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後,為什麼要燒紙過「頭七」?傳統老規矩有何講究

2022-08-10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人去世後,為什麼要燒紙過「頭七」?傳統老規矩有何講究

時間一晃,馬上就快到七月半的中元節,七月半俗稱鬼節,這是一年當中繼清明節之後最隆重的祭祖節日,在去年的時候,咱們還做過一期關於中元節的風俗和禁忌的內容。

中元節,可能每個地方的規矩都有一定的差異,比如有的地方有放河燈的習俗,有的地方有不能在夜間出門的禁忌,但是大部分地區都有在中元節燒紙的習俗,也就是 「燒紙錢」給已故的親人,老百姓相信,通過燒紙的方式可以讓在身處另一個世界的親人當成地下錢幣(俗稱冥幣)使用,所以又叫「燒紙錢」。

中元節

其實給亡者燒紙的習俗,不僅僅是在清明節中元節這樣的傳統祭祖活動中才有,人去世後的葬禮上,也必須要燒紙,而且,按照傳統的喪葬禮儀,人去世後還有「頭七」的說法,比如有些地方是要等七天以後再下葬,還有地方傳說去世後的第七日是回魂夜,有「燒七」的習俗,同樣也是以焚燒紙錢為主的一種祭奠儀式。

無論是清明節還是中元節,又或者是喪葬祭奠,燒紙都是必不可少的祭祀形式,還有人死之後的「頭七」之說,這些老祖宗定下的傳統老規矩,到底是不是迷信呢?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傳統老規矩,到底有何講究?

中元節

先來說說「燒紙」的習俗,這個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訴大家,燒紙,絕對算不上是迷信活動,包括咱們現代的詞典對燒紙的定義也只是說它是一種「民間信俗」,也就是一種接近於信仰的習俗,大概就和過年的時候貼福字貼門神比較類似,比如說老百姓覺得貼門神可以驅邪避禍保平安,但你能說這是一種迷信活動嗎?很顯然不是迷信。

所以,給亡魂燒紙的傳統,也只是一種普遍的傳統風俗而已,它是一種祭祀和祭奠的方式,人們用這種方式來寄託對逝者的追思,讓祭祀和葬禮更具有肅穆沉重的儀式感。

中元節

根據歷史學者的考證,燒紙這種習俗大約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其實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是把真錢作為陪葬品,但那個時候盜墓賊比較猖獗,經常人剛剛下葬就被人盜走,所以後來就改成了燒紙錢的方式,以紙寓錢來祭靈,並且給這種紙取了一個專用名詞叫「冥錢」或者「冥幣」,這就是燒紙的由來。

燒紙,最初就是在南北朝時期開始興起的一種以紙代錢的祭奠形式,而「頭七」的說法,則要遠早於燒紙的習俗,相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還和歷史上著名的神醫扁鵲有關。

中元節

據說有一年當朝太子突然患上重病,國君命人趕緊去找扁鵲,但是扁鵲當時正遊歷行醫,一時半會也趕不回,等到扁鵲進宮的時候,太子已經死去快七天正準備下葬,但是經過扁鵲診斷髮現,太子雖然沒有了呼吸,但卻並未真正死亡,於是扁鵲施展了自己的醫術,太子隨後慢慢甦醒了過來。

從此以後,人們就有了頭七不下葬的習慣,希望在這幾天裡還有奇蹟發生,當然七天不下葬基本也只能在冬季實現,在夏天可能就很難做到,所以有些地方是三天,然後說第七天是回魂的日子,逝者的陰魂要回家看最後一眼,然後就要正式轉入下一個輪迴。

中元節

當然這種說法充滿神秘和迷信的色彩,但實際上呢,也體現了人們對逝去親人的哀思與不舍,畢竟是生離死別,所以種種祭奠的儀式、都會賦予一些寄托在裡面,因此,民間習俗雖然有一些神秘色彩,但卻並不能粗暴地定義為封建迷信。

其實現在經常有種人,每天抨擊這也是封建那也是迷信,但輪到他家裡要辦什麼喜事的時候,照樣會翻一翻老皇曆選一個良辰吉日,所以說很多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老規矩老傳統,只有弄清楚了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做的來龍去脈,才能更好地理解這些看似迷信的傳統習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c2e3d2774ceb458d68bb624d9248d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