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CFF2008
導語
6月23日,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0湖北峰會在線上成功舉辦。峰會以「共同應對中變革公益生態」為主題,吸引湖北省及全國各地關心公益事業發展的上百家機構、數千人參會。
本文為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發起人、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在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0湖北峰會上的特別發言。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湖北峰會,這個會議我已經等了很長時間。剛才李勁講他看不清楚湖北公益發展的狀態,以及湖北民間公益力量到底如何,我也很贊同,確實是看不清楚。去年我去湖北看一些老朋友 ,說湖北公益不像聰明的湖北人那麼發達。今年的疫情對於湖北來說是一次挑戰,怎麼應對很值得我們研究, 但是我今天講的不僅限於疫情,也不僅限於湖北,而是我們的公益生態究竟應該怎麼辦?
講兩件事說明我們是邊緣化的
我們要直面這個事實
首先是一個小事,去年我參加阿里雲棲大會,主辦方讓我講科學公益和網際網路公益,前期要我註冊,結果我發現沒有「公益」這一行,各行各業都有,就是沒有公益、沒有基金會、沒有社會組織,什麼對應的都沒有,最後只好選「其他」;再選身份,在所有的職務當中什麼長都有,會計都有,就是沒有理事長,最後我也只好選了「其他」。 到了阿里這個大會上,我說我今天來開這個會特別尷尬,在公益圈裡面混了30年,混到今天只混了個「其他」來,什麼也不是。
還有一個大事,前不久召開的全國人大,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講到各行各業抗疫所做的貢獻,提到志願者,但是沒有提社會組織,沒有提公益組織。這麼大的事,沒有公益部門什麼事,但是有志願者。在湖北抗疫鬥爭當中,湖北有大批草根的、非組織化的、自發的、原生態的志願者非常活躍。他們很不簡單,在這種狀態下面,他們能夠參與志願服務,包括在社區做一些事情,包括解決醫務人員的交通問題等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就是寧可冒著自己被感染的風險去幫助別人,說明湖北公益這種原生態的公益熱情、資源和能量是很強的,尤其是熱心公益的人絕對沒問題。 當然,在公益組織、公益生態方面還暴露出很多問題,需要去檢討反思。這不僅僅是湖北的問題,我們公益生態存在的問題,是普遍性的問題。
我特別讚賞今天會議的主題,「共同應對」是對於疫情以後社會組織面臨的挑戰,「應對」本來就是一種積極的作為,加上一個「共同」,就是找到了關鍵詞,不是一家應對,而是各類型的社會組織共同來應對。後面是「變革公益生態」,非常精準。前面包括理論界的康曉光、魏晨,還有實務界、基金會在一線參與抗疫的,都講得非常好。
下面 ,我比較感性地表達一些觀點。
很多年前,我跟楊瀾一起開會,她提出一個概念,她說公益生態好比熱帶雨林,熱帶雨林裡面有各種各樣的生物,有參天大樹,有小草,有灌木,還有其他各種生物。如果只有參天大樹,沒有別的,這個生態一定是不健康的,一定是會出問題的。即便有大樹,也是沙漠裡的胡楊林。所以,生態是一個和諧、相互依存可持續的生命系統。
