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貢獻教育力量

2024-11-05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提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面臨著深刻而複雜的形勢變化,總體生育水平持續走低。人口問題是「國之大者」。建立完善生育支持和服務體系,有效提升生育意願,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是促進我國人口長期均衡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是一項涉及多領域多環節的系統工程。教育是其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影響育齡人群生育意願的重要因素。相關調研顯示,育齡群體對於教育最主要的期望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即是否能實現養育過程的全覆蓋,是否能滿足家庭對於優質教育的需求,是否能減輕家庭的教育支出及由教育引致的心理壓力,是否能保障教育服務的便利性、減少家庭對於子女教育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因此,有效支撐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教育領域需要多方位發力,系統構建具備以下四大特徵的新時代「生育友好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一是「全周期」,探索建立貫穿養育全過程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措施》要求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目的就是解決育齡人群因托育難而不敢生、不願生的難題。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擴大和優化托育服務供給,補齊全周期教育服務體系的關鍵一環。應探索完善托育服務財政經費支持政策,並引導社會資本積極投入,促進托育服務多元化發展。同時,建立完善托育服務標準規範體系,加強綜合監管。在夯實托育服務人才根基方面,引導和支持普通高校、職業院校開設嬰幼兒托育、早期教育等專業,加強托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供給和在職培訓。同時,提高托育從業者薪酬水平,拓展其職業發展空間。

二是「高質量」,以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滿足家庭對教育的美好期待。《措施》在強化教育支持措施方面強調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因此,在建立完善普及普惠的高質量一體化托幼服務體系的同時,應重點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化集團化辦學和校際對口幫扶,發揮牽頭校、優質校的先進辦學理念和管理經驗優勢,帶動成員校、薄弱校科學規範管理、特色辦學、內涵式發展,促進集團校、幫扶校之間協同優質發展。深入開展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推動教師隊伍一體化建設和學校教育提質增效、均衡發展。加強區域內人口出生和流動情況的實時監測與趨勢研判,及時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制定實施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促進區域教育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三是「低負擔」,切實減輕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大力發展普惠性托育服務和學前教育。統籌社區各類資源,為托育服務、學前教育提供更多免費或低收費用房場地,降低舉辦成本;探索擴大免費教育範圍,並逐步向托育和學前階段延伸。進一步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可考慮將當前從學前到研究生階段的資助體系向前延伸至托育服務階段。深化落實「雙減」政策,構建完善高質量的中小學課內課後育人體系,降低家庭用於子女課外培訓的經濟支出和心理壓力。深化中高考改革。把握學生成長規律,根據不同學段特點實施差異化的考試、考查,強化綜合素質評價,逐步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減少學生機械刷題行為,減輕家長教育焦慮。

四是「省精力」,提高教育服務的便利性,有效減少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和精力付出。托育機構、學前教育機構應貼近社區、貼近居民。可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服務和學前教育服務,提高服務的可及性。優化中小學校布局,小規模學校、教學點要應留盡留、應保盡保,並將其建設成「小而美」的學校,讓偏遠地區的孩子能夠就近接受公平優質的教育。結合地方實際制定實施同家庭同學段兄弟姐妹「長幼隨學」入學政策。多孩家庭子女入園、入學時,年幼孩子可跟隨年長孩子同校就讀,或根據家長意願安排年長孩子轉學至年幼孩子所在學校就讀,真正做到長幼同校。

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是國家立足人口形勢、著眼長遠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也是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讓我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辦好教育,提升教育服務質量,切實減輕老百姓的教育負擔,為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貢獻教育力量。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05日 第02版

作者:金志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a8e534f681109315bc7825a932f23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