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十大閃光人物

2020-04-12     陳姓文化

陳胡公,亦稱胡公滿、媯姓,舜帝之後,陶正遏父之子。



周武王滅商建周后,將長女大姬嫁給舜帝之後的媯滿為妻,封於陳地,建立陳國,媯滿在位期間,修築陳城,教化百姓,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位居十二大諸侯國之列。


陳胡公是陳姓得姓始祖,陳胡公後裔,一本千枝,繁衍昌盛,是南方地區和海外華人第一大姓。陳胡公亦是胡姓得姓始祖。


陳勝(?—前208年),字涉,陽城( 今河南登封)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聯合吳廣率領戍卒發動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起義,成為反抗暴秦起義的先驅;占據陳郡稱王,建立政權。

後被秦將章邯所敗,為車夫莊賈所害,葬於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陳隱王」。


陳勝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是中國農民起義第一人。


陳勝率軍占領陳郡以後,乃正式稱王,定國號為「張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農民建立起來的政權。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約前6)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巨大貢獻。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於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萬卷樓位於四川省南充市玉屏山麓,是陳壽少年成長和晚年歸隱之地。據記載:萬卷樓始建於蜀漢建興年間,為三重檐式木石結構樓閣,唐代又在樓前新建甘露寺,形成了漢唐風格的建築群。

1990年重建。萬卷樓占地面積100多畝,由陳壽讀書樓、陳壽紀念館、藏書樓組成,倚山而立,氣勢恢宏,流光溢彩。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長4.7米、高1.8米的「萬卷樓」金字巨匾。在萬卷樓主要建築的門框上,有多副盛讚陳壽的楹聯:「千秋筆寫千秋史,萬卷樓藏萬卷書」、「破萬卷書求索宇宙人生真諦,修三國志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祖籍潁川(今河南禹州),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南北朝時期建立陳朝(557年-559年在位)。


陳霸先建國之初,「號令不出建康千里之外」,陳霸先一面籠絡江左豪族,恢復江南經濟,一面征伐北齊,收復淮南失地,政權逐漸穩固。建康都城也在興工復建之中。陳霸先在位期間,每臨軍機大事都能確定破敵制勝之道,而處理政務則崇尚寬和簡樸,如果不是軍旅急務,一般不輕易調發軍隊。


陳霸先生活儉僕,克勤自律。史稱他 「 常膳不過數品,私饗曲宴,皆瓦器蚌盤,餚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為虛費。初平侯景,及立紹泰,子女玉帛,皆頒將士。其充闈房者,衣不重彩,飾無金翠,哥鍾女樂,不列於前。及乎踐祚,彌厲恭儉 」。


陳霸先在抵禦落後勢力摧殘,維護社會穩定,恢復南方經濟,保護華夏傳統文化等方面,做出了歷史的貢獻,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就陳霸先治國、治軍、從政、為人的自身品格來講,更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傑出代表。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唐代著名高僧,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元年)經涼州出玉門關西行五萬里赴天竺,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並與一些學者展開辯論,名震五竺 。公元645年玄奘歸來,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玄奘將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編寫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


陳振龍(約1543~1619年),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今福州市長樂區)青橋村人。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經7晝夜航行回到福州,即在住宅附近紗帽池邊隙地試種。當年,試種成功。振龍後代又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


陳振龍這位祖居福州長樂鄉下的秀才,是我國的「甘薯之父」。甘薯,由於當初是由「外番」引進的,所以又稱「番薯」。因地下塊如瓜,我國北方又稱地瓜。甘薯有紅、白、黃、紫等多種,可充飢,制澱粉,釀酒。

陳振龍把甘薯引入我國,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據古籍記載,荒年時,「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間,甘薯已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陳慶同,陳乾生,字仲甫 ,號實庵,安徽懷寧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和黨早期主要領導人。


陳澤民,出生於1942年,大學學歷,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9年,中國第一個速凍湯圓,在陳澤民手中研發出來,並申請了「速凍湯圓的生產方法發明專利」和「速凍湯圓的外形包裝實用新型專利」。陳澤民,被公認為中國速凍湯圓之父。


2018年10月,陳澤民被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推薦宣傳為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


陳日勝,廣東省湛江市人,農業科學家,「海水稻之父」、「海水稻的締造者」。

1986年,陳日勝就發現了一種可以抵抗海水鹽鹼性的野生水稻,並開始了長期的培育工作。

如果能夠在鹽鹼地里用海水灌溉種植水稻,那意味著什麼?中國鹽鹼地總面積15億畝,若都能種上「海稻」,按畝產300斤算,每年收成達4500億斤,足以養活2億人。

陳日勝正將這個夢想變成現實。(陳浩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Dr8f3EBfwtFQPkduKDP.html