在中國,公益生態系統顯然是非常的畸形,大的機構非常大,資源集聚,小的機構沒有資源,連活命都很難。這次疫情當中,湖北省慈善總會接受的捐款,從已經公布的數字來看有61億人民幣,這麼大的一筆錢怎麼用呢?我看到有一筆錢分配給一些基層公益機構、社區機構做心理輔導等等。絕大部分都上交給財政了。在這種狀態下,您拿再多的錢給民間草根公益,你也給不出去啊。捐款主要由政府統一來安排, 對此,我沒有任何批評的意思,只是說現在的公益生態是不健康、不正常的,大機構拿這麼多的錢,小機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從問題和需求看,共同應對,變革公益生態。
下面我要講三個觀點。
第一,機構做大和行業成長同等重要
中國少數公益機構做得很大,光自己就行了嗎?南都成立10周年的一個口號叫做「相伴十年,共同成長」,南都基金會的使命是「支持民間公益」,從成立開始就和這個行業一同成長。 這個行業不行,你在這裡混什麼勁,我混了30年,還混出個「其他」來。行業如此,你的機構再大,你在社會上還是得不到尊重的。一些年輕人有投身公益的熱情,他們有情懷、也有能力,但第一個障礙就是父母。父母會說「你怎麼不找一個正經的工作」。
所以,只有公益行業整體繁榮起來,你這個大公益機構才有真正的價值,否則你也很可憐。 變革公益生態,需要大公益機構有擔當,有行業發展格局。其實大小機構各有優勢,募捐多的不一定是花錢最有效的,恰恰是那些紮根社區的草根公益慈善組織,它們最了解社區的需求,對接起來就是各展自己的才幹,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 圖片源於網絡
我舉一個美國大基金會的例子。美國疫情高峰還沒過去, 福特基金會對美國慈善行業特別是草根NGO生存狀況做了一個研究,得出了兩個比較驚悚的結論:第一,美國的NGO慈善領域遭遇了一百年來最大的衝擊;第二,75%的慈善機構主要是服務社區的NGO,現金流只能維持6個月。
所以,福特基金會採取了一個非常創新的特別行動,他們本來每年的資助額在5.5億美元,這個時候如果維持原來的規模不行,需要在未來兩年每年撥款額度增加到10億美元,來支持社區慈善機構的運行。那增發的10個億怎麼來呢?他們決定通過發行社會債券來募集資金,通過兩家銀行來發。福特基金會的信用評級很高,他們有120億美元本金,投資回報也非常好,所以30年期債券就順利發出來了。美國已經有三家大基金會通過發債券來給NGO輸血應急。
希望中國的大基金會、慈善會也思考對NGO應急輸血的道理。國內還沒有完全復工復產,NGO項目也停頓了,捐款本來就很少,如果說它們拿不到項目資金,可能就要散夥、倒閉了。我原來講NGO不會破產,現在可能會有破產了。所以給它們輸一些血,特別是維持人工經費,機構不死掉,投入的邊際效用是最高的。在這個特殊時候不一定非要強調項目如何,把人留住更重要。希望大家做一些深入研究討論。這是我講的第一個觀點,就是我們這個行業要共同來面對,一個機構自己的發展和行業的發展是同等重要的。
第二,守住底線比機構做大更加重要
什麼底線?信任底線。去年以來行業里發生了一些事情,出現了一些違背公認倫理的事件,傷害了公眾信任,不僅對一家機構,是對整個公益行業的信任。有人說得好,對於公益行業來講,一榮不能俱榮,一損必定俱損。 中國民眾現在把公益看成是信任的最後一片綠洲了,如果做公益也不講道德,不去構建社會的信任,反而進一步給我們的社會信任雪上加霜,這樣的公益組織我覺得就沒有存在的合法性了。任何一個公益組織一定要給我們中國公益的信任添磚加瓦,不要再雪上加霜了。
我一直講規模化,問題是你機構或項目做大的過程中,如果把信任喪失了,那是添亂。 我今天還講規模化,是信任第一,規模第二;沒有信任,寧可不要規模,因為規模越大,傷害越大,麻煩越多。這是我的第二個觀點。
第三,怎樣打造公益供應鏈生態圈
這是我在去年基金會論壇組織的武夷山思想峰會上講的。今天上午,魏晨也講到公益供應鏈生態圈,我非常贊同。供應鏈、產業鏈、生態鏈、價值鏈,異曲同工。講供應鏈比較直白,公益鏈生態圈是非常大的系統,最直觀直接的就是供應鏈上下遊資源配置,這個環節對於中國來講是最短缺的,甚至是斷裂的,有硬傷。
