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From 米粒媽頻道
微信號:MilimaPinDao
01
繼「女性墮落論」之後,俞敏洪又翻車了。
前幾天,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帶大家回顧了德國在二戰時期對教育進行的一組實驗,實驗就是把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學習,另一組只管好好玩。
結果是怎麼樣呢?
小時候天天玩的孩子,反而比那些學習的孩子成績更好,不僅學習好,身心也更健康,還更有創造力。
反正意思就是,孩子小時候放養就對了,帶孩子玩玩就行了,小時候就報這個班那個班的,沒必要。
呃,俞敏洪老師這是在鼓吹快樂教育麼?
這些年,俞敏洪的言論真的是太奇葩,一言難盡……不過對於這番言論,大家紛紛不買帳:
小時候好好玩,長大上藍翔;
從小玩到大,有考就得補,補課新西方;
小時候學英語的最佳時期別學,長大之後報名新東方;
……
看看,這一屆家長可不是那麼好忽悠的了
看完大家的評論,真的很想說:俞老師,您可別再說話了!都2020年了,還鼓吹快樂教育,哪一個國家的精英是玩出來的?
還真以為國外的小孩個個都是天才,玩著玩著就能進常青藤,咱可別天真了。
升學的叢林模式下,擁抱愛與自由是行不通的,國外的家長看似佛系養娃、快樂至上,其實在雞娃這事上,一點都不含糊。
在國外,從崇尚快樂教育家庭中走出來的孩子,有的高中畢業就跟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農民、餐廳服務員。好一點的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修車技工……
外國孩子拼名校、拼家世、拼資源,遠比中國更加緊張和殘酷。
02 德國教育真的快樂嗎?
米粒媽有個閨蜜,哈佛畢業後就定居在南非,在經過各種考察,把娃送進了海外排名第一的德國學校。
孩子的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了,當初她家娃面試時,因為沒有歐洲護照,在100多個小朋友中,只錄取兩個。
錄取要求也特別高,必須要會德語和英語,不是簡單打招呼那種,而是能溝通,看電視、電影都沒問題的水平。
閨蜜家的娃現在3歲半,英文、德文、中文隨意切換,這在班上還算少的,很多孩子都會四種語言,比如法語、西班牙語等等。
各種課外才藝班更是沒有落下,閨蜜家的娃三歲半就開始學游泳、鋼琴、小提琴、芭蕾舞。
瞅瞅,這是她家的小公舉
這在他們班還不算多的,很多都報了四五個興趣班,每天下課家長就把孩子往課外班送,一點都不比國內輕鬆。
幼兒園還僅僅是起跑,升入高年級,競爭也會更大,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則會直接淘汰。
這所學校的老師說,在德國,除了個別州,大部分學校小學都是四年制,到了五年級上中學的時候,還會實行分流,也就是把教育資源留給成績最好的那一批孩子。
從四年級上學期開始,老師就會按照平時的成績推薦,確定好孩子的去向,分別是文理中學:將來考大學;實科中學:通過培訓從事一般技術服務業;主要中學:成績最差的藍領工人。
米粒媽有個同事的表姐定居德國,她家娃剛上文理中學,他們小學班上26個人,只有9個升了文理中學,比咱們國內考一本的機率還低。
孩子才10歲,就決定了以後能不能讀大學,跟德國孩子相比,咱們中國孩子還是幸福的,只要努努力,都能邁進高中大門,也就是說,在考大學面前人人平等。
在德國,升入文理中學的那些孩子學業負擔也特別重,每天都安排了密集的課程,因為上了文理中學並不意味著就拿著通往大學的通行證。
在文理中學,還會實行淘汰制,如果成績跟不上很可能留級,甚至調去實科中學,同事的表姐告訴她,有個朋友的孩子入學時班上有30個學生,升到了8年級,只剩下20個學生了……
03 中國孩子苦,外國孩子同樣苦
每次寫雞娃的文章,後台總有人留言說米粒媽寫的雞娃都是少數現象 。國外大部分人都不雞娃,孩子學習輕鬆得很呢。
呵呵。
實際上,國外的孩子也一點不輕鬆,你看到的是歲月靜好,那是因為人家負重前行沒有和你說罷了。
就算逃離了國內高考,把孩子送去國外,相信我,照樣逃不了「雞娃」的命運。不同國家、地域的家長,都在為孩子升學暗戳戳努力,而且雞起娃來一個比一個嚇人。
美國重點高中90%以上的家長都給孩子請了家教;很多學生每天凌晨一二點睡下,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紐約時報的文章《美國家長望子成龍很焦慮:徹夜排隊報名補習班成常態》里說:凌晨三點,大批美國家長就冒著零下7攝氏度的寒風,趕來排隊報名補習班了
