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是虎嗎?為什麼明知康熙要殺他,還一個人進宮?不是虎,是「忠」

2023-12-31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鰲拜是虎嗎?為什麼明知康熙要殺他,還一個人進宮?不是虎,是「忠」

康熙殺鰲拜的故事在許多電視劇中都有涉及,但很多人對於鰲拜的形象存在一定的誤解。鰲拜並非一個極端殘暴、喜歡殺戮的角色,反而因為猶豫和矛盾而最終失敗。

鰲拜曾經有過殺康熙的念頭,但他並不敢輕舉妄動。他猶豫在何時、何地下手,因為他既渴望權力,又不想背負弒君之罪。這種猶豫成為他權謀失敗的主要原因,權謀中最大的大忌就是猶豫不決。康熙趁機去鰲拜府上「探望」,巧妙地用言辭和鰲拜聊感情、聊家庭,讓鰲拜感動得幾乎要結束廢立計劃。然而,他的同夥及時發現問題,提醒鰲拜不能再猶豫,於是鰲拜決定第二天一早上朝動手。

這種猶豫和矛盾在權謀中致命,正如歷史上的項羽在鴻門宴中猶豫不決,最終錯失了成功的機會。對於權謀者來說,要麼殺,要麼留,猶豫只會導致失敗。鰲拜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他無法下定決心,無法果斷行事。

在謀略方面,鰲拜的失敗也與他輕信班布爾善有關。班布爾善是鰲拜的同夥,他所提供的情報讓鰲拜誤以為康熙身邊只有4個庫布。而事實上,康熙身邊的庫布遠遠不止4人。班布爾善的謀略是先除掉鰲拜,再殺康熙和孝莊,最終自己登上皇位。然而,鰲拜對班布爾善的信任成為他的致命失誤。

對於權謀者來說,不能輕信任何人。鰲拜輕信班布爾善的情報,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權謀中,不能有半點的僥倖和猶豫,而是要時刻警惕,保持高度警惕。

鰲拜在康熙面前表現出的忠臣形象也使得康熙對他的觀感產生了動搖。康熙認為鰲拜雖然想廢立他,但並非邪惡之人。這種互相尊重的心態使得兩人都不願動手,因為他們內心都有一份對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而在鰲拜的心中,他是為了大清而不惜生死,認為只有廢立康熙,大清才能長治久安。這種對大清的忠誠和對康熙的猶豫形成了他內心的矛盾。康熙之所以不願讓鰲拜死,是因為他看到了鰲拜的善良和為國家的付出。

總的來說,康熙殺鰲拜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權謀中,猶豫和輕信都是致命的錯誤。權謀者必須果斷行動,時刻保持警惕,不可輕信他人。而在權謀的過程中,互相理解和尊重也能夠為雙方留下餘地,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e874e0e7d98505ca315d07abee66c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