暢飲,親密無間,宛如親朋舊友,誰也感覺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學士。能做到這一步的,並世作家中沒有第二人。這樣一位老北京想請大家吃北京飯,大家的興致哪能不高漲呢?商議的結果是到西四砂鍋居去吃白煮肉,當然是老舍先生做東。他同飯館的經理一直到小夥計都是好朋友,因此飯菜極佳,服務周到。大家盡興地飽餐一頓。雖然是一頓簡單的飯,然而卻令人畢生難忘。當時參加宴會今天還健在的葉老、呂先生大概還都記得這一頓飯吧。

還有一件小事,也必須在這裡提一提。忘記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還住在城裡翠花胡同沒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東安市場北門對門的一家著名的理髮館裡去理髮。猛然瞥見老舍先生也在那裡,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團肥皂泡沫,正讓理髮師刮臉。這不是談話的好時機,只寒暄了幾句,就什麼也不說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時,從鏡子裡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別,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門去。我理完髮要付錢時,理髮師說,老舍先生已經替我付過了。這樣芝麻綠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見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難道也不足以見他這種細心體貼人的心情嗎?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著我來細加評論,我也沒有那個能力。我現在寫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見大,於瑣細中見精神,於平凡中見偉大,豹窺一斑,鼎嘗一臠,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個人格的一個縮影嗎?

10.本文記敘了作者與老舍先生交往的哪幾件事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第段「有人戲稱他為『北京土地』」,這一對老舍先生的稱呼為什麼說取得好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關於老舍先生的大事有很多,作者為什麼全寫了些「芝麻綠豆的小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通過閱讀本文,你認為老舍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閱讀與語言綜合運用(10分)

1.名著閱讀。(3 分)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___________ 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筆優美、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 10 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 進行實地採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共產黨和紅軍以及許多共產黨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兩位革命領袖是他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周末的家庭聚會上,滿眼都是低頭玩手機的家人,你不由得想起了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和你坐在一起,而你卻在玩手機。」你如何勸說他們?(限70字以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要求,將下面的對話補充完整。(5 分)

順順同學有一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科學家隨筆」。他向你介紹說:「這套書可有意思了,單是書名就很特別。你看,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的集子叫《凝動的音樂》。建築雖然固定不動,卻有韻律之美。」

你接過其他三本看了看封面,跟著說:「 (1) ___________ 。」 順順又說:「文學家里我最喜歡魯迅先生了,我想從語文課本中選幾篇他的文章彙編成集,你覺得取什麼名字好?」

你說:「集子就叫《___________ (2)》吧,因為(2)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順順信服地點點頭。

(1)從下面三本書中任選一本,仿照順順的說法,表達你對書名的看法。(2 分)

書名:《穿過地平線》 作者:地質學家李四光

書名:《看風雲舒捲》 作者:氣象學家竺可楨

書名:《彼此的抵達》 作者:橋樑學家茅以升

(2)在橫線上填寫自擬的集子名稱,並說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寫作 (60 分)

19.題目:以《這,讓我感動》為題寫一篇 600 字以上的記敘文。

要求:

文體規範。記敘文中心明確,內容充實;

正文中如需出現人名、地名、校名,請用××或虛擬名稱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