紐約聖三一學校學前補習班報名時,儘管補習班一年學費高達20多萬人民幣,每年卻都有大批有著「名校情結」的美國家長帶著孩子來參加面試。2011年,這個補習班的錄取率是2.4%,比哈佛還難進。
很多美國精英家庭的孩子,兩三歲就被父母送進了輔導班學數學、學閱讀,中小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美國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高中有這樣一句名言:「 每天4小時睡眠、4杯咖啡、4.0的成績(4.0是滿分)。」
像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雞娃起來也是絲毫不懈怠,她家三個娃從小就在興趣班打滾,鋼琴、高爾夫、網球、編程、中文,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姐姐阿拉貝拉1歲半就被送去學中文,弟弟約瑟夫不到1歲就被送去上中文課了。而且還是一周3次,每次3個小時……
咱們亞洲國家更不用說了,新加坡的孩子,從小學就要經受我們高考一般的淘汰制度,在小學六年級,就面臨「一考定終身」。
韓國甚至有個說法叫「四升五落」:每晚睡四小時才能上知名大學,睡五小時則會落榜,為了考大學,他們經常補習到深夜。
咱們中國香港孩子的起跑線甚至提前到了射精階段(有精英學校只招收1月出生的孩子)。
香港、台灣街頭,隨處可見各種補課天王的照片。香港補課天王林溢欣,才工作四年,年薪高達8500萬港元(約合人民幣7500萬元),打破了香港甚至世界私立教育界的紀錄。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孩子從一出生就要經歷叢林法則,無論是中國、韓國、日本,還是美國、歐洲,上升通道都越來越窄,為了不跌落底層,只能拚命往前擠。
日本的「平成廢物」,也給我們證明了,快樂教育是行不通的。
日本政府從2002年開始全面推行「寬鬆教育」,包括降低課業難度,學習內容減少三成,上課時間縮減一成等等。
效果怎麼樣呢?
在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日本第一次參加時,數學第一、科學第二、閱讀第八。
寬鬆教育實施後,則變成了數學第六、閱讀第十四。
同時,也教育出一堆鬆懈散漫的孩子,也就是「平成廢物」。
他們不思進取、不想工作、不願意奮鬥,每天就沉迷於遊戲、動漫、愛情動作片中,永遠都在幻想,卻從不付諸行動。
快樂教育日本已經替我們試過了,是真的不行!
在殘酷的競爭面前,沒有什麼「孩子,你慢慢來」、沒有什麼「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只能馬不停蹄,只能奮勇直前。
04
虎媽蔡美兒曾對女兒們說:「我的目標,是做一個為你們的未來著想的媽媽,不是要討你們的喜歡。」
曾經的台灣首富郭台銘曾分享自己的育兒經:「現在好像有句話,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如果我的孩子面對工作存這種心態,我隔天就打斷他的腿。」
錢文忠說:「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恐怕被國外教育搞暈了吧!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
讀書苦嗎?當然很苦,但不讀書的人生更苦!在這個時代,雖然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不讀書,連翻身的機會都很渺茫。
在上升通道還沒有完全關閉的今天,我們作為普通人,雖然沒有生在羅馬,但只要不停止自己的步伐,努力攀登,就有機會向前一步,就有能力創造更好的生活。
讀書,是咱們普通人唯一而且最為便捷的一條路,叢林模式下,還談什麼「快樂教育」,就是在誤人子弟。
千萬別聽信那些「快樂教育」的雞湯,畢竟,沒有當年的寒窗苦讀,俞敏洪老師指不定也沒機會站在這談「快樂」吧?
本文系授權發布,作者米粒媽,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科學育兒、親子閱讀、剁手推薦。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ID:milima666)。歡迎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後台回復關鍵詞【教育】,閱讀文章《這部豆瓣9.1、全球5億人看過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國教育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