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尋訪戴廟鎮蘆里村

2021-04-28     東平縣廣播電視台

原標題: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尋訪戴廟鎮蘆里村

在東平湖以西,黃河東岸,大運河古道正北,有一個抗日戰爭時期的「紅色堡壘村」——戴廟鎮蘆里村。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孫、李兩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傳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在村南設立護衛營,後在皇營地上開辦了鐵匠鋪,有18盤紅爐,「爐里」由此得名,後改名為「蘆里」。

早在抗日戰爭初期,該村就建立了黨組織,共有孫明吉、孫明和、孫明深、孫緒瑞、孫長領、李廷義、劉丙申7名新中國成立前的老黨員。該村湧現出許多積極分子,留下了一樁樁生動感人的紅色故事。

東征路上遇險記

蘆里村村民一直有追求光明、追求真理、愛國擁軍的優良傳統。最早參軍的孫長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成長為一名八路軍團職幹部。據知情人回憶,部隊駐防于山西某地。

因蘆里村經常鬧水災,生活艱難,1937年10月,孫長安同族侄子孫明吉、孫明和兄弟聽說後,辭別母親,一起越過黃河來到了山西投靠孫長安,繼而參加了八路軍。後來,排行老二的哥哥孫明吉(族譜名為孫明記)當上一名炊事員;排行老三的弟弟孫明和則當上了所在部隊首長梁興初(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曾任原成都軍區司令員)的通信兵。

孫明和生前經常一臉自豪地對孫輩們講起在山西部隊當兵的經歷。「剛到部隊時,我和哥哥被分配裝子彈袋。」當時,八路軍物資奇缺,子彈袋沒有足夠的子彈填充,他們就把高粱穰(高粱秸稈最上面部分)削成子彈狀,塞到子彈袋的小孔里。這時,遠看子彈袋鼓鼓囊囊,不知內情的人還以為裡面是真子彈呢!

1938年11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及其所屬六八六團(代號東進支隊)開赴山東,孫明吉、孫明和隨同部隊踏上了東征之路。到了山西與河南交界的一座山上時,兄弟二人所在的連隊突然與一股日軍發生遭遇戰。敵人飛機在頭上盤旋,我軍遭受敵人圍困,只好藏在一個山洞裡。連隊領導命令孫明吉出去搬救兵。當時,孫明和只有十四五歲,目標小,身體靈活,也要求一同前往。兄弟二人剛跑出去不久,日本鬼子的飛機朝著那個山洞俯衝下來,投下的炸彈在洞口爆炸,洞內的八路軍戰士全部犧牲。望著炸坍的山洞,他們不禁淚水漣漣。

1939年初,經過長途跋涉,孫明吉、孫明和隨大部隊通過今梁山縣大路口以北黃河渡口(即河南省台前縣孫口將軍渡),回到家鄉蘆里村。孫明吉與親人短暫團聚後,繼續隨部隊東征。孫明和因熟悉當地情況,被領導留下來從事地方工作。孫明和曾任區委委員。因遇上蝗災,他曾組織帶領群眾逮螞蚱,被群眾們親切地稱為「螞蚱委員」。

一種記憶,歷經血與火的洗禮而永恆。東征路上的這段驚險經歷,兄弟倆刻骨銘心。後來,不論是人在何處,他們經常以此教育後人,一定要珍惜來之不易的革命勝利成果。

蒲籃底下大變活人

蒲籃亦作「蒲藍」,是一種用竹篾、柳條等編制的扁圓形盛器,在我縣農村很常見;可這種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對孫明和家人來說堪稱「救命恩人」「生死之交」。

1941年冬,一部分日偽軍進駐離蘆里村北2500米左右的郭樓村,準備修築據點;加上當時蘆里村東南1500米左右的戴廟村也有一個日偽軍據點,照此下去,勢必對蘆里這個抗日堡壘村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切斷八路軍過黃河的交通要道。

