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底部漸濃,哪些低估值寬基指數基金值得一看?

2023-11-06   私募排排網

原標題:市場底部漸濃,哪些低估值寬基指數基金值得一看?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私募排排網」。

10月份以來,中央匯金增持工農中建四大行、買入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增發2023年國債1萬億元等利好政策頻出,市場卻仍未見「強烈反響」,主要是內外因素疊加導致。

一是國際衝突頻現,市場避險情緒升溫,美債拋售情緒上揚,長期美債收益率突破5%,引發對市場流動性擔憂;二是國內三季度經濟有所修復,而PMI恢復增長有所放緩,市場情緒仍不足以扭轉。

但事情迎來了轉機,11月初美聯儲「放鴿」,連續第二次會議暫停加息,美元指數大幅下挫,美元兌離岸人民幣匯率跌破至7.3關口,港股、A股同時迎來一陣反彈,代表外資的北向資金近一個月首次周凈流入。

如今,市場底的意味漸濃,指數化投資大趨勢逐漸形成,跟蹤滬深300指數的滬深300ETF規模突破千億元。從估值的角度看,10月份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市凈率、創業板指市盈率目前估值已低於歷次「市場底」水平,處於絕對底部位置。

那麼,有哪些低估值的寬基指數基金值得一看?筆者根據Choice數據整了一批市盈率百分位較低的寬基指數,並根據公募排排網數據匹配出了相關指數的基金供讀者參考。

寬基指數:恒生網際網路科技、創業板50的市盈率百分位較低

一般而言,普通投資者投資指數最便捷的方法是通過股票帳戶買相應的指數ETF份額。這些指數ETF的投資組合與跟蹤的指數高度一致,其收益和風險與所跟蹤的指數密切相關。投資者可以通過購買指數ETF來獲得與跟蹤指數相應的投資回報,同時可以隨時在市場上買賣ETF,實現資產的快速交易和流動性。

不過,一些投資者沒有股票帳戶,也希望能夠投資指數,那麼指數ETF聯接基金則是門檻相對ETF較低的投資方式,只需要和普通基金一樣申購份額即可。

ETF聯接基金將其絕大部分基金財產投資於跟蹤同一標的指數的ETF基金,也就是說是投資於ETF的基金,其密切跟蹤標的指數表現,追求跟蹤偏離度和跟蹤誤差最小化,採用開放式運作方式的基金。

筆者根據Choice數據整理髮現,全部上市的非貨幣ETF跟蹤的指數多達361隻,包含各地市場股指、債券指數、黃金指數、期貨指數等。然而,並不是所有的ETF都有聯接基金,根據公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有ETF聯接基金指數的為211隻。

但為了準確篩選較低估值的指數,筆者篩選只限定於投資滬深港三地的股票ETF聯接基金。一些近期成立且比較熱門的寬基指數,如科創50等,由於成立時間太短不足以看出現階段估值在歷史上的水平,因此筆者挑選出成立五年以上的寬基指數,並根據指數市盈率百分位從小到大排序前20供讀者參考:

寬基指數中,港股的恒生網際網路科技業指數的最新市盈率(PE-TTM)僅為19.39倍,位於歷史市盈率百分位的0.03%。

據恒生指數公司公開資料顯示,恒生網際網路科技業指數提供一項市場參考指標,反映在香港上市、主要經營資訊科技業務證券的整體表現,共有30隻成分股。

截至2023年11月3日,恒生網際網路科技業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合計占比88.28%,前十大權重股分別為網易、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美團、快手、京東集團、百度集團、金蝶國際、嗶哩嗶哩、金山軟體。

低估值的港股近期受到公募基金的青睞,公募基金三季度報顯示,多隻基金提高了港股的投資比例配置。據國信證券統計,截至三季度末,普通股票型基金港股倉位中位數為12.93%,相較二季度末增加了1.65個百分點;偏股混合型基金港股倉位中位數為10.09%,相較二季度末增加了1.41個百分點。

另有,創業板50指數的市盈率百分位位於歷史低值,截至11月3日的最新市盈率(PE-TTM)僅為25.89倍,位於歷史市盈率百分位的1.08%,意味著目前創業板50比歷史上超98%的時間都要便宜。

創業板50指數由國證指數公司推出,由創業板市場中日均成交額較大的50隻股票組成,反映了創業板市場內知名度高、市值規模大、流動性好的企業的整體表現。

截至2023年11月3日,創業板50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合計占比62.99%,前十大權重股分別為寧德時代、東方財富、邁瑞醫療、匯川技術、陽光電源、愛爾眼科、智飛生物、億緯鋰能、中際旭創、卓勝微。

為給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筆者根據公募排排網數據整理了跟蹤港股相關指數以及創業板指數的ETF聯接基金如下:

註:以上內容不構成基金評價及投資建議,且產品展示的收益期間較短,不代表基金長期業績表現,僅供投資者參考。資料來源於公募排排網,基金公司官網

當然,ETF除了跟蹤寬基指數之外,還跟蹤了許多行業指數,例如煤炭、有色、醫藥、新能源等。

當前,有眾多行業指數的市盈率百分位位於歷史新低,一方面有行業自身的周期因素,一方面也是受整體大盤走弱帶來的低估值。

由此,筆者整理了包括寬基指數在內50隻低估值指數相關基金供讀者參考:

註:以上內容不構成基金評價及投資建議,且產品展示的收益期間較短,不代表基金長期業績表現,僅供投資者參考。資料來源於公募排排網,基金公司官網

【資料來源】:公募排排網、基金公司官網

【收益計算說明】:按區間收益率由高到低進行排名。

【排行說明】:以上排行不代表公募排排網從事基金評價工作,公募排排網僅對自身所收錄的公募基金產品以一定規則進行排行,上述排行不得作為投資者投資決策唯一依據,僅供投資者自研參考使用。

【風險揭示】: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諾產品未來收益。投資者應謹慎注意各項風險,認真閱讀基金合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銷售文件,充分認識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並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投資決策,對投資決策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