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中的理性討論,關羽到底該不該調動劉封?

2022-07-14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三國歷史中的理性討論,關羽到底該不該調動劉封?

三國歷史中的理性討論,關羽到底該不該調動劉封?

1、荊襄之戰慘敗,劉備、諸葛等人要負戰略層領導責任;關羽作為戰區最高長官,要負主要責任。這一點毋庸置疑,也沒打算給任何人洗白 2、但是,我始終認為劉封、孟達當時應歸屬關羽管轄,他們託故不聽調遣,是要對戰敗負一定責任的 3、即使當時劉備在管轄關係劃分時確實有疏忽,造成了管理盲區,如果政治頭腦清醒,具有較強的形勢分析和決斷能力的話,劉封、孟達也應配合關羽出兵,他們的行為說到底還是沒有大局觀 4、劉封被殺,是自己有錯在前,劉備、諸葛考慮將來政權交接穩定性,藉機從重處罰而已。說劉封不死,劉禪沒機會皇位不保,甚至說諸葛為了自己獨攬大權才除去劉封的,有點陰謀論過頭了

一些具體情況如下:

一、主要時間線 214年,劉備占領益州,隨後「拜羽董督荊州事」 215年,曹操打下漢中,把上庸單獨設郡,劃歸荊州管轄 219年夏,劉備拿下漢中並派劉封、孟達攻占上庸等地,授關羽「假節鉞」 219年秋,關羽襄樊之戰,先勝後敗亡

二、關於「假節鉞」 網上查到的答案:漢朝使節沒有區分層級,不管是「假節」、「持節」還是「使持節」、「假節鉞(或「假黃鉞」)」,都是同等地位,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 個人理解:214年劉備已經授權關羽全權負責荊州事務,相當於劉備集團唯二的大軍區司令之一(另一個是主城益州),地位無人可比。219年再授假節鉞,進一步加強關羽的地位,身份上也更加尊貴

三、上庸郡的歸屬 上網找了下上庸郡的位置(因為地理學的不咋地,如果有誤,歡迎大佬指正+科普)

從圖上看,上庸是連接荊、益(漢中)的樞紐,所以雖然行政範圍這東西老闆想怎麼劃都可以,但從交通、軍事指揮、政治維穩等方面考慮,劉備剛拿下漢中後肯定還是繼續把上庸劃給荊州更優。 如果後期擔心關羽坐大,為了制衡他再把上庸重新劃給漢中當然可以,但顯然不是這個時間點劉備集團考慮的首要問題

最後,舉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亮劍》里李雲龍打平安縣城的時候,他根本沒資格調動孔、丁的部隊(實際上也沒調動),那麼如果孔、丁發現敵情後,以未受到總部命令、隊伍戰鬥力不足、群眾未轉移等為理由不做反擊,導致最後李雲龍在平安城下被包了餃子,戰後彭老總會嘉獎孔、丁二人軍紀嚴明,還是遷怒於他倆?

假節鉞只是名義上給你一個可以調動軍隊的權利,要是真有跨區調軍的能力,一個國家是不是有兩個或者多個皇帝了?

用腳趾頭想想都能想明白,理論上的權力,和實際權力是兩回事。 就像曹叡病重,讓司馬懿和曹爽都有假節鉞,輔佐曹芳。 是不是曹爽和司馬懿都可以隨便調動軍隊互相攻打了? 要是這樣的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根本不用請太后旨意,只要拿出假節鉞就可以了。 劉封不聽關羽,劉備要負主要責任。 劉封去上庸,是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什麼恐達難獨任,說白了,就是不相信孟達,要劉封監視孟達。 孟達自然不甘心打下了上庸,什麼官職都沒撈到不說,還丟了原本的宜都太守,現在還要被劉封摘了勝利果實。 兩人為了誰做上庸話事人都扯皮扯不停,怎麼去幫關羽。 讓他們扯皮不停的,正是由於劉備的安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c4352114f94b40a78ef5ef12eba21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