絕不讓他們得逞。八路軍某部果斷決定拔掉這顆釘子,於是發起了郭樓戰鬥,指揮部就設在蘆里村。

郭樓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有8名八路軍戰士被圍困在一座沒有房頂的老房子內。他們抱著寧死不當俘虜的決心,放火點著了屋內的玉米秸和茄子、辣椒棵,升起的濃煙反而蒙蔽了鬼子,八路軍戰士全部得以生還。

據回憶,郭樓戰鬥一打響,蘆里村村民就主動擔負起運送傷員、打掃戰場的任務。留在地方工作的孫明和一馬當先、不顧疲勞,與鄉親們一道先後從槍林彈雨中背回村裡15名傷員及15支槍。

郭樓戰鬥結束後,戴廟據點(現戴廟小學後面二層紅樓)的日偽軍遵上司命令,叫囂著:「一定要抓住領頭的孫明和,殺雞給猴看,以儆效尤。」於是,他們集結起來圍剿蘆里村。

剛進村,日偽軍就抓住了一位村民,惡狠狠地讓他領著尋找孫明和。巧合的是,那個村民是孫明和的大哥孫明著。一奶同胞,情同手足,豈能讓自己的弟弟落入敵手?於是,他靈機一動,把他們領到村北共產黨員李廷義家。他心裡清楚,李廷義一家全部躲到外面避難去了。日偽軍一看大門緊鎖,惱羞成怒,放了一把火,揚長而去。

沒有抓住孫明和,日偽軍不肯罷休,再次積蓄力量,第二次圍剿蘆里村。這時,正好孫明和在村內的街上行走。看到日偽軍急匆匆的樣子,他無處可藏,立即往家跑去。孫明和的母親孫王氏正和婆婆、妯娌磨面。她看到兒子往家跑來,就知道咋回事了。她拽過一個蒲籃,倒扣下來,讓兒子趴在下面。上面再放上一個蒲籃,讓婆婆、妯娌安定下情緒,開始蒙蔽敵人。

孫王氏娘家姓王,銀山鎮西釣台村人。在婆家,她經常接待東平、壽張的軍地幹部,她和婆婆、妯娌都積累了對付敵人的豐富經驗和過硬的心理素質。

日偽軍進了院子後,到處找人。只見3位婦女,一位在磨道里「嘚嘚」地攆著毛驢磨糧食;一位坐在板凳上,雙手用細籮在上面的那個蒲籃里來回篩面;一位在院子裡用簸箕一上一下簸著糧食。日偽軍東瞧瞧、西瞅瞅,沒有找到人,再上下打量,她們毫無慌張之意,失望地向其他地方搜查去了。望著敵人遠去的背影,防止敵人殺回馬槍,孫王氏趕緊掀開了蒲籃,迅速讓孫明和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往事難忘,睹物思舊。時隔數十年,孫明和的家人每每看到在外人眼裡普普通通的蒲籃,一種特有的親切感、感恩感油然而生、情不自禁。

寧死不屈的於清振

於清振,聲若洪鐘,眼如銅鈴,身強力壯,脾氣倔強,有一股百折不彎、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抗戰時期,因工作積極,他被選為蘆里村的抗日村長。

郭樓戰鬥結束、八路軍撤走前,將15支槍、20擔糧食(約合1000千克)隱藏於蘆里村。保護好這些重要軍用物資,成了蘆里村的首要任務。

據62歲的村民孫鋼奎說:「父親孫明深(族譜名孫明琛)是一位共產黨員。衝著黨組織的信任,我家成為埋藏軍糧的地方。全家人一直守口如瓶,直到安全轉移。」

戴廟據點的日偽軍一直視蘆里村為眼中釘、肉中刺,兩次進村尋找槍枝下落,均無所獲,惹得頂頭上司惱羞成怒。於是,他們不甘死心,開始第三次圍剿蘆里村。他們以為抓住孫明和,就會知道這些物資的下落。他們一進村,就朝著孫明和而來,孫明和聞訊後再次跑出村去。這次,他們絞盡腦汁抓住了於清振,進行嚴刑拷打、問個究竟。

