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網曝光的子涵媽媽,到底得罪誰了?

2023-12-22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被全網曝光的子涵媽媽,到底得罪誰了?

最近有一個爆火的熱梗「老師,我家子涵怎麼了?」

不管是短視頻還是在留言區,經常能見到各個「子涵」家長的身影,有些媽媽們有點摸不著頭腦。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子涵」梗從何而來?

其實呀,這個梗最初來自於網傳的一張圖。

一位備註為「子涵媽媽」的家長,因為自家孩子在學校被蚊子咬了一口,於是憤怒地斥責老師:幼兒園就是這麼看孩子的嗎?

在老師耐心回答過後又緊接著來了第二句質問:為什麼沒有咬別人家孩子?

這溢出螢幕的窒息感、這居高臨下的態度,八百里之外都能感受到老師的瑟瑟發抖了。

不過這張截圖里不僅有子涵媽媽的強烈問責,還有紫涵和梓涵媽媽的身影。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荒唐又詭異的現實感,於是催動網友在各大平台玩起了梗。

一時間,萬物都成了「我家子涵」,拘謹的小貓、操場的舞獅子、甚至是事故現場的電動車。這場聲勢浩大的「子涵」熱梗,成了破了圈層的強烈共鳴。

因為在現實中,多多少少都見過一些「子涵」媽媽似的家長。

而「子涵」熱梗的背後其實是大家對一些媽媽過度保護的集體控訴。

這樣的子涵媽媽其實有很多。

子涵媽媽背後是無盡的焦慮和掌控欲

我想起了今年夏天在網上一個比較火的新聞。

一位家長因為自家孩子在學校吃了其他家長給的蛋糕,在家長群里發飆說自己的孩子被「投毒了」

因為她認為奶油蛋糕里有反式脂肪酸,要50天才能代謝掉,因此逼自己的孩子生喝了30毫升的橄欖油、10毫升的椰子油和10毫升的亞麻籽油催吐,並且還摳孩子的嗓子眼。

孩子哭著和媽媽說:媽媽,我真的以後不敢了,誰給我東西我都不吃了。

說實話,看完這個新聞,我真的有點可憐這個孩子。

我能理解媽媽對自家孩子飲食的擔憂。但是這個反應,真的有點「過了」。

如果這位媽媽真的關心孩子,知道反式脂肪酸對於孩子的危害,那麼更應該知道生喝各種亂七八糟的油對孩子的傷害比反式脂肪酸大得多。

而這種行為,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又豈止是一塊奶油蛋糕能比的。

這位媽媽內心要的恐怕不是孩子的飲食安全,而是對孩子的絕對掌控權,一旦脫離了她的控制,那種焦慮和恐懼感就漫會無邊際向她涌過來。

而這種焦慮和控制感,以後會貫穿在孩子的方方面面,甚至漫過家庭,伸向學校和老師。

我就見過一個想插手老師教學的家長。

這位「子涵」媽媽因為看到一套教輔不錯,「大氣」地表示想買來給老師,讓老師學好了好教孩子。

可能用不了多久,老師的崗位也只能子涵媽媽親自上陣了。

「子涵」媽媽們正在帶來巨大的隱患

這樣的「子涵」媽媽們不僅僅讓老師焦慮,長此下去,她們的焦慮可能會把一切邁向更加危險的境地。

首當其衝的就是對於孩子的影響。

「子涵」媽媽的控制,會阻礙孩子的正常人際交往,孩子與學校老師的關係也會微妙很多。

就拿上面那個不讓孩子吃蛋糕的媽媽來說,可能第二天過去,基本沒有家長敢讓自己家孩子和她玩了。

評論區底下也有一位類似的媽媽。

因為害怕被「子涵」媽媽追責,讓自己的孩子遠離那位孩子。

大眾都是趨利避害的,而孩子們雖然年紀小,但敏感的內心也會暗暗感受到什麼。長大以後說不定會成為自己抹滅不了的童年陰影。

不僅如此,父母太強的控制欲也會傷害到孩子,影響孩子以後獨立決策的能力以及自主意識的提升。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當中明月為了不上媽媽指定的大學,成績優異的她故意少塗了一張答題卡,以此決絕的方式想要逃脫從小到大掌控她的媽媽。

這是電視劇,但難受的是,這是很多人的成長過程。

今天你想著為他做好了一切決定,可是這是他的人生,當他長大以後不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人生的意義又何在呢?

《斯通納》當中的一句話說: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

這樣的「子涵媽媽」們,正在剝奪孩子做自我的機會。

其次,有了這樣的「子涵媽媽」們,對於學校和老師的工作也是更大的挑戰。

我有一些朋友是學校的老師,偶爾和我說說學校的工作總是唉聲嘆氣,表示:現在老師的工作太難了,很多孩子甚至都根本不怕老師,因為他們知道老師根本沒法拿他們怎麼樣,全靠「哄著」他們來。

而除此以外,老師自己也不得不花費很多時間在一些非教學問題上,應對上面的各種檢查和一些家長的極端要求。

電視劇《大考》中,年輕老師需要做很多課堂外的工作

只要子涵媽媽們不滿意了,一紙投訴送上去,他們當年辛辛苦苦考的編制,兢兢業業乾的幾年工作就化為泡沫了。

最後,「子涵」媽媽們的行為,其實也正在影響著其他孩子,其他正常家長們無辜被牽連。

前段時間鬧的轟轟烈烈的課間十分鐘事件,必須承認學校的管理模式太過一刀切。讓本該在操場歡騰放鬆的孩子們一個個像籠中的鳥兒一樣,沒有了自由。

孩子們本來應該擁有的課間十分鐘

但是當我們追究課間十分鐘背後的原因,其實也是很多「子涵媽媽」在作怪。

就有數據顯示:在幾十起校園人身傷害案件中,學校被判承擔30%以上責任的判決結果占比50%。

學校害怕承擔責任,但簡單粗暴的管理模式成了對「子涵媽媽」們的最大縱容。而那些沒有搗亂沒有打鬧的大部分孩子成了不科學的管理手段的承擔者。

一方面,學校的管理模式能不能更加科學,更加民主我們想要更加探討,另一方面,還有更多的「課間十分鐘」事件,可能我們的孩子們也在被「子涵媽媽」們影響著,被迫承受著不該他們承受的結果。

-END-

國外有一個名詞叫「直升機父母」, 形容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一直盤旋在孩子身邊,過多地控制、保護和干預孩子的一舉一動,乃至整個人生。

我想同樣作為父母,我真的能夠理解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傾盡所有,毫無保留的愛。但是家長也是一個需要成長的角色。

過分的愛,超越了尺度就變成了勒緊孩子的枷鎖。

真的求求各位子涵媽媽們,放過我們的孩子,讓課堂歸於課堂,讓孩子在足夠自由的環境釋放天性,健康成長。

也希望學校加強責任,保護好好老師,讓學校變成真正引導孩子發現和認識自己潛能、培養全面人才的地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efdd76c5ec96aca1884dd1c9fcd23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