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MPV,為什麼更像是個笑話?

2023-11-25   汽車扒一扒

長途穿越,一直都是電動車的痛點,目前所有的技術都沒有辦法解決EV產品長途、高速時孱弱的奔跑能力。

電動化的滲透率在國內已經逼近40%,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成績,但這種成績背後依然需要剖析消費場景和消費地區。

更多選擇EV產品的用戶是沒有長途穿越需求的,更多使用場景集中在城市以及短途層面,這裡定義的短途是150km之內單次出行強度。

在EV產品標定續航已經超過500km,實際使用也能超過300km的今天,強度不高的用戶需求的確可以和電動化完美匹配起來。

但如果你到人口分界線以西走一走,會發現新能源產品的「能見度」極低,說明在高強度用車需求方面,電池搭配著電機的技術方式,依然不被工薪階層所認可。

SUV、轎車尚可,和城市代步出行的匹配度較高,但MPV就顯得尷尬一些。

MPV的電動化發展方向更多和內燃機捆綁,無論是PHEV還是REEV,有內燃機的電動化MPV都能保證最基本的生產能力,續航和補能方面的問題被大幅度壓制。

但尷尬的有兩點,一個是未來的大方向明確是EV核心市場,另一個則是MPV的使用強度要遠遠高於轎車和SUV。

所以,純電MPV顯得非常被動。

以目前最新曝光的幾台新勢力MPV來計算,即便是其擁有600km以上的理論續航能力,但也只能停留在城市使用層面上,放在高強度用車場景,尤其是長途出行方面,續航仍然是一個較大的問題。

一般家用車使用強度在一萬公里左右,從GL8這種典型MPV的使用強度來看,一年3萬公里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高強度用車意味著頻繁充電,這背後其實是用戶想要創造高價值的核心訴求。

騰勢D9是一台優秀且成功的MPV,但從銷量上來看,DM-i版本銷量占比巨大,這也意味著有內燃機的新能源MPV才是最理性的發展方向。

一方面,MPV本身銷量占比並不大,電動化可以不夠深入,另一方面,MPV的確更需要創造價值,必須要依賴內燃機才能創造出優秀的標籤,壓抑住所有的不利輿論。

對於用戶來說,MPV的高油耗是一個痛點,新能源化是降低油耗最直接有效、低成本的手段,但這不應該建立在犧牲創造能力的基礎上,保留該有的創造價值能力是有必要的。

所以,插電混動和REEV是MPV的主要發展方向,除了能享受到更好的電動化、智能化生活之外,還能夠降低油耗。

以騰勢D9為例,全場景使用層面分析要比燃油版MPV降低至少35%的油耗,投射在每年數萬公里的使用強度上非常經濟。

純電動MPV的使用場景更多集中在城市,或者圍繞著城市使用,在城市密集的高功率快充樁滋養下,這一市場和產品有生存的空間,如果脫離這一場景,那麼純電動MPV的弊端將會被全面釋放。

續航、充電問題目前還沒有完全解決,只是在人口密集的一二線城市核心圈完善,但MPV使用場景複雜且高強度,必須要藉助加油站才能夠完美支撐MPV的定位。

所以說,沒有發動機的MPV是很難被用戶徹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