下面是老話了,有些朋友聽過,有些朋友沒有聽過,我還是要再講。美國基金會每年為慈善行業提供捐款占整個行業收入的13%,美國公益行業每年捐款3000多億美元,有13%是基金會給的,它們的基金會是給公益行業提供資源的機構,是公益行業的投資人。中國的基金會是一個吸金行業,它把資金都吸過去了,你吸的越多,草根社區組織就越少,你把資金吸走了,結果沒有用於支持基層一線的公益機構,這沒有道理。當然,中國一些基金會認為草根組織太弱,與其給他們錢,還不如自己做事。結果草根組織越缺錢就越弱,形成惡性循環。
美國有一個數據,2014年美國基金會是80726家,95%以上的基金會都是撒錢;中國99%的基金會是自己吸金自己花錢,或者自己掏腰包自己花錢,資助型基金會不到1%。 我的意思不是說運作型基金會不好,而是說我們公益行業太原始 ,公益生態系統還沒有構建起來。在這個問題上,民政部的態度還是很明確的,要求在民政部登記的基金會應當以資助慈善組織和其他組織開展公益活動為主要業務範圍,中國字頭的基金會應該去資助其他的慈善組織。這對於公益生態系統的良性構建是非常有利的。
* 圖片源於網絡
公益生態圈,指公益活動和公益事業發展中的各利益相關者,互為依存,相互支持,互利合作、實現公益資源有效配置和行業可持續發現展的價值平台。
公益供應鏈包含上下游,從公益運行的供應之源到終端受益者的價值鏈。有公益資源的供應,公益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提供,終端受益,就是有效解決社會問題和滿足社會對公益產品服務的需求。
公益供應鏈生態圈包括公益組織、從業者、志願者與社區、社會公眾,企業的連接互動 ,也包括行業內部的分工合作,特別重要的是政社關係:政府對公益組織的身份認定,資源供應,採購公共服務,進行有效監管等,公益與政府是合作關係,也通過發現和尋求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影響的政府決策,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和社會議題的討論是從公益開始的。還有中介機構的專業服務和技術支持,這裡面包括會計、財務、法律、人力資源、IT、傳播等大量中介服務,可以外包,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還有社會監督機制的建立,公益學術研究,等等。我們現在的公益生態圈整個是斷裂的、非常原始的,沒有形成系統。
最後,希望我們大家重視公益生態鏈的平台建設,這非常重要。我們基金會論壇現在走過了12個年頭,是一個協同合作推動行業提升進步、可持續發展的平台,是一個發展比較健康的平台。今天聽到好多機構介紹,也有平台的概念,提出要招募多少機構,來幫助湖北多少公益機構,這是非常好的。
還有行業共建的好公益平台,就是公益供應鏈生態系統的探索。現在好公益平台有60多個好公益產品,包括由湖北監利縣警官萬飛創辦的反家暴公益產品「萬家無暴」,也進入了好公益平台,加入平台後已經在全國15個地區落地。好公益平台有17家大公益機構聯合共建,還有一批戰略合作夥伴,38家地方樞紐機構,很多有政府背景的平台作為樞紐,和地方公益機構對接,還有專業服務的指定供應商,最近又增加了研究合作夥伴,現在是由7個部分組成。好公益平台通過資源整合,希望探索出一個好的中國公益發展生態系統。
最後,我給基金會論壇提一個建議。實際上,慈善會就是基金會,各地的慈善總會接受民政部門的評估,評估以後給它發的牌子,不是幾A級慈善會,而是幾A級基金會。希望以後我們基金會行業的一些活動,基金會論壇要多請一些慈善會的領導,請一些有政府背景的大基金會的領導者參加,這樣才能實現共同應對。
微信重大更新!
微信公眾號推送時間線打亂,請小夥伴動動小手,加上星標,精彩內容會優先推送給你哦!
你點亮的每一次在看,都是一份暖暖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