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本科專業發展的挑戰與走向

2024-08-15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動態調整與專業培養目標的持續改進,正在成為推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對高校本科專業發展本質和規律的研究,有助於明晰經濟社會創新與挑戰背後的時代脈搏,也是深入探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路徑的重要切入點。

關鍵詞:本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高等教育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信息化學習場域中大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機制與生態系統構建研究」(批准號:21YJC880044)的階段性成果。

專業作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與基礎平台,既決定著教育資源的配置、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也影響著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隨著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公布,增設的24種新專業再次將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動態調整置於公眾視野之中。這些專業調整不僅預示著2024年相關高校本科招生的新趨勢,更體現出高等教育領域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積極響應,以及對未來產業發展的前瞻性布局。

精準聚焦高校本科專業發展的時代邏輯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動態調整,是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年度常規工作,更是不斷強化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與貢獻、精準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和緊缺人才的關鍵舉措。聚焦高校本科專業發展的時代邏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緊密對接國家戰略與區域需求。一直以來,立足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都是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一個重要目標。從新增專業的設計與布局來看,「數字」「智能」「技術」成為新增專業中的關鍵詞,這響應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客觀要求,強調高等教育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作用,標誌著高校本科專業設置正從傳統的學科框架中走出,向服務國家戰略的新興產業靠攏,旨在培養能夠引領未來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高素質人才。例如,「電子信息材料」「智能視覺工程」「智能海洋裝備」等專業的設置,更是聚焦於科學前沿探索與關鍵技術突破,是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理念的重要體現。而「足球運動」「體育康養」「健康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則是聚焦於健康中國戰略,積極響應體育強國建設部署,彰顯了教育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的使命與擔當。除此之外,在專業點的布局與調整方面,引導地方高校增設區域重點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彰顯了高等教育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價值。專業設置這種布局策略不僅強化了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的良性互動,還能有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為構建區域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可以說,這些專業設置與調整的背後,是對國家長期發展規劃的精準把握與深度融入,體現了教育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同頻共振。

強調學科交叉融合與創新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全球各國陸續進入知識型社會,高等教育在現實問題的解決、純粹知識與真理的追求、國家和民族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等方面所肩負的責任越來越大。在這一背景下,高等學校不僅要實現科學研究的跨學科化,其人才培養也應該不斷打破傳統學科專業的壁壘,形成跨學科模式。對此,在專業調整過程中,跨學科專業的增設成為一大亮點並具有重大意義,如基於信息技術、智能建造、網絡新媒體等與傳統專業領域融合所形成的「健康科學與技術」「交叉工程」「智能視覺工程」等新專業,不僅深化了「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建設引領作用,同時體現了高等教育對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視,以及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探索。以跨學科專業設置為切入點,促進學科之間、知識之間深層次、多元化的交叉與融合,既能有效疏解和應對當前知識型社會對知識範圍與類型不斷擴展帶來的巨大變化,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知識視野和更為複雜的問題解決平台,進而培養其在多領域協同創新的能力。

滿足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內在需要。高等教育作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引擎,其核心任務在於構建與社會產業、經濟發展結構相匹配,與科技創新發展體系相適應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就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發表重要講話,為高校專業調整與建設指明了方向。在這一背景下,高校專業調整需精準對接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多元化的就業市場,助力畢業生的專業技能與市場需求度吻合,不斷拉近教育與就業之間的距離。如「農林智能裝備工程」「材料智能技術」「智能視覺工程」等專業的增設,旨在培養能夠引領科技前沿、支撐產業升級的高素質人才,滿足數字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需求。同時,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轉型至關重要,需從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轉向能力培養模式,強調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實習實訓、項目驅動等教學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為他們步入職場打下堅實基礎。另外,相關專業需要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開展「產學研一體化」的教育模式,及時調整課程內容,確保教育內容與行業需求的同步更新,從而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深刻認識高校本科專業發展的挑戰

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使得高校本科專業發展處於歷史的轉折點上。要想在堅守教育本質的基礎上實現高等教育專業發展的與時俱進,在精準把握其時代需求的同時,也需要深刻認識高校專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源於教育外部環境的變化,更與教育長期性引起的結構性矛盾與功能失衡相關。

市場需求精準匹配:破解供需錯配困局。儘管新增專業緊跟產業發展趨勢,但如何確保專業設置與未來市場需求精準對接,避免短期內的「熱門」專業因供給過剩而導致就業困境,是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一方面,部分高校過度依賴市場信號,盲目追逐「熱門」專業,忽視對行業動態和就業趨勢深度洞察與長遠規劃,導致某些專業人才供給過剩。另一方面,新興行業和交叉學科領域的人才需求旺盛,卻因專業設置滯後而難以得到充分滿足。如何在專業設置上做到前瞻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難題。這要求教育決策者和高校管理層運用長遠眼光,持續跟蹤行業動態、靈活調整專業設置,以保持教育與就業市場的動態平衡。

