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作者 美圖君
按照普通人的想法,地球上所有存在過的生物都會留下痕跡對吧?即使是水母這樣沒有骨骼的生物,也留下了化石不是嗎?
美國猶他州發現的來自寒武紀,歷史超過5億年的水母化石。
@DOI:10.1371/journal.pone.0001121
可是,世界上卻有這樣一種生物,它死後屍骨無存,別說化石了,就是屍體都無跡可尋。只有在它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才能確認它們的存在。
它們,就是等輻骨蟲(Acantharea)。
海克爾繪製的等輻骨蟲等放射蟲
等輻骨蟲是一類放射蟲,是一種海洋單細胞原生動物。
等輻骨蟲 Acantharea 的名字是德國博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在1887年取的。
我們之前介紹過,沒有海克爾,達爾文恐怕不會那麼容易出名(點我查看)。這位靈魂畫手和生物學家的作品至今還在許多大學生的教科書上印著。
海克爾在英國艦隊挑戰者號科考活動(HMS Challenger)期間撰寫了關於等輻骨蟲的大量研究。現如今我們對等輻骨蟲的了解,大多數是來源於海克爾的這份報道。
海克爾繪製的等輻骨蟲等放射蟲
因為等輻骨蟲這種生物有個很奇怪的特點——它們在死後幾小時內就會屍骨無存,不會留下任何化石或骨骸。
這是因為,等輻骨蟲的骨骼是硫酸鍶(Sr2SO4)組成的。它們是已知的唯一能夠利用硫酸鍶的海洋生物。
等輻骨蟲
@renkan database
不過,硫酸鍶無法形成化石,因為死後幾小時內,等輻骨蟲的硫酸鍶骨骼就會完全溶解,一絲痕跡也不會留下。
所以為什麼等輻骨蟲要利用這種容易溶解的化合物呢?
科學家們推測,等輻骨蟲可能就是喜歡硫酸鍶的易溶解性,以及鍶這個元素的性質。
等輻骨蟲一般居住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海洋透光帶(陽光能照得到的海水,大概是表面到海平面以下200米的深度)里。如果海水比較平靜,它們會聚集在離海面幾米深的地方,如果有風或者下雨,它們就會下沉。
海克爾繪製的等輻骨蟲Aconthaspis hastata
那麼,等輻骨蟲應該具有某種控制自身浮力的方式,使自己保持在所需的水深里。
這或許就是等輻骨蟲利用鍶的一個原因。鍶比鈣的密度更高。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鍶鹽的高溶解度對它們來說反而是好事,因為鍶鹽的不斷溶解有利於調整浮力。
也是由於等輻骨蟲死後屍骨無存的命運,對它們的研究非常困難,科學家們無法直接測量它們出現在地球上的歷史。
但其他放射蟲就不一樣了,它們死後,骨骸會大量沉積在海底。因此,其他放射蟲對於地球歷史的研究非常有價值。在國際海洋鑽探計劃(DSDP)和國際深海鑽探計劃(ODP)等國際科考項目中,放射蟲都是主角。
我們再來看看等輻骨蟲的鋒芒畢露的外貌。
等輻骨蟲 Astrolithium sp.
@David Patterson, Linda Amaral Zettler, Mike Peglar and Tom Nerad
它們的細胞由三個部分構成:細胞核(裡面常常有好幾個細胞核),內質(endoplasm),和外質(ectoplasm)。
內質常常是紅色,褐色,或黑色的。內質里除了線粒體和其他細胞器以外,裡面有時會有共生的藻類——蟲黃藻(zooxanthellae)。
與珊瑚蟲共生的蟲黃藻(白色箭頭)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大約一半的等輻骨蟲有共生蟲黃藻。蟲黃藻為等輻骨蟲提供了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和糖分,而等輻骨蟲為共生藻提供氮和磷。蟲黃藻的繁殖可能受到等輻骨蟲的控制。
也就是說,蟲黃藻可以被看作是等輻骨蟲圈養的奶牛。
等輻骨蟲的外質有許多包裹著正在消化的食物的液泡。和其他放射蟲一樣,等輻骨蟲用細胞膜上的偽足獵捕食物。抓到的食物被製作成液泡,然後進行消化。
再來看看等輻骨蟲身體向外輻射的骨針。等輻骨蟲的直徑大概是0.05-5毫米,有10或20根骨針。
等輻骨蟲
@renkan database
它們的骨針從中心向外輻射。而這些骨針的排列方式由繆勒定律(Müllerian law)決定——如果把細胞看成地球,那麼每條經線上要麼有2根「熱帶地區」的骨針,要麼有1根「赤道」骨針+2根「兩極」骨針。
骨針的繆勒定律
@ Demetrio Boltovskoy .
上次我們介紹過的海中寶石硅藻在繁殖的時候,就會把孩子越生越小(點我查看)。所以,長成這樣刺蝟狀的等輻骨蟲要如何繁殖呢?
實際上我們對等輻骨蟲的繁殖也知之甚少,科學家們無法在實驗室里觀察這種來去無常的生物的繁殖。不過沒有證據顯示等輻骨蟲進行無性繁殖。
存在過,卻無人知曉,這像極了「一棵樹倒下卻無人聽見,它有沒有發出聲音」的哲學公案。不知道在這個地球上,曾經有多少這樣的生物存在,卻不為人知呢?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轉載請聯繫 kids@huanqiukexue.com
無標註圖片來源網絡。
動圖來源和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prcQ3pQg3dgD9g8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