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此語用來表達家族傳承的艱難恰當不過。但是,縱覽中國歷史卻仍舊不乏能夠跳出此論的名門望族。這些名門望族傳承千載而不斷絕,影響力巨大,後人更是為其冠以「世家」之稱謂,正所謂「世家,謂世世有祿之家也」是也。
在隋唐時期,「五姓七望」便是當時極有代表性的世家大族。他們的政治地位超然,而為了能夠鞏固世家地位,他們更是互為姻親,外姓宗族人員即便是當時的皇室宗親也極難融入他們之中。
你知道這「五姓七望」是那幾大世家嗎?他們又有何淵源嗎?
姓氏作為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符號,歷史淵源悠久,而「五姓」的由來亦是如此。其中李氏源自上古顓頊孫皋陶之後;崔氏則源於姜姓,據傳是炎帝之後;盧氏亦是出自姜姓,為齊國姜尚後裔,後因封地才改姓為盧氏;鄭氏則是姬姓、子姓、姜姓改姓居多,以周朝鄭恆公為始祖;王氏則是源自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之姬姓。
這些姓氏,可以說都是出自名門,但顯然這並不是他們能夠延傳千年,並藉由此而長盛不衰的原因 。而要解答他們為何會長盛不衰,並在隋唐時成就「五姓七望」的盛況,顯然這與時代是息息相關的。
於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也成為了必然。晉升途徑的被壟斷,也讓士族政治成為了一股重要的甚至能夠左右政局的力量。而與這種局面形成相符的也是各大世家對於「門第」的重視,「門當戶對」也就成為了他們維繫既得權利的必然選擇,表現在婚姻嫁娶上就是士族通婚,互為依仗;至於士族與寒門之間的婚配,則極為少見。
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以及「占田蔭客制」的推行,也進一步延續了士族政治的強勢,這些名門世家占據了各種生產資料以及晉升途徑,甚至於皇帝都難免被掣肘。
孝文帝時便有「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的說法,這四姓高門亦是當時天下士族的最高門。又另有隴西李氏以其李沖名終天下,是以「五姓」之列遂成,而崔氏、李氏中又分別延傳出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是以「七望」亦成。
這裡既有李唐皇室鮮卑族裔,自稱隴西李氏的不正常原因,又有「五姓七望」對於權力的把持力太高的原因。
單以崔氏為例,有唐一朝便出了29位宰相,其他的高官不勝枚舉。時有諺語「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它也成為了公認的天下第一高門,豪族之首。沒錯,比唐王朝的本性還要尊貴。
而這種尊貴,還體現在社會的公認度上。太宗李世民曾命修《氏族志》,意圖打壓士族,抬高皇室,但是編修者卻仍舊以博陵崔氏為天下第一,即便是後來打壓也於事無補。
方法很是簡單,他們"恃其族望,恥與諸姓為婚",也就說仍舊是一成不變的聯姻通婚。清河崔氏、隴西李氏、范陽盧氏世代通婚, 趙郡李氏與 博陵崔氏世代通婚,范陽盧氏又與滎陽鄭氏婚配……
而這種結果就是連盛唐時的名相薛元超都要自嘆一生的遺憾是未能娶五姓之女,有趣的是唐文宗時 ,唐文宗想要鄭氏女為太子妃,卻被斷然拒絕。五姓七望權勢之大,可想而知。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即便是如此之世家,如此之名門望族,在歷史洪流面前卻還是難以抵擋大勢。而隨著五代十國這樣一個被史家冠以「季世」的時代的開啟,士族被屠殺殆盡,武人政治的興起,也讓「五姓七望」成為了中國政治上的最後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