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璣9300的全大核架構,是MediaTek引領移動SoC發展的新航線嗎?

2023-11-13     電腦報

原標題:天璣9300的全大核架構,是MediaTek引領移動SoC發展的新航線嗎?

11月6日, MediaTek發布新一代旗艦移動SoC——天璣9300。這顆晶片自曝光開始,就受到了非常大的關注,因為它是目前唯一一顆採用全大核CPU IP的SoC。

正如大家預想的那樣,全大核架構為天璣9300帶來非常好的性能表現,CPU峰值性能相較上一代提升 40%,GPU峰值性能提升46%。反常識的是,它的功耗並沒有外界想像的會很高,在相同性能下大幅降低,CPU功耗降低33%,GPU降低40%。

單就目前天璣9300工程機的表現,性能和能效均明顯優於競品,這還是在4nm製程下做到的。如此讓人意外的表現不禁讓人重新思考未來移動SoC的發展趨勢。

堆製程還是堆核心?

晶片製程和核心數量並非對立,移動SoC在單雙核時代時,性能的提升取決於核心頻率,更高的頻率往往能帶來的更高的性能。但隨著製程進步,SoC得以塞入更多的核心,大幅提升性能。

與之相對的,SoC的功耗也隨之提升,這也是為何四核乃至如今八核,都需要保持相對理性的核心頻率,控制發熱。

時間進入2020年後,得益於先進位程和全新晶片架構,Cortex-X超大核登上舞台,為了更好控制多核頻率、調度、發熱,也帶來了1+3+4三叢集晶片設計,天璣9000、天璣9200、第二代驍龍8等旗艦平台都遵循這一設計原則。

這種設計的優勢在於能大幅度提升峰值性能,讓手機廠商制定更為靈活的性能調度策略,比如玩遊戲時保性能,日常使用保功耗。不足也有,就是超大核很難發揮真正的性能。

我們在測試手機性能時,發現很有意思的想像,作為性能最強的核心,超大核往往只有在大核性能不夠時出來「救場」,瞬間提高頻率填補性能缺口。而在性能足夠時,超大核基本都在低頻運行,比如維持在800MHz這樣的低頻率上。

遊戲手機的頻率調度

因為讓超大核作為性能輸出主力或者輸出更多的性能,那麼整顆SoC的功耗和發熱會很難控制,只有支持主動散熱的遊戲手機敢使用這麼生猛的調度。

但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也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認知中功耗相對較低的小核,實際在高負載下的功耗並沒有比大核,甚至超大核好多少。即便對比大核,在同等性能上,超大核的能效反而能表現得更好。另外,之前保留小核,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兼容32位應用。

如今安卓生態基本完成64位轉型,再考慮到超大核更好的性能和能效,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即放棄小核,就用超大核和大核構建一個全大核CPU架構,去實現更強的多線程處理能力,更激進的性能釋放。

MediaTek很快就開始規劃,而此時距離首款全大核架構SoC——天璣9300發布只有3年時間。

天璣9300配有四個Cortex-X4超大核,其中一個運行在3.25GHz的高頻,另外三個跑在2.85GHz,加上四個Cortex-A720大核,頻率僅有2.0GHz。從頻率區分來看,這顆SoC依舊遵守三叢集原則。

其中3個X4超大核保持較低頻率,但因為架構新,這個頻率依舊能輸出非常強的性能,頻率最高的那顆調用率有限,保證高性能的同時,還能有高能效。四個Cortex-A720大核壓低主頻當成能效核心來用。這樣的規格讓天璣9300擁有驚人的227億電晶體規模,高於A17 Pro的190億。

除此之外,天璣9300的GPU架構升級到Immortalis-G720,12核心,頻率較天璣9200+的1.15GHz小幅提升。但正如全大核CPU,GPU的性能輸出同樣控制得非常精妙,兼顧性能與功耗。

值得注意的是,天璣9300是在ARM公版架構設計下實現的。如今凡是有涉足晶片設計、製造的企業都在通過自研、收購等多種方式追求高度的自主化。MediaTek作為ARM公版IP唯一買家,兩者的聯合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必然,彼此抱團才有希望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另外一點是得到了台積電的支持。天璣9300使用的是第三代4nm製程工藝,在漏電方面做了特調,能領先競爭對手半代到一代左右。另外在沒有使用最新的3nm製程的前提下,都能在性能和能效上取得如此大的進步,側面說明MediaTek和ARM在IP優化上花費了不少功夫。

先進位程在SoC製造中依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天璣9300的存在說明,除了繼續探索製程,堆大核,堆核心數量也是一種可取的做法,例如第三代驍龍8的大核數量就增加到5個。

天璣9300還有個更重要的意義——打通晶片創新產業鏈。天璣9300要實現全大核架構,不僅要MediaTek充分發揮自己在晶片設計的功底,還需要晶片IP、晶圓廠、OEM廠商的長期的鼎力支持,實現晶片從設計到落地的完整鏈路,最終產業聯合的生態化反,為之後移動SoC創新和落地起到了很好的示範。

面向未來的全大核架構

目前網上已經很多有關天璣9300的性能測試,實測安兔兔跑分可達220萬分以上,CPU單核2209分,多核7640分。如果對比天璣9200+,單核成績提升4.1%,多核33.2%。GPU在1080P曼哈頓離屏中,對比天璣9200則提升49.2%,幅度之大讓人驚喜。

在CPU、GPU測試中,天璣9300提升非常大。不止這些基準項目,其他方面提升也很大,比如AI,這也是天璣9300的核心亮點之一。

天璣9300集成 MediaTek 第七代 AI 處理器APU 790,也就是常說的NPU。在主晶片中為AI設置一個單獨的分區,是目前比較主流的做法,在蘋果的A17 Pro、華為的麒麟9000S上都能看到這樣的設計。

實際上,每一代天璣9000系列SoC都將AI算力作為升級重點,到AI大模型爆發的今天終於迎來了質變。天璣9300的APU支持10億、70億、130億,最高330億參數的端側AI大模型語言,以及Meta LIama 2、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百川大模型等前沿主流 AI 大語言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這顆SoC能具備這麼強的端側AI算力,離不開全大核架構的性能支持。NPU本質是一顆協處理器,它需要CPU和GPU提供足夠的性能支持,這是影響生成式AI在端側生成速度的重要因素。

換句話說,天璣9300的全大核架構CPU,和高性能GPU為端側AI生成提升了非常堅實的性能保障。過去需要伺服器支持AI大模型,現在消費者在搭載天璣9300的終端上,就能體驗到它的簡易版本,這對提升用戶體驗和更新終端交互上,都是一次重要的變革。

暫且還不知道AI大模型在端側落地會為我們帶來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天璣9300已經站在時代浪潮的前方。

寫在最後

總體而言,天璣9300目前在工程機上的表現堪稱驚艷。如果實裝到量產手機上,還能保持這樣的水平,那麼天璣9300不僅是全大核架構CPU一次有益的嘗試,也會後來者定了一個標杆,讓業界嘗試全大核架構有更大的信心。

如果這條路子能走通,天璣9300率先帶來的全大核架構很有可能會成為移動SoC發展的新思路,進一步推動行業發展和更強性能的終端落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f76816116bda6c118884b2b43a14c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