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的長城遺蹟,看看哪些在赤峰

2019-12-23     視覺赤峰

中國歷史上,北方時局最為多變複雜。戰火紛飛,群雄逐鹿,不斷上演著攻防、征伐與廝殺。為抵禦侵略,從西周開始,我國開始了長達23個世紀的長城修築。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

赤峰,這個兵家必爭之地,處於連接中原和塞外的關鍵地帶,在歷史上歷經了無數個政權的更迭,受到了難以計數的戰火洗禮。攻防之間,歷朝歷代留下了一條條蜿蜒曲折、漫漫無際的城牆。

目前,已經在赤峰地區發現的就有燕、秦、漢、金等朝代修築的長城。南起黑里河,北達西拉木倫河,東西貫穿,時而屹立於陡峭山巔,時而蜿蜒在草原大漠。儘管許多長城很難再看出當年金戈鐵馬的豪氣,卻也綿延不絕,蔚為壯觀。

燕北長城

燕北長城在赤峰市由東向西主要分布於敖漢旗、元寶山區和喀喇沁旗境內,大體沿燕山山系北麓的努魯兒虎山和七老圖山分布,總長度為132.3千米,沿線保存烽燧40座、障城14座。

燕昭王在位期間(前311年~前279年),國力達到了極盛時期,大將秦開北逐東胡,東胡退卻千餘里。公元前290年前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相對於燕國此前沿易水北岸修築的抵禦齊、趙進犯的燕南長城,北部「拒胡」的長城一般被稱作燕北長城。

燕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便於攻戰;列亭台,候望所居,利於瞭望;設障塞,山中扼關,便於據守;築城堡,控扼全線,利於駐屯,調遣戍卒。燕北長城開創了我國修建長城的營造格局,為我國後來長城的修築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秦漢長城

秦漢長城遺蹟由通遼市進入赤峰市境內,經敖漢旗、松山區。和燕北長城相比,秦漢長城向北推移了10-50千米不等,全長135.3千米。

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在今遼西地區,秦始皇在燕、趙長城的北部新修築了長城。這些新修築的長城,為西漢所繼續沿用。

秦漢長城在牆體構築方面,以夯土牆為主,石砌牆體只在敖漢旗、松山區境內有少量發現,沿線保存烽燧3座,障城7座。由於損毀嚴重,已很難歸納出其中的分布規律。

東漢長城

東漢長城分布於赤峰市喀喇沁旗和寧城縣境內,全部烽燧連線長度190餘千米,東接遼寧,西入河北。大體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現存烽火台遺蹟47座,障城5座,與長城相關的古城址2座,即七家古城和黑城古城。

東漢初年,匈奴勢衰,烏桓內侵,東漢王朝招降部分烏桓部族為其守邊。據《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記載:「烏桓或願留宿衛,於是封其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內,布於緣邊諸郡,令招徠種人,給其衣食,遂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東漢王朝利用烏桓部族守邊,防禦匈奴、鮮卑,鑒於烏桓的流動性較強,不再修築長城牆體,而主要是用烽燧線進行瞭望報警。

金界壕

金界壕從通遼境內進入赤峰市東北部,經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至林西縣凌家營子分為兩支,一支沿巴爾汰河北岸西行,經克什克騰旗貢格爾草原和渾善達克沙地延伸至錫林郭勒盟境內;另一支西南行,經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松山區進入河北境內。

分布於赤峰境內的金界壕全長578.5千米,沿線保存的馬面2079個,堡104座,關1座,刻石1處。

金界壕又稱金長城,俗稱成吉思汗邊牆,金章宗明昌、承安年間(公元1190-1200年)修建,是金代為抵禦蒙古騎兵南下而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金界壕共有三條,即嶺北線、漠南線和界壕主線。赤峰境內的金界壕就是界壕主線的一部分。金界壕絕大多數為土築,由壕、牆體和附屬邊堡組成,牆體外側往往附設馬面,採用分段方法構築。

今日的長城,早已破碎殘存,但是在那烽火連天、逐鹿沙場的年代,古長城承擔著抵禦侵略、護衛平安的使命,是維護國家安寧的重要屏障。一路風霜雨雪、一路不屈不撓,功勳卓著,萬古不朽。

編輯:杲凡力

來源:視覺赤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uiKN28BMH2_cNUgO-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