專業選擇理性引導:避免就業競爭內卷化。學生專業選擇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其未來職業道路的寬廣與多樣程度。然而,面對紛繁複雜的專業選項,學生往往容易受到市場趨勢、家庭期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忽視個人興趣與潛能的匹配。這種現象不僅加劇了就業競爭的內卷化風險,也影響了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如何引導學生理性選擇專業,平衡個人興趣與社會需求,成為高校在專業指導上的重要課題。專業選擇的理性引導不僅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指導,幫助學生基於自我認知和個人長遠發展作出理性選擇,同時,需要通過健全的專業評價體系,基於學生的專業選擇倒逼專業設置的適切性。

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破局專業設置質量瓶頸。高校專業設置的質量直接受制於教育資源的配置水平。高校新增專業的快速擴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效益,緩解了社會對高級專門人才的迫切需求,但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困難與問題。例如,如若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未能充分考慮師資力量、教學設備、課程體系等教學資源的支撐能力,就容易使專業建設流於表面,無法達到預期的人才培養效果。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優化專業布局,確保每個專業都能獲得充足的支持,是高校面臨的一大挑戰。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既需要對新增專業在師資培訓、資源投入、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創新,也需要探索師資共享平台,構建開放式課程體系,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推動專業設置質量的整體提升。

專業內容深度整合:直面復合創新人才培養挑戰。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知識更新速度顯著加快,教育內容不僅要跟上科技進步的步伐,還需要不斷打破傳統學科界限,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構建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如何在保持教育內容前沿性的同時,在專業設置中融入跨學科元素,實現與傳統基礎知識的深度融合,構建既有深度又具廣度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跨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高校在專業內容設計上需要深思的問題。教育內容的更新不僅僅是追加新知識,更需要對傳統課程進行重新審視和優化,使之與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相匹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準確把握高校本科專業發展的未來走向

我國高等教育本科專業設置的政策走向與專業培養目標的變革,展現了教育體系對國家發展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緊密跟隨與主動適應,體現了對創新與實踐型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深切關懷。然而,這一進程中仍存在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匹配、教育資源配置、學生專業選擇及專業內容整合等方面關係的適切性問題。對此,我們不能將目光僅僅停留在專業的劃分、專業設置模式、專業的布局與管理等專業外部層面,還應該在此基礎上更加注重能夠發揮專業人才培養功能的課程內容選擇、課程資源整合、課程結構設計等專業內涵的建設,即從「淡化專業、強化課程」的視角,來把握高校本科專業發展的未來走向。

課程內容的改革與優化:激發專業服務社會的能力。高等學校按學科、專業進行人才培養是為了讓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與能力結構,社會市場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也是根據其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結構決定的,學生的發展更是基於各種知識與能力結構外化的表現。而各個專業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構,正是通過對相應課程組合的學習予以形成和獲得的。因此,高校應將課程改革視為專業發展的生命線,通過持續的知識更新與內容疊代,確保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緊密接軌。這意味著課程設計需緊跟科技前沿與行業動態,及時納入新興領域與交叉學科的知識,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通過課程的創新與優化,高校能夠有效提升專業服務社會的能力,激發專業教育的內在活力,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知識與能力基礎。

課程資源的共享與整合:促進學科專業的深度融合。在淡化專業、強化課程的視角下,高校應打破傳統專業壁壘,推動課程資源的跨學科共享,促進專業間的深度整合與交叉融合。這種整合首先需要淡化專業界限,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其次,需要結合各專業自身知識結構,為其配備適合該專業發展的通識教育課程與大類平台課程等。再其次,還需要各高校發揮自身學科專業優勢與特色,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進行課程組合,以避免出現新的同質化發展傾向。這不僅有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知識的交叉創新,還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靈活多樣的學習環境,鼓勵他們根據個人興趣與職業規劃,自由選擇跨專業的課程組合,從而成長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課程設置的靈活與個性:增強人才培養的多樣性與創新性。實現專業的課程建構並不是指高等學校可以不要專業,因為沒有了專業,相應的課程組合也就失去了方向。對其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大學在專業設置過程中要更多地考慮通過建構合理的課程體系,來有效發揮專業人才培養的功能,以更好地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與質量的提高。將專業看成一系列課程組合,使其擺脫外在實體性結構的要求與束縛。這不僅有利於增強學科或專業對社會和個體發展的適應性,而且有利於從專業內部發揮學科的靈活性與創新性,從而促進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此外,為適應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趨勢,高校可賦予課程設置更大的靈活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偏好與職業目標。例如,可提供模塊化、個性化的課程選擇,允許學生在一定範圍內自主安排學習路徑,也可引入項目式學習、案例研究等教學模式創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增強課程設置的靈活性,高校能夠有效促進人才培養的多樣性與創新性,培養出既具備深厚專業知識,又擁有廣泛技能與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高校本科專業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學生等不同利益主體的協同努力。同時,高校需要明確專業設置的內在規律與本質,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建設的質量保障機制,方能構建一個既適應社會需求,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作者系河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景

《中國民族教育》2024年第7-8期

作者:劉海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fa28d4a3a9b6be8c67c3c189bb9bb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