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樹媽媽
成長樹(ID: chengzhangshu99 )
1
這段時間,北大數學天才柳智宇還俗的消息,上了好幾波熱搜。
從傳統的角度看,柳智宇絕對稱得上是少年天才,是多數人心中教育成功的典範:
從小到大成績優異、獲獎無數,一路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
高二就已經奪得2005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的金牌。
高三加入國家隊,代表中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以滿分成績奪得金牌。
那一年,他才18歲,隨後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專業。
在強手如雲的北京大學,他同樣是風雲人物,不僅學業優秀,還成為了北大社團的社長。
大四更是早早收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並獲得每年7萬美金的全額獎學金……
這份簡歷放在任何人面前,都足夠優秀、足夠光鮮、足夠讓人相信他會有一個無比燦爛輝煌的未來。
但是大四的柳智宇,卻給麻省理工的教授發了一封拒絕信,他在信中說:
「很抱歉地通知您,我不會成為MIT的學生了……您可能會很驚訝,我決定把一生都奉獻給佛教,並成為北京龍泉寺的一名僧侶。」
「很抱歉地通知您,我不會成為MIT的學生了……您可能會很驚訝,我決定把一生都奉獻給佛教,並成為北京龍泉寺的一名僧侶。」
這個22歲的北大數學天才, 放棄了世界名校,選擇出家。
父母為此阻攔、勸說、大哭、大鬧、生病、白頭,但都無法動搖他的決定, 他甚至一度和父母斷絕來往。
之後的幾年,柳智宇過得很清苦。還曾一度顛沛流離,無處安身,最後靠好心居士才勉強有個住處。
如今還俗之後,他依舊沒有什麼物質上的追求,坦言自己不想結婚、也不想有孩子。
他究竟是教育的成功,還是教育的失敗?從天之驕子到遁入空門再到入世還俗,他的經歷其實非常值得深思。
2
發掘天賦、創造條件,孩子成了「神」
高壓強迫、過度付出,孩子有了「魔」
柳智宇的優秀早慧,跟原生家庭的培養有很大關係。
他的父親是華師一附中的物理老師。曾經培養出了多個物理競賽獲獎的學生。
母親是一名工程師,同樣是高知博學、工作優秀的類型。
柳智宇作為他們的兒子,自然是從小就被寄予厚望。
他本人非常的聰明,他的高中數學競賽教練余世平曾經評價:
「腦筋的靈活程度,我教了一輩子書,這是第一人。」
聰明之外,他還得到了非常好的引導。
別的孩子還在玩泥巴的年紀,柳智宇已經在玩兒家裡父親的那些物理實驗的東西。
頭腦靈活+啟蒙早+父母高知且重視教育+自己喜歡鑽研,足夠讓一個孩子在小學就成為尖子。
而柳智宇熱愛上數學,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的。
那時候的他還算不上天才,偶然去上了啟蒙老師劉嘉的數學培優班,發現題目很難,自己經常需要絞盡腦汁才能做出一兩道題。
但是就是這樣,啟蒙老師還是經常誇獎他有天賦,給他很多鼓勵和引導他繼續加油。
柳智宇自己說,就是這個原因他才走上了數學這條路。
一個四年級的孩子,自然會喜歡被肯定、被表揚、加上他本身聰明、喜歡沉浸在書海、也善於思考分析和總結,數學的確非常適合他。
父母發現之後,也相當的支持,給他找了更多名師,報名了更多的數學培訓,讓他可以快速提升能力。
這一切都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
對數學,柳智宇有極強的內驅力。
就像咱們之前提到過的,形成這種內驅力的因素有 3 種:
滿足了這3點,孩子就會像裝了小馬達一樣,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著他們不斷進取。
圖片來源:電視劇《都挺好》
柳智宇那時候在數學的世界裡如魚得水,用他的話說,就是:
「那是另外的一個世界,數學的世界,其中並沒有凡庸瑣碎的得失毀譽,只有自然的美、人類心智的美。」
「那是另外的一個世界,數學的世界,其中並沒有凡庸瑣碎的得失毀譽,只有自然的美、人類心智的美。」
他非常純粹的愛著數學這門學科,加上天賦和努力,很快他就成為了這方面的佼佼者。
高一就發表了《冪數列求和縱橫引論》的論文,獲得了很多數學家的肯定,還斬獲了湖北省級的獎項,連數學老師都自嘆不如。
高二,他在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中,以滿分成績獲得金牌。
出色的表現,讓他一戰封神。
但是,在成為「神」之後,他必須面對的,卻是「魔」。
他發現,自己已經不能再這樣簡單純粹的愛數學了。
父母、老師、學校,都希望他繼續參加下次的數學奧林匹克、繼續獲得金牌。
他們要他不斷的高強度的刷題、要他持續不斷的拿高分、拿滿分。
儘管那時候,他已經患上了比較嚴重的眼部疾病,閱讀已經很困難了。
但是母親堅持給他閱讀題目,讓他來做。
他自己只想享受數學之美,想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研究數學上。
但當時刷題、準備比賽、出成績卻成了生活的重心。
有媒體報道,某次他在瀋陽參加集訓,校長來看他,他不僅沒有表現出激動或者感激,而是冷淡的說:
「我個人不需要這塊金牌,而你們一附中需要這塊金牌。」
