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時評 | 本資民用 切莫為殃

2019-09-27   清風肇慶

明代清官于謙《入京》詩云:「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這首詩影響深遠,成語「兩袖清風」即源於此。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詩中前兩句重視不夠。絹帕、麻菇、線香這些土特產本為民生民用,卻因為貪官的大肆搜刮,反而給人民帶來災殃,其實是很有警示意義的。

擁有土特產尤其是名貴特產,本是地方之福,而特產一旦成為地方官賄賂權貴的「敲門磚」「見面禮」,成為大小官員爭相搜刮的物品,就可能「是禍不是福」了。對此,清人汪輝祖在《學治臆說》中有言,「地產土……因取給之便,奉上官、贈僚友,後遂沿為故事,甚至市以官價,重累部民,毒流無既」。意思是說,地方的土特產,因為取用方便,偶然拿來孝敬上司、饋贈同僚,以致沿襲為例成為趨之若鶩的風氣,甚至公款購買,就會加重百姓的負擔,由此產生的副作用沒完沒了。因此,「斷不可輕用饋遺,貽後人之害」。

如何對待土特產,可以檢驗為官者的廉潔度。這方面,歷代清官克己自律,留下不少佳話。僅在明代,就有況鍾「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棉。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淚注如泉」,劉戩「咫尺天威誓肅將,寸心端不愧蒼蒼。歸裝若有關南物,一任關神降百殃」,吳訥「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並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等。這幾首拒禮詩中的「一寸棉」「關南物」「土物」等,都屬土特產。

雖說土特產中有個「土」字,但並非都是不起眼、不值錢的東西,有些特產因「物以稀為貴」等因素成為名貴特產,具有稀缺性、高價值、可消費、可變現等特點,也隨之成為一些人走後門、拉關係、送禮、行賄的「媒介」。據《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出任嶺南端州知府,當地所產端硯有名重天下,在當時與黃金、玉石價格相當。因此,歷任端州地方官就以端硯結交權貴、討好上司。而包拯在三年多時間的任期內,「不持一硯歸」。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貪官對名貴特產、古玩珍寶等極盡搜刮之能事。如唐代中期宰相元載專權跋扈、專營私產,其被抄家時,家裡居然有胡椒800石之多。儘管胡椒現在來看很平常,但在當時卻是西域才有的土特產,其價格堪比黃金。

「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一段時間以來,有的黨員幹部打著「地方特產」幌子,利用高檔煙酒、珍稀藥材、名貴木材、珍寶玉石、名瓷名畫等名貴特產類資源謀取私利,不僅令土特產異化變味,也讓自己腐化變質。正如一名高級幹部在懺悔書中所言,「收受別人的陶瓷瓷瓶,被碰得頭破血流;收受別人的陶瓷瓷碗,被砸得遍體鱗傷;收受別人的書畫字畫,將政治生命化為灰燼;收受別人的錢財和貴重物品,使自己跌入了經濟犯罪的萬丈深淵。」

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當謹記「本資民用、切莫為殃」,任何打著「地方特產」幌子謀取私利的行為,無論方式多麼含蓄,手段多麼隱蔽,都掩蓋不了其違紀違法的本質。要讓土特產尤其是名貴特產回歸本來面目,使其真正成為造福一方的「名片」。(寒山石)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