他們將於清振五花大綁,拽到村東的河邊,將他吊在一棵歪脖子棗樹上。日偽軍頭目找來好幾個盛水的木筲,打一鞭子,潑一桶水,嘴裡還不間斷地怒吼:「你到底說不說?」

於清振是條硬漢子,生就不是好脾氣,日偽軍頭目打一鞭子,他就罵一句,就是不說藏槍的事。他越破口大罵,日偽軍頭目打得越狠,不一會,他被打得皮開肉綻、鮮血外流。

這時,一位性格老實、怯懦的村民,看到於清振被打得慘不忍睹,就好心地勸他,「你說村裡有幾支槍不就完了,幾支槍也成不了大事。」他的本意是讓於清振不全說出來,先用幾支槍應付敵人再說。

於清振怒目圓睜,不滿地對這位村民說:「你知道個麼?村裡連根秫秸都沒有!」那個村民的好意變成了壞事。實際上,槍枝藏於一戶可靠村民的房頂上偽裝豎立的高粱秸內。

日偽軍們一聽暴跳如雷,大聲吼道:「原來你村裡有槍啊!」他們都圍上去對於清振進行了更為猛烈地毒打。打了好長時間,於清振昏死過去。一位村民見勢不妙,就說:「人都死了,就別打了,要不都到我家喝酒去吧!」日偽軍們也不知於清振是死是活,撤回了戴廟據點。

據村裡老人講,幾位村民找了輛牛車,把於清振從棗樹上卸下來,準備拉到于氏墓地里掩埋。半路上,誰知於清振竟然清醒過來。當得知日偽軍已走遠,他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事後,孫明和的家人經常去探望於清振。於清振總是樂呵呵地說:「我這人沒壞良心吧!當初嘴角一歪,不把你老孫家給毀了!」

一封來自異國的家書

孫明吉、孫明和兄弟倆回到家鄉後,其中孫明吉隨部隊身經百戰,與家裡的聯繫近乎中斷。他生死未卜,母親孫王氏無從得知,心裡一直牽掛著他。

孫王氏的3個兒子中,有兩個兒子參加革命,還是共產黨員。她家冒著殺頭的危險隱藏楊明堂(後在河南省鄭州市工作)、郭忠振(後在江西省南昌市工作)、李超等軍地幹部在這裡從事革命工作,成為周邊有名的擁軍模範。每次召開軍民群眾大會,總會找4個壯勞力,讓她端坐在一張八仙桌子上,敲鑼打鼓抬著到現場,她不到不開會。每次開會前,這裡總要唱大戲。當穿著華麗戲裝,活潑俊俏的花旦出場時,孫王氏總會脫口而出:「這閨女怪俊哩,要是給俺二兒當媳婦怪好!」她口中的二兒就是孫明吉,可見她對兒子的思念之情。

1945年下半年,孫明吉隨大部隊挺進東北。錦州戰役時,他所在的第四野戰軍,參加了極其慘烈的塔山阻擊戰。當時,他負責後勤保障。

有一次,孫明吉用扁擔挑著兩筐熱氣騰騰的饅頭送到陣地時,一個營的兵力全部犧牲在戰場上。他只好收拾起散落在地的通訊器材及有關文件,送到指揮部。後來,該營恢復建制,他由一名炊事員提升為營長。

新中國成立後,孫王氏幾經打聽,才弄清他的準確地址,找人寫信催他快回家完成婚姻大事。不曾想,他又跟隨部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這封信幾經輾轉,才到了他的手裡。

收到母親的來信後,他異常興奮,但忠孝不能兩全,在戰火紛飛的間隙,他給母親寫了一封回信,信中這樣說道:「母親來信已收到,我離家幾年,也十分想念母親。韓戰還未結束,祖國的安全還得不到完全的保證,我們還需要戰鬥一段時間。等戰鬥結束後,在得到黨組織允許的情況下,一定回家看望母親……」

深明大義的孫王氏,以後再也沒有提要求他回家的事。後來,孫明吉轉業到原黑龍江省鐵力林業局工作,現已去世多年。

文/方雷 劉德民

鐵血軍魂

榮耀致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h3SFnkBrsvY2_Uux6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