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弟:穿越火線 將情報及時送達

2023-12-20     蘭州新聞網

原標題:劉宗弟:穿越火線 將情報及時送達

劉宗弟:穿越火線 將情報及時送達

記者和劉宗弟交談

劉宗弟敬軍禮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學習研究協會贈給劉宗弟的錦旗

「沒有國,哪有家!70年前,我隨浩浩蕩蕩的志願軍隊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這是我一生的光榮。」當戰爭的硝煙被和平的生活沖淡,當炮火轟鳴不再穿透耳膜,當戰場上槍林彈雨只留在記憶里,當戰鬥場景變成史書上的白紙黑字,往事一幕幕浮現在劉宗弟眼前,依舊清晰。劉宗弟16歲參軍,17歲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並幸運地活著回到家鄉。彈指一揮間,當年「最可愛的人」如今已是米壽之年。戰爭給劉宗弟留下了火紅的記憶,堅定的信仰始終未變。憶往昔崢嶸歲月,他感慨萬千。

年僅17歲,入朝參戰

1951年2月,為響應黨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16歲的劉宗弟從榆中縣夏官營鎮前往武威報名參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第三軍三師三團的一名戰士。1952年1月,部隊從武威出發,準備前往東北,入朝作戰。由於當時的部隊番號要保密,所以劉宗弟記得他入朝鮮時,被調到師部當通訊員,當時他才17歲。

部隊從武威乘軍車到了天水。然後從天水改乘火車前往遼寧丹東。火車上沒有窗戶,到了吃飯的時候,火車才靠站停下,戰士們都下車在火車站排隊取飯。吃飯完畢,半個小時後大家就全部上了火車,一路到了丹東的火車站,此時已經是深夜,然後部隊又改乘汽車,到達丹東志願軍空軍的一座機場。「我們下車一看,機場上停了好多飛機,我們平生第一次見到飛機,戰友們都盯著飛機看,十分好奇。後來我們聽說,這些飛機都上了朝鮮和美國空軍作戰,保衛志願軍的後方補給線,大家都被志願軍空軍的英雄故事所感染,紛紛要求上前線殺敵,報效祖國!」劉宗弟說道。

嚴寒惡劣的天氣 前線物資匱乏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志願軍在武器裝備上處於絕對劣勢。劉宗弟說:「在朝鮮,志願軍克服了一切困難,抱著必勝的信心和敵人戰鬥。到了冬天,氣溫降至零下30多攝氏度,朝鮮江河多,要是過江打仗,身上穿的棉衣被水浸泡後都凍成了冰塊。很多人被凍傷凍殘,但戰士們仍然拖著沒有知覺的腿義無反顧奔赴前線,早已忘記了生死,可以說大家為了祖國和人民而戰鬥到底的堅定意志,是敵人所不能比的。」

更艱難的是,除了突如其來的嚴寒,劉宗弟和戰友們還面臨斷糧的困境。朝鮮山區里都是土公路,沒有哪條公路是好的,而且路還很窄,運輸線被美軍破壞得很嚴重,物資運不上前線,戰士們吃喝都成了問題。

戰地生活很苦。「我們在戰場上吃的是炒麵,有時連炒麵都吃不上,常常饑寒交迫。像打得激烈的上甘嶺戰役,戰士都在坑道里,物資補給十分困難,沒吃沒喝的,不斷有人犧牲。」

在抵禦寒冷的同時,飢餓也是最兇狠的「敵人」,有時候連著好幾天都沒東西吃。「後面大家就養成習慣,有東西吃的時候,一定要小口啃,只要感覺肚子進了點東西,就馬上停住,把東西收起來,放著下一次餓得受不了再拿出來啃一小口。」劉宗弟還記得,當時餓得實在受不了,又沒東西吃,就刨一把雪塞進嘴裡,「騙騙嘴巴和肚子」,大家只有一個信念:不要倒下,拼盡全力消滅敵人。

「為了躲避敵人的狂轟濫炸,我們很多時候不敢做飯,只能一把炒麵一把雪吃下去。」劉宗弟說。炒麵由高粱、玉米、黑豆等碾磨成粉後炒制而成,直接吃又干又噎。「我們先把雪含化了,再就著炒麵咽下去。吃完幾口,舌頭都凍得沒有知覺了。」

戰友堅守陣地 被活活凍死

「信一來,哪怕下炮彈、下刀子,也要去。下雪了踩著雪走,有時候雪能沒到大腿根的位置。」劉宗弟說,當時心裡就沒有感到害怕,不知道怕是啥,只想著怎樣把信息傳達好、傳達到,讓志願軍消滅更多敵人,打勝仗。送信過程中還有許多口令、暗語不停地變換,主要是怕信息泄露。而且傳達信息必須準確,不能有絲毫閃失。

最辛苦的是在冰天雪地執行任務,劉宗弟回憶說:「如果遇到敵軍飛機偵查,為了不暴露目標,我就在雪地里往前爬,手腳都凍僵了。有的戰士在爬坡過坎時,鞋子掉了,就不穿鞋走,腳和襪子都凍到了一起。」

作為通訊員,那個時候靠兩條腿走路送信,一天一夜急行軍幾十公里,雙腳都是腫的。為了完成任務,劉宗弟和幾個戰友經常在黑夜穿越火線,通過敵人的封鎖口,危險時刻伴隨著,有的時候只能從屍體上爬過去,身上沾滿了血跡。

在劉宗弟的記憶中,他和戰友們除了要面對敵人的火力隨時有犧牲的危險,還要經受住物資短缺的考驗,「沒有吃的,穿得很薄,時不時會聽到有人凍傷甚至凍死」。

「電影《長津湖》里那些衝鋒殺敵的戰士,像極了當年的我們,為了祖國和人民,不要命地戰鬥。還有冰雕連,看著電影中的畫面,就會想起犧牲的戰友。」劉宗弟記得,他的一個戰友在堅守陣地時,手裡抱著槍,在雪地里一直趴著,最後活活被凍死了。

上甘嶺戰役 3個戰友犧牲在戰場

1952年11月,劉宗弟跟隨部隊參加上甘嶺戰役。雖然劉宗弟在師部,但是他深知前線戰場的慘烈。「太慘烈了!整個山頭被炸過了一遍又一遍,原本堅硬的土變得鬆鬆軟軟,用手一抓一大把彈片,還有股彈藥的味道。」劉宗弟抹了抹眼睛,說道:「跟我一起去朝鮮的3個戰友,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了,他們是被炮彈擊中的,大家本來一起去朝鮮的,可是最後他們都沒有回來。」

戰場犧牲是常事,這會兒大家還在嘮嗑,下一分鐘身邊戰友可能一下就沒了。「都是比親兄弟還親的戰友,前一秒還一起走著,下一秒就倒在面前,血肉模糊,都認不出來了。戰友的犧牲更激起大家殺敵的勇氣,都想為他們報仇,那一陣真是拿命拼了。」劉宗弟說。

一提到犧牲的戰友,劉宗弟就會忍不住地流淚。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是不知道戰友們深厚情誼的。劉宗弟摸著掛在胸前的紀念章說道:「為了勝利,志願軍犧牲太多了。當年參加抗美援朝的,大多是十幾歲二十來歲的小伙子,哪裡見過炮火連天的戰場?大家都是懷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前赴後繼、毫不猶豫地走上戰場的。」

夢中都是送信的場景

有時候做夢都是匍匐前進、跳進彈坑、徒步送信……這些都是埋藏在劉宗弟記憶深處執行通信任務時的場景,醒來基本上是因為兩種情況:順利完成任務高興得笑醒了,被爆炸聲或槍聲驚醒了。

「我的很多戰友,年紀輕輕就犧牲在戰場上了。」劉宗弟又抹了抹眼睛,一直感嘆自己年紀大了,很多戰友的名字逐漸忘記了,卻始終不會忘記當初就是大家背靠著背、以性命相托去戰鬥的情景,「我只是比較幸運,才活了下來,那些犧牲的戰友才是真正的英雄!」

「經歷過戰爭的人,才更懂得和平的珍貴,我們國家現在強大了,人民的生活安定了,我們一定要更加懂得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和平來之不易,這都是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劉宗弟說,「現在每頓飯都有肉有菜,比起在冰天雪地中忍飢挨餓,已經好太多了。」

「我們應該銘記先輩的流血犧牲,是他們用生命換來了家國安寧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年輕人更應該懂得珍惜,更要勤奮工作、努力奮鬥,把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讓子孫後代過上好日子,才對得起犧牲的烈士,他們的血才沒有白流!」

人物資料

劉宗弟,88歲,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鎮太平堡村人。1951年參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第三軍三師三團戰士。1952年入朝,為師部通訊員。1953年回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蘇曉 李慶 文/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bc4f3d2f5d1a69373d48d57ab6c44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