「我個人不需要這塊金牌,而你們一附中需要這塊金牌。」
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他對數學的內驅力正在因為父母、老師的強力干預,而迅速下降。
很多孩子的內驅力,其實都是這樣被破壞掉的。
正如心理學家李雪所說:
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它帶來的感覺是較勁、痛苦和內耗。
他們總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行動,不是為了自己,喪失了自主權和成就感。
最終的結果就是,當孩子失去外部驅動力後,就很容易就此止步,不再向前。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捨得》
3
全面無死角照料,讓他心思單純
與真實生活隔絕,讓他寸步難行
柳智宇身上還有一個很擰巴的地方,就是他在學習上非常 優秀,但是在人際關係和處理日常生活問題上,又非常 笨拙。
這種反差,其實也跟家庭的教育息息相關。
柳智宇的家庭條件相對不錯,父母從小對他的學習抓得很嚴格。
他過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生活。
從小的時候,就沒有太多時間跟同齡人接觸,更沒有太多時間去交朋友。
長大後的他,想融入集體,但是也經常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如願。
比如有同學問他問題,他總是會非常熱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想辦法給同學講清楚。
但是反過來,如果他向其他尖子生請教問題,對方經常會推脫搪塞,好像把他當成一個對手一樣防備著。
他拿到了奧賽金牌,想安慰因為競賽失利的同學,問怎樣才能幫到他們。
同學卻回覆:
我們需要的是做更多題目,你的幫助不是很重要。
我們需要的是做更多題目,你的幫助不是很重要。
柳智宇的性格本就有些內向,心思也單純。
他沒有做錯什麼,但來自同齡人的這種防備、排擠、有意無意的孤立,讓他非常的難過。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在社交上。
會抱怨孩子找朋友玩兒這個時間,足夠寫多少卷子、足夠做多少練習。
但實際上,孩子能夠交到好朋友,能夠在集體中有存在感、融入感,對孩子享受校園生活、學習生活非常的重要。
圖片來源:電視劇《再見我的幼兒園》
無論多大的孩子,都非常在意同伴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
柳智宇從小跟同伴玩耍時間太少,他缺乏進入集體的練習,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跟同學間的矛盾爭執、不知道怎麼平衡自己和對方的利益、更不知道應該怎麼去玩兒到一起。
所以在要獨自面對這些的人際來往之類「紅塵俗事」時候,聰明敏銳的頭腦也無法幫助他過得更開心。
柳智宇坦言自己出家的原因,是想要追尋生命的答案。
他想要放下這些世間的紛紛擾擾,去尋一個更高的境界。
但是有句老話說得好,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落髮為僧在外人看來可能是斷了煩惱,對身處其中的人,也許並不一樣。
不顧父母反對,堅決出家的柳智宇,並沒有過著那種歸隱閒適的生活,反而要面對很多的挑戰。
寺廟裡必須早上四點半上早殿,上午工作或學習,午飯後一點半繼續工作學習,四點半上晚殿,上課,直到晚上9點才能休息。
除了這些,他還要參與日常事物,比如寺院裡的房屋修建。
經常要在半夜1點到3點盯著工地的運作,回去休息不了幾個小時,又得起床。
身體的辛苦是一方面,寺廟還有一些「潛規則」。
他曾經非常用心的為龍泉寺宗教典籍的出版工作,每天工作12小時,付出了大量心血,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辦法正常署名。
之後寺廟還曝出了高僧被舉報騷擾女弟子的新聞,他則成為了第一個站出來發聲譴責的寺內僧人。
寺廟不是理想的凈土,所以在2018年,他選擇下山遊歷。
這段時間,他曾短暫居住在一位居士家裡,可也是問題頻出。
那位收留他的居士把碗槽中沒有刷洗的碗筷、家裡枯死的花拍成視頻發給他看,他羞愧的收拾東西走人了。
柳智宇從小被包辦保護、幾乎與真實生活隔絕,所以眼睛裡沒有「活兒」。
他自己也很自責,覺得自己觀察力不夠,應該知道主動收拾衛生和澆花的。
後來柳智宇顛沛輾轉,去了不同的地方修行,逐漸愛上心理學,並給很多有困惑的人做心理諮詢。
今年年初,柳智宇更是決定還俗,專門做心理諮詢方面的工作。
公司讓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承諾給他的薪資是月薪3萬。
但是他覺得自己一個人用不了這麼多錢,也不打算結婚生子,主動說2萬月薪就可以了。
如今的他,還在輿論的漩渦里。
有人說他浪費了國家的培養、有人說他墮落成了賣課的俗人、有人為他遺憾惋惜、有人羨慕他活出了真實的自己……
我想說的是, 人生從來不是只有一條路,優秀的父母和孩子,也並不是只有一個模板。
祝福他,也祝福每個孩子,都能活得開心自在,獲得心靈的平靜。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