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看見一些父母,動不動就跟小孩子說家裡窮,所以孩子不敢亂花錢,而且他們居然還沾沾自喜地以為,認為哭窮是很好的教育手段。也有孩子已經成年的父母,他們向自己的孩子哭窮,想要以此來對自己的子女達到一些管控。
但是,我認為父母向孩子哭窮是很不好的,不管你的孩子年齡是多大,都弊大於利!
Ⅰ父母總是哭窮,影響孩子的性格成長
我兒子的同學淘淘,父母都是公司的普通職員,但是他們家只有這一個孩子。我覺得淘淘的父母在平時,一定是經常向孩子哭窮的,我是從兩個孩子之間的對話,感覺出來的。
淘淘去我們家玩,看見我兒子的一個玩具就會說:「我媽媽不給我買,我們家一個月要還5000塊錢的房貸呢?」或者是吃東西的時候,會說:「這多麼貴呀,得花很多錢,我媽媽沒有」。
大概是孩子想要買吃的,買玩具的時候,媽媽就會跟孩子提起「房貸」,提到「我們沒有錢」等等話題。所以,孩子在提到錢的時候,就總是那么小心翼翼的,滿臉都是羨慕別人的神情。
孩子在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時候,父母就是他生存、生活的基礎,我們總是對孩子說「沒有錢」,會讓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從而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覺得自己不如別的小朋友。
當然,這並不是大部分父母的初衷,大部分父母是希望孩子能懂事,能夠懂得父母不容易,希望自己的貧窮,可以激發孩子努力奮鬥的志氣。
但是,如果孩子取得金錢的方式出現偏差,孩子不但不能成才,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走上錯誤的道路。
Ⅱ父母總是哭窮,容易讓孩子建立錯誤的金錢觀
大家都看過電視劇《歡樂頌》,「樊勝美」是一個非常可悲的人物,她的原生家庭就是她最大的悲哀。
五個女孩當中,「邱瑩瑩」的家境也並不富裕,但是,她的父母總是想給她提供幫助,哪怕「邱瑩瑩」賺不到錢,父母需要倒貼錢,也希望她能夠在大城市站住腳。
「樊勝美」就不一樣了,她的父母對她說的最多的就是「我們需要錢,趕緊打錢過來」,於是,精明的「樊勝美」,明明知道「曲連傑」是一個人渣,但是,她還是幻想著這是一個屬於自己的「白馬王子」,想要在他的身上實現自己過上好日子的願望。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女孩或者是男孩,他們從小就被父母灌輸「我們家很窮,改變命運就靠你了」的思想,所以,這些孩子長大後的奮鬥目標就是賺錢,對於金錢有極高的慾望。
賺錢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得一點點靠努力工作才能賺到錢,很難一夜暴富。但這些迫切想賺到錢的孩子,根本靜不下心來踏實賺錢,所以有的女大學生為了買手機、名牌包包,奢侈品,就會做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父母如果知道自己的哭窮,最終會毀了孩子,你還會哭窮嗎?
我知道咱們現在做父母很不容易,但是我們不應該把壓力變成牢騷,發泄在孩子的身上,總是對孩子哭窮。
哭窮或者炫富,窮養和富養,教育孩子的方式從來都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對立的。為了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我們不哭窮,也不炫富,應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
具體什麼才是正確的金錢觀呢?
讓孩子認識花錢的意義,和賺錢的辛苦
有些父母從來都不和孩子談錢,我覺得這也是不好的。現在,本來就是手機支付的時代了,孩子很少見到現金,如果孩子自己從來都沒有花過錢,也不知道錢的意義,就會對金錢沒有概念,這也會讓孩子以後花錢大手大腳或者是不敢花錢等等。
我們應該在平時,對孩子進行一些金錢觀方面的滲透,比如,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當我們結帳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說一說,我們買了多少好吃的,花了多少錢,這些錢媽媽需要工作幾天才能賺出來等等。
冉瑩穎的兒子浪費糧食,她非常嚴厲地批評兒子,說:「這是爸爸拚命打拳賺來的,你不要吃飯了。」雖然她的方法是有一點粗暴,但是,價值觀是很正的。
我們不但要教會孩子用錢,還要讓他們知道,父母賺錢是不容易的。冉瑩穎家也許很富裕,她並沒有跟孩子說,我們家沒有錢,即使是有錢,你也不能浪費。
我們也是一樣,可以帶孩子去體驗一下爸爸媽媽的工作,讓孩子的體驗到爸爸媽媽的辛苦,不用和孩子說「我們很窮」,估計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比較懂得珍惜的人。
給孩子一部分零用錢,讓他自己學會計劃、支配
培養好孩子的金錢觀,我們還應該教會孩子怎麼有計劃地用錢。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理財思維的家長,都會讓孩子自己掌握一部分錢,然後讓孩子如何支配這些零用錢,做到有計劃、不亂花錢。孩子定期收到零用錢,漸漸地就會學會合理地支配。
錢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們要學會支配錢,而不是讓金錢迷惑和支配你,從小培養正確的金錢觀,才能做好它的主人。
互動話題:家長朋友們,你跟